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調查顯示:

平均5個人中就有1人曾遭受過校園欺凌

原以為極端的惡劣行為看起來離我們很遠,但其實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懷着沉重的心情整理了一下最近兩個月發生的校園霸凌事件,樁樁觸目驚心,也許在家長看來不過是孩子們之間的小打小鬧,卻一次又一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2020年5月7日,南通某中學初三15歲男生,為了保護初一同學不被欺凌,挺身而出,被同班同學夥同校外男子予以報復,毆打致傷,搶救無效離世。

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52歲的孩子母親,哭着講述:平時孩子懂事乖巧,遭到暴力之後也是選擇默默承受,不願讓家裏人擔憂...卻不曾想,有的惡意並不是退讓就能圓滿解決。

事後兇手家長像人間蒸發,校方稱事發於校外,出於人道給三萬。從案情通報看:打人者的年齡分別是14週歲、15週歲和19週歲,目前距離事件已近一個月,並沒有得到令家長滿意的處理。

2020年5月9日,河北省滄州初三學生小林在家中自殺身亡,父親稱女兒生前長期遭到校園霸凌...

小林生前錄下的音頻讓人淚目,稱自己的遭遇導致家人生活都“不好過”,“這一切原由都是我,請原諒我的軟弱,我真的挺想陪你們的,可我背(承受)不下去了,我覺得過得好難受。“

原來去年11月起女兒就失眠、頭痛、從噩夢中驚醒,家人才知道女兒遭受兩位女同學用圓規扎胳膊,用板凳毆打...

儘管事後在家人幫助下,找到了班主任和施暴者家長當面協商道歉,但這遲來的道歉並沒有撫平創傷,也沒能驅散孩子心中的陰霾。

2020年6月9日中午,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所中學初二學生小宇,放學時在校外被十多名同校學生,及社會青年圍毆。

期間他被連砍數刀,小宇父親稱,孩子左手臂的軟骨、肌腱都被砍斷了,事後小宇透露被砍原因:

竟然僅僅是因為6月8日中午,他在小飯桌和同年級同學小木打遊戲時贏了對方,小木為此辱罵了他,小宇一氣之下踢了小木一腳。

我們不禁深思:現在的孩子成熟的都比較早,年輕也比較衝動,心智不健全,不知道到底會承擔什麼後果、責任。但如果犯了錯任何責任沒有,豈不是助長了這些孩子的戾氣?

2020年6月10日某大學畢業典禮後,眼看着就要各奔東西的同學,一名畢業生孫某某將兩名室友用刀刺傷,我們難以想象明明只有最後的見面了,是什麼還要讓她再賭上自己的前途……

直到被扒出疑似與校園霸凌有關,我們就恍然大悟了。

你看,如果是霸凌導致的,要麼自殺,要麼殺別人,好多網友都説自殺都不怕還怕什麼,我想大多數被霸凌者直到最後依然心存善意,只是失望了,所以選擇結束自己生命來結束那些荒唐...

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如果你説被霸凌一定是有原因的吧,那麼我告訴你,沒有原因。一旦被選定為對象,就是毫無來由的討厭,處處被針對,剩下做什麼都是錯的。

也許會嘲笑你的穿衣打扮,也許會譏諷你的家庭情況,也許會輕視你父母的職業,也許會給你起一堆的綽號,總之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傷害你,以此樂此不疲。

最近在《看我的生活》節目中馬思純與多年好友敍舊,談及自己曾在初中遭受校園霸凌,有同學拿着她的信在全班朗讀,甚至在她的飲料裏倒粉筆灰、拖把水。

青少年時期這樣的經歷影響了她的人格,甚至成了她不自信的來源,甚至後來看到好友周冬雨以校園霸凌為切入點的電影《少年的你》,都非常能感同身受。

電影尚且如此,但現實往往比電影更加殘酷冷漠,那些拳頭唾沫、毆打辱罵都是真實地落在受害者身上,扎進心裏。

沈夢辰被扇耳光、向佐被種族歧視、鄭爽外出念大學被羣嘲為“東北鄉巴佬”,這些如今在娛樂圈閃閃發光的藝人也曾有過被校園霸凌的經歷。

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霸凌者長大之後可能會忘記,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但對於被霸凌的小孩來説,卻是一生陰影。

我們也想質問到底是怎樣的家庭教育,才培養出將自己的快感建立在傷害他人的小孩?

