楠木軒

古時候沒有玻璃,只用紙糊窗户,冬天來了怎麼辦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經典

一首《風賦》描繪出來兩個不同階層的生活

戰國時期,楚國有個美男子叫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曾經在楚襄王手下當差。

一日,宋玉陪着楚襄王在蘭台宮遊玩,一陣清風颯颯吹來,楚襄王敞開衣襟,説道:“好爽快的風啊!我的子民應該也能享用吧?”

宋玉答道:“非也。”

楚襄王問道:“風是天地間流動的空氣,哪能分什麼高低貴賤呢?”

宋玉答道:“環境不同,風也不同。”楚襄王感到十分疑惑,讓宋玉解釋原因。

宋玉説道:“自然界的風凌越高牆,進入深宮,拂過花草,夾帶着香氣在院子裏徘徊,吹進宮室,掠過絲織的帷帳,抵達深邃的內室,這便是大王的風,清清涼涼,人吹之則耳聰目明,身心安寧。”

楚襄王説道:“那老百姓的風呢?”

宋玉答道:“自然界的風穿過偏僻小巷,颳起地上的塵土,捲起腐敗的垃圾,迴旋着侵入門户,鑽進用破甕口做的窗户,一直吹到百姓住的草屋裏。這就是老百姓所受的風,人吹之則心煩意亂,容易生病發燒。”

一首《風賦》描繪出來兩個不同階層的生活。王公貴族外有高牆深宮,內有帷帳,這樣環境裏形成的風讓人倍感涼爽。而普通百姓身居陋巷草屋,破門殘窗,這種環境裏形成的風只能令人心煩意亂。

造紙術發明之前的窗户

老: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從古至今,建造房屋,牆上必須留出空洞裝門窗,人才能出入,空氣才能流通,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

古代大户人家住宅包括門、廳、堂、室。其中窗户用詞也頗講究:室和堂之間的窗子或開在牆壁上的窗叫“牖”,室的北面還有一個窗子叫“向”,開在屋頂上的天窗叫“窗”。

眾所周知,造紙術發明於漢朝,紙張如之前文中提過的油、蠟一樣都是奢侈品,非尋常百姓家所用之物。

賈誼曰:陳涉,甕牖繩樞之子。陳勝有多窮?家中以破甕做窗,以草繩系户樞作門軸。因此,在紙張未普及之前,普通老百姓家中的窗户大多如陳勝一樣,用一個破甕鑲嵌在草屋或泥牆中。我沒找到這樣的圖片,估計大概是在陶甕的底部打個洞,其主要功能還是透氣採光。

古代百姓如何禦寒?

大家都知道,在雙層玻璃門窗進入千家萬户之前,一到颳大風的時候,那寒風便將門窗吹得嘭嘭作響,在門窗縫隙處來回拉鋸,發出令人膽顫的鬼哭狼嚎之聲,並將一陣陣寒意送入室內。因此,入冬之後,西北風一刮,家中的幼童生病發燒者為數眾多。

別説玻璃,就連紙張都買不起的古代老百姓該如何過冬呢?

詩經《七月》記載:“穹窒燻鼠,塞向墐户。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這段文字什麼意思?堵塞鼠洞燻老鼠,封好北窗糊門縫。嘆我妻兒好可憐,歲末將過新年到,遷入這屋把身安。

原來,遠在2500多年前的周朝,在入冬之前,老百姓都要提前做好禦寒準備。窗户是破甕做成的,便用茅草、破布之類的東西將其堵塞。門是用柴竹編成的,便用泥糊好門縫。就連老鼠洞都要堵住,如此才能安然把新年過。否則,他們極有可能會患上冬季流感。

當然,大户人家的禦寒手段便多了。家中本有院牆、門廳多重屏障,如在室內掛上門簾,牖和向上掛上厚厚的窗簾,烤着取暖的炭火,想要着涼都難。

至於到了紙張普及的時代,窗户便如電視劇中一般,木頭框子加上橫豎木條,貼上窗紙,雖然較之前美觀結實了些,但等到隆冬季節,恐怕還是一樣的寒冷吧。據《明史》記載,明代宗朱祁鈺在位期間,江南之地的常熟縣一個冬季便凍死1800多人。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數千年以來,饑饉寒冷從來都是窮人的專利,你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