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上海市閔行區的都市路,打通了多年未通的另一頭,通達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園。它北起地鐵一號線莘莊南廣場,與S4滬金高速平行,向南直至劍川路,幾乎正對着交大校門,插入環交大園區。
看似一條市政道路開通,卻讓人想起世界名校周邊的路,比如雲集波士頓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大批高校,外圍也有著名的128號半環形公路。作為高校知識溢出支撐區域,大半個世紀以來這裏形成了高科技機構的集聚區,發展出與硅谷並駕齊驅的128公路模式。
那麼,在中國建設“雙一流”高校和學科的當下,是否還有另一個“一流”在建?從環交大、環同濟到環醫學院校,上海何時出現世界一流的環大學創新區,崛起科技創新策源地?
曼哈頓島
【從“劍橋”到“劍川”都在創一流】
有意思的是,作為滬上最大的單體校園之一,方方正正的上海交大閔行校區,卻在北側劍川路上存在一個校園牆外的“豁口”——那便是屬於國家電投的人才學院。
但2020年底,這個“口子”通過合作辦學方式“合龍”了。上海交通大學和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攜手成立上海交大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校企雙方還簽署《中國聯合重型燃氣輪機技術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實體性共建中國重燃—上海交大重型燃氣輪機先進測試技術聯合實驗室,以及材料集成設計與加工聯合實驗室。
零號灣
這成為環交大一帶,尤其是劍川路上的最新科技機構。而此地往西不遠處,就是同樣緊貼校園、意在“從零到一”、在孵企業500家左右的“零號灣”孵化器。如今,上海市科委、閔行區、交大三方達成共識,以5年前投建的這幢大樓為名,合力築造“大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構建“環交大”雙創升級版。
大院大校,金窩孵蛋。只要穿越查爾斯河,就是與波士頓城隔河相望的劍橋市,而劍橋創新中心(CIC)正是波士頓最大的綜合型孵化器。同在5年前,當中國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在此創設中美企業創新中心時,前來“站台”的麻省新任州長就坦陳,“不是馬薩諸塞州吸引着你們,而是哈佛、麻省理工吸引着你們。”東部中心總裁謝吉華也笑言,“當然,這裏是劍橋最核心的創新區,稍遠地方的房租就會低一半。”不過,這樣就會失去微軟、IBM等一街之隔的“好鄰居”,並遠離世界頂尖學府的創新人才以及創業者。
從劍橋到劍川,依託“大零號灣”建設,劍川路開放街區呼之欲出。大零號灣專項辦公室副主任、地方合作辦副主任羅金才介紹,劍川路沿線按照創新創業、特色展示、技術研發、產業園區全鏈條功能佈局,形成3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實現高密度高效率科技成果轉化;之後逐漸拓展到17平方公里範圍,打造上海科創南部新高地;進而輻射到閔行南部68平方公里範圍,在長三角地區形成示範效應。按三步走規劃,到2035年躋身全球一流環大學創新區行列,成為全球主要的顛覆性技術策源點和新興產業孕育地。
紐約大學
【從“最先”到“最後”一公里的高估值】
大城市中,大學城裏,就無法產生“硅谷”嗎?事實上,紐約近年也出現了硅谷現象,號稱“硅巷”。在紐約大學以南的曼哈頓下城區,互聯網化的科技公司“隱於市”,這樣的“園區”並沒有物理邊界,也沒有官方掛牌,卻在有形的CBD中央商務區之外形成了無形的“中央智力區”。
難怪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NYCEDC)執行副總裁尤恩·羅伯特森將“硅巷”稱為“東岸模式”,而把“硅谷”稱作“西岸模式”。在他看來,“東岸模式”在於運用“互聯網+”的輕資產技術提供解決方案。或許,前者的模式更值得上海關注。
紐約市
同處於中心城區的同濟大學周邊,包括赤峯路、密雲路、中山北二路、江浦路、控江路、大連路、四平路等合圍的2.6平方公里核心區,正是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的核心圈層。同濟大學科技園總經理戴大勇,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透露,截至2020年底的最新數據表明,同濟科技園註冊企業數量達2500餘家,同比上一年又增長8%以上,行業分佈主要涉及現代設計、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
在最聰明的頭腦風暴中,知產價值有多高?據同濟所在的楊浦區方面預計,2020年“環同濟”全年產值有望實現500億元的大體量。大學科技園一頭連着學界,一頭連着業界……把大學科技園做大做強,為上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才能在基礎理論突破上跑出“最先一公里”,在創新成果轉化中跑好“最後一公里”。
麻省理工Media Lab
上海市委市政府日前公佈意見,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國際數字之都建設形成基本框架。這其中,人工智能助攻可能遠不止“一臂之力”,AI當仁不讓成為當前環大學“最近一公里”的熱點題材,並以輻射狀服務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
譬如“零號灣”在孵企業上海天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業不到5年深耕城市交通治理和公共安全兩大智能應用場景,不僅成功接管杭州高架100個信號燈,讓高架日常平均提速20%,通行流量增加15%,還作為核心系統建設單位,助力上海城市運行管理和應急處置系統上線。市場自有估價,他們現已完成A+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近2.5億元。
麻省理工學院
【從老校到新校與跨國公司做“鄰居”】
產業帶與大學帶的協調共生關係,可以持續佈局、調整與加強。
回到波士頓本埠,長木(Longwood)醫療產業區距離城市中心點大約七八站地鐵,街上隨時見得到身着白大褂的大夫。哈佛大學醫學院華裔學者劉曉雯在上班的一路上,會走過醫學院附屬的4家醫院,以及與之毗鄰的相關研發機構20家左右。“能叫得出名字的跨國製藥公司,幾乎都在這裏建立研發中心,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據不完全統計,這一醫科聖地集聚了4萬多名科研人員和近2萬名學子。
上海健康醫學院新校園規劃
事實上,滬上醫學院校及其周邊相關行業也出現一定集聚之勢,並且“合作愉快”。位於浦東新區的上海國際醫學園區,與之為鄰的上海健康醫學院擁有3片“品”字形相連的校園,分別是北苑、南苑和新南苑。而他們的隔壁鄰居就是上海西門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潔淨廠區,與南苑校園內超過1萬平方米建面的影像大樓,只隔一條天雄路相望。
於是,校企“串門”自然而然發生,前期西門子方面向學校捐贈了64排CT、數字胃腸X線機等先進醫學影像設備,用於“家門口”實操教學。校長黃鋼教授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表示,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目前是全市唯一以臨牀影像技師為主要培養目標的本科專業,首屆畢業生100%就業。雙方更深的合作在於,西門子專家加盟校內專業課程,與高校師資組成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將行業領先的影像技術植入教學內容。最近還在進一步對接,希望在研究生聯合培養等方面拓展合作。
上海交大醫學院浦東校區效果圖
不但如此,這一個多月來,其他醫學名校也在向國際醫學園區以及張江科學城“靠攏”。就在上海健康醫學院以南幾個路口,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浦東校區工程也在天雄路開建,新校園佔地總面積約435畝,一期招生規模約9000人。至此,滬上覆旦、交大、同濟、中醫大、健康醫學院等幾大醫學院校,在浦東浦西實現平衡佈局,各佔半壁江山。
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中心設計圖
“一流高校做標準”,上月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中心在張江校區設立。新樓以世界衞生組織(WHO)、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 249)、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WFCMS)標準化建設委員會等3個國際組織的工作機構為核心建設,立起全球傳統醫學總部的旗幟,與張江藥谷的生態鏈“中西醫結合”,服務於國家中醫藥國際化戰略和中國標準走出去戰略。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題圖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本文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來源: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