同時我們也需要明確,面對校園霸凌家長能做些什麼?

一、家長如何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1.幫助孩子建立自我保護意識

如果遇到校園欺凌,首先可以大聲警告對方,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會受到法律紀律嚴厲的制裁,會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大聲告訴周圍的老師同學關注欺凌者的行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洪亮的聲音可以起到震懾作用。同時遇事不要慌亂,懂得及時向父母老師求助。

2.不讓別人欺負自己,勿做受害者

教會孩子如果受到欺負,一定要學會自我保護,在不利於自己時,可以暫時服軟自保,不要硬對硬。

事後就算被威脅警告也不要懦弱,一定要告訴父母或老師,在事情惡化之前儘快解決。

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3.不主動欺負別人,勿做施暴者、旁觀者

一般家長都只在乎自己的孩子是否受到欺負,對於自己的孩子欺負了別的孩子卻滿不在乎。

但同樣重要的是,如果每個家長都能夠約束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去做一個施暴者,不要欺負同學,與同學朋友和睦相處,那校園霸凌會大大減少。

如德國“善良教育”提到的,父母應該從小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品質,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能夠推己及人、同情弱者、唾棄暴力,以一種友好寬容的態度與人相交,以此來塑造孩子的美好心靈。

4.儘量不要落單,和小夥伴同行

教育孩子上下學和活動時儘可能結伴而行,獨自出去找同學玩時,也不要走僻靜、人少的地方,放學不要在路上貪玩,要按時回家。

5.萬不得已的時候,學會自衞

如果在反覆申告退讓之後,對方還是繼續欺凌行為的話,應適當自衞,而不是忍受捱打。作為家長也許並不希望孩子對侵犯者實施身體上的報復,但情況一旦惡化,讓孩子有自我保護的能力總是好的。

平時可以讓孩子進行自我防衞訓練,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尊嚴,減小他成為受欺負者的可能。

二、對於校園霸凌,學校老師應該有哪些作為?

1.在暴力事件未發生前進行預防

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活動普及,老師和同學們都要進行了解才能進行預防,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向學生普及校園暴力的概念,讓學生明確行為界限。

並且,要告知學生暴力事件一旦發生將對自己以及他人造成何種危害,重點強調嚴重的後果是任何學生都無法承擔的。

面對校園內的欺凌事件,任何成功的補救措施都不如直接將暴力的萌芽扼殺在搖籃中。

2.做學生的保護傘,給予必要的關愛

欺凌事件發生後,老師要持續關注被欺凌者的情緒與日常行為是否異常,防止孩子因為被傷害的經歷出現心理障礙或應激反應,及時採取心理干預和補救措施。

保護好受害者的同時,也要説服施暴者家長與自己配合,加強孩子的素質教育,以免二次報復傷害再發生,在歧途上越走越遠。

尤其要留意的是,就像《少年的你》向我們呈現的那樣,好學生也可能是暴力施行者,不可大意只看表面。老師要告訴家長,不要光是重視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3.及時聯繫家長,與家長共同配合

老師應該經常和家長溝通學生的在校表現,因為孩子的行為,往往就是一個家庭的縮影。

不僅是與欺凌者的父母溝通,還有被欺凌者的父母。找到霸凌發生的根本原因,防止矛盾進一步惡化,最終以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悲劇收場。

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這樣做,一方面,給可能成為欺凌者與被動欺凌者的學生以警示;另一方面,也能讓可能成為被欺凌者的同學先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儘量免受傷害。

