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餘下三分呼為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余光中
古往今來,李白名聲歷久彌新,神話一般的人物在無形之間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一襲長衫,飄飄若仙,一把佩劍,英姿颯爽。時而腰間纏繞一縷絲帶,瘦削剛健,意氣風發。一股豪情壯志在不足七尺的男兒身上汩汩流動。
多少人都佩服他的才華橫溢,信手拈來便是永垂千古的詩詞佳話。
李白,一個神聖的名字,後人對於他的形象寄予太多遐想,由於沒有明確記載,故而他的身世,相貌,死因都富有了一層濃厚的神話意味。身世懸疑
大多數人都喜歡刨根究底,尤其是面對如此一個偶像派加實力派的人物怎能不把他的祖宗三代都“挖”出來,瞭解個遍呢?
於是各路諸侯大顯身手,紛紛到實地考察,整日探尋蒐集古籍文獻,試圖從蛛絲馬跡中找到李白的“祖宗”、身世。
但李白這個人狂傲不羈,不是個本本分分的老實人,本來就喜歡真真假假搞不清的,更是給這些老探索家們增加困難,就是至今也沒有搞懂李太白的身世,眾説紛壇,各執己見,倒是更增加了李白的神秘感與朦朧性。
擁有名望的康震大教授提出一種説法,説李白是出生於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但5歲遷到四川,若如此説來,李白還是個混血兒哩,怪不得氣宇不凡,也為他性格迥異,行為怪誕,天資聰穎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畢竟從基因配對來説,跨種族生出的娃肯定在某些方面要好些。
但李白這個人就是狂傲,常常在自薦信中真真假假的,説自己是隴西成紀人,是涼武昭王李暠的子孫,不知道這到底是為了和唐高祖李淵攀親戚,還是事實。畢竟在那個時代,如若説自己和皇族有着或多或少的聯繫,多少會增加點被引薦的幾率。也就是這些因素的不確定性,為他的身世案披上了一層薄霧。
浪蕩不羈,不走尋常路,喜歡另闢蹊徑是李白的代名詞。在科舉制度盛行的唐代,通過考科舉步入仕途是許多文人識士所選擇的絕佳途徑。但李白就是不喜歡走凡夫俗子的道路,他認為一步一步考科舉是普通文人做的事情,自己與生俱來的孤高感不允許他淪為俗人,況且考科舉來實現偉大政治抱負來的效果太慢了,他追求的是一步登天,從三年不鳴,到一鳴驚人。所以自命不凡的他選擇自己的道路。
那麼他自己的道路是什麼呢?李白的理想到底是什麼呢?且看他在詩詞方面的成就,大多數人也許認為他的理想大約是成為一代名垂千史的文人,追求自由不羈的生活。
但相反,在這一點上,他和許多其他文人的想法還是一致的,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從政,做宰相。在唐朝,很多文人的政治抱負十分強烈,他們一襲長衫,温文儒雅的背後是狂野的政治抱負。故而在那時,時興的便是給高官寫自薦信。
其實本質上李白不走科舉制度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得商人出生的他沒有資格參加科舉。
李白也寫了不少自薦信,他也企圖通過這來接近達官顯貴,從而一步步實現政治理想。但不願屈尊,狂傲的李白就連自薦信也是那麼的自傲,拍馬屁更是顯得生澀有趣。先是自稱身世不同凡響,後是行為與眾不同,好不容易屈尊誇誇收信人,最後還要説一句類似“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傲慢之言。試想有多少人聽了這話還有舉薦他的慾望,這話怎麼聽都有點恐嚇的意味。這也恰到好處地説明了李白為何前四十幾年都無法步入仕途。
但李白對待達官顯貴雖然狂傲,不願屈尊,也恰恰證明了他的不同流俗。當他對待文人志士,又是另外一番姿態。
李白這人為人豪爽,絕不恃才傲物,可以説是視金錢如糞土。富商之子李白可以説是家財萬貫,在他留居揚州之時,就時常幫助落魄書生,接濟清貧,不消二十年,就散盡家財。李家出了這麼個敗家子,也真是家門不幸。後來李白成功迎娶白富美--許圉師之孫女許氏。話説這許圉師來頭可不小,是當朝前宰相。
李白著名的《將進酒》中提及的元丹丘此人對李白入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唐朝道教興盛,就連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也出家做了道士,李白這等仙裏仙氣的人自然也免不了修仙論道,而元丹丘就是著名的道士,而且和李白志同道合,可以説二人關係密切,是絕對的摯友級別人物。李白也就是在元丹丘的引薦下認識了玉真公主,後來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聯合引薦與誇讚下終於供奉翰林,詩詞受到唐玄宗的極大賞識,本以為他的政治抱負得以實現,而實際上這份工作的主要人物卻是創作詩詞來娛樂皇帝和楊玉環。這不是扼殺了李白在政治上一展宏圖的理想嘛!
不願將就的李白政治失意,借酒消愁,再加上唐玄宗寵信宦官,聽其讒言,讓許多正義文人為之懊惱。一日李白酒興大發,讓高力士為他脱靴,惹毛高力士,後遭其離間,致使唐玄宗疏遠他,進而被刺金放還。真是命途多舛,世事難料。
一千多年過去了,李白形象為何仍然受人追捧。一直居高不下的王者榮耀,李榮浩所創作的經典音樂《李白》一直為人所傳誦。是什麼使李白的形象一直經久不衰?
也許正是他的不為世俗所累,活得灑脱恣意在現如今這個羈絆太多的社會變得彌足珍貴。
面對金錢,慷慨解囊,甚至散盡家財;面對高官厚祿,隨心所欲,不順心,便拂袖而去。哪裏來的顧慮,這是何等灑脱情懷,功名利祿在李白心中賤如糞土,只是追求一個恣意快活罷了。
對李白精神的敬服在金錢愈發重要的社會更加滋生,愈發不可得到的東西也就愈發顯得珍貴,故而人們對李白的追求也更加濃烈。即使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李白對國人的影響仍然沒有消逝,而且根深蒂固,深植內心,也必將隨着社會的發展,“李白熱”也將愈演愈烈,而且永不消退,一代詩仙絕不會淡出人們的視野,而且還會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