4.建設班級文化,加強班級團結

有時候,班內的欺凌事件也與班級團結程度有緊密的關聯,班級整體的凝聚力強,就不會出現“小團體抱團孤立個別”的冷暴力現象。

並且,孩子們集體意識強,團結程度高,產生矛盾的可能性就會降低,班級氛圍和諧,欺凌行為自然也就不會存在。

同時,老師要尊重孩子的多樣性,無論學生成績好壞、相貌美醜,老師都要平等對待,充分尊重每一個孩子。

小孩子心智不夠成熟,老師的表現和行為對他們具有一定的權威導向作用,老師的態度能夠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影響,並且對學生來説,除了父母家人,剩下相處最多的就是老師和同學,老師的榜樣力量格外重要。

5.找學生了解情況,認理不認人

一個教師帶一個班甚至幾個班,對應幾十上百的學生,所以精力有限,無法做到全部時間都和自己的學生們進行相處。

要想避免校園霸凌,還是需要學生羣體中有人進行監督、觀察可能存在發生暴力事件的現象,及時跟老師彙報,這就要求老師在班幹部的選擇上多下功夫。

能夠在校園霸凌發生前預防,發生後第一時間瞭解具體情況,明辨是非。

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多數施暴者家庭條件優越,有的教師怕校園霸凌一旦曝光,就會影響到個人的發展前途,也正是教師的這種態度讓施暴方肆無忌憚,讓受害方倍感屈辱。

其實校園霸凌嚴重的時候,如果教師故意隱瞞包庇是涉嫌違法的,如果被媒體曝光了更是容易飯碗不保。

何況身為教師,就應該做好公正嚴明、不為利益所屈的表率,所以,不論站在何種角度上,按程序走才是最正確的。

三、社會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成人社會的觀念影響

當下社會,大人之間經常使用暴力,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也使得孩子無意識地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最直接的方式,大人漠視生命態度的流露,會讓孩子養成對生命冷漠不屑的態度。

另外,多數未成年人暴力事件的背後,都是成人社會權勢地位的投影。

往往一些打人者的父母,在社會上處於強勢地位,被打者的父母處於弱勢地位,這種地位的懸殊,會讓打人者自帶優越感,有“膽量”去施暴。

2.暴力事件的制度完善

不止成人社會需要反思和法律的規範、約束,我國在處理未成年人暴力事件的制度建設方面,也存在不足。

由於年齡問題,很多孩子實施校園暴力卻不會受到懲罰,這也容易使孩子形成“藐視法律”的心態。

受傷害的學生不應該僅僅得到一句抱歉,如果道歉有用,那互相報復就行了。

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2.網絡上瀰漫的暴力文化

“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説,不論網絡、影視劇、遊戲,這種暴力文化越來越普遍。

暴力的文化容易淡化暴力帶來的嚴重後果,容易在潛移默化中“鼓勵”孩子實施暴力。

在這方面,我們也缺乏相應的規範制度。”由於孩子無法去區分好壞,所以家長要注意引導辨別。

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3.未成年人的保護應該具有選擇性

對那些具有不良行為或實施嚴重不良行為造成大的社會危害、而又由於年齡問題不能追究責任的孩子,法律應當設計新的制度和教育矯正措施,來加以懲戒。

另外,霸凌者的父母是否也應該受到相應的連帶處罰,不然有些家長永遠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沒有付出代價永遠不會長記性,不長記性就會有下一個受害者。

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説在最後:

校園霸凌、欺凌等惡性事件在如今依舊窮出不窮,這展現出單單依靠學校教育的現狀下所呈現的惡果,家長的縱容,體現了家庭教育的失敗,法律的漏洞,體現了社會教育的缺失。

一個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同解決,校園內霸凌現象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無論是學生本身,還是父母、學校以及社會,都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安全和單純的成長環境!我們強烈呼籲嚴懲施暴者,年齡不該成為躲避制裁的避風港,因為這樣的悲劇真的太多太多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19 字。

轉載請註明: 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