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五虎上將”眾人皆知,如果排列一個“小五虎”,誰會上榜?
蜀漢“五虎上將”眾人皆知,如果排列一個“小五虎”,誰會上榜?原創
歷史皇太后
5小時前
蜀漢有"五虎上將"的概念,雖然是小説家提出的,但是也沒有什麼毛病。關羽、張飛"為世虎臣";馬超"因窮致泰";黃忠、趙雲"並作爪牙",五個人合列一傳,和所謂的"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出自陳壽的總評。"五虎上將"基本上在東漢末年到蜀漢初年就陸續凋零了,最晚的趙雲也是在蜀漢建興七年(即公元229年,一説建興六年)去世。其實除了"五虎上將"以外,蜀漢也不乏名將,有好事者提出一個"小五虎"的概念。小編就來聊一聊個人心目中的"小五虎"的名單。
對"小五虎"的個人偏好首先值得説明的是,"小五虎"的概念確實存在,但與"五虎上將"或者"五子良將"還是有很大區別。後兩者自從《三國志》開始就存在發端,人員名單確定無疑,很少有爭議。
在三國時期也有一些其他的"組合",比如"蜀之四相"、"江表十二虎臣"、"關中十將"等等,卻不見"小五虎"。也就是説其實"小五虎"是後人提出的,人員名單充滿了主觀性,有人多參考《三國演義》,有人熱衷於挖掘一些冷門人物。小編排列的"小五虎"也帶有個人偏好的色彩,不過大概還是在蜀漢名將這個範疇之內。
小編先説一下個人心中的名單:魏延、吳懿、王平、廖化、張嶷。這個名單肯定不能照顧到所有人,也不能代表蜀漢名將的最高水平和地位。首先姜維就沒有排列進來,因為他已經脱離了"五虎上將"這個範疇,與諸葛亮、蔣琬、費禕是對標的,儘管他做得不夠好,也沒有上述三人的資源。
然後是蜀漢史料缺失問題。其實在歷史上也不乏對蜀漢中後期名將的總結:"前有何、勾,後有張、廖。"説的是王平、勾扶、張翼、廖化四人。不過由於蜀漢不置記注官,史料嚴重匱乏,比如勾扶這個人物,簡直查不到任意一場戰役表現。這種"失其行事"的人物自然無法入選。
最後小編也多多少少參考他們在史料中的具體表現,而非在蜀漢政權的地位。比如張嶷的地位並不算太高,長期作為越巂太守,將軍官銜最後才到蕩寇將軍(高於四徵低於四方,與四鎮的高低對比不清楚),馬忠是他的老上級;上面提到的張翼做過庲降都督,官至左車騎將軍。
另外還有鄧芝、宗預、胡濟、張表、閻宇、霍弋、吳班、高翔等人,地位高於張嶷,才能可能也高於張嶷(畢竟張嶷沒有到達這樣的位置)。但是在史料記載中,《張嶷傳》更加細緻和精彩,這是他入榜的原因。
"小五虎"各自的表現魏延:漢中都督、"陽溪之戰"、諸葛亮四伐
對於魏延這個人物小編還是很糾結的。其實魏延的表現和地位本來是可以頂掉趙雲進入"五虎上將"的名單當中的,但是他最後與楊儀爭權失敗,反而打入到"政治犯列傳"當中。既然"五虎上將"沒有魏延的位置,自由發揮的"小五虎"應當有他的一席之地,而且是首席。
在拿下漢中之後,劉備沒有選擇令張飛鎮守漢中,反而扶植魏延上位。漢中對劉備集團的意義極其重要,是成都平原的門户所在,也是劉備進位漢中王的基礎,帶有一定的政治意義。魏延作為第一任漢中都督,足見劉備對他的信任。
在諸葛亮時期,諸葛亮本人入駐漢中準備北伐,魏延進入丞相府。而後他又貢獻兩次精彩的戰役。第一是建興八年(即公元230年)的"陽溪之戰",曹魏大司馬曹真主動伐蜀,其中有一支從涼州趕來。因為雨水天氣的原因,曹真南征失敗,甚至沒有與諸葛亮正面較量。而同時魏延率軍西入羌中,在陽溪與曹魏軍隊交戰並且取勝。而魏延的背景板中有曹魏名將郭淮以及較為活躍的費曜。
另外在建興九年(即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司馬懿與諸葛亮正面交戰,卻被諸葛亮擊敗,發生"甲首三千"的戰損。此戰中魏延也有所參與,另外還有高翔、吳班,不能完全算在魏延頭上。
吳懿:"陽溪之戰"、漢中都督
對於吳懿小編也很糾結,因為他就是上述"失其行事"的人物之一。在《三國志》中沒有個人傳記,所幸還有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以及陳壽的補充。那麼小編為什麼要將吳懿列在"小五虎"當中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吳懿確實比較貼近魏延。
在"陽溪之戰"並非魏延的獨角戲,還有吳懿的功勞。《季漢輔臣贊》中評價吳懿:"以弱制強,不陷危墜",有可能是"陽溪之戰"的表現。諸葛亮去世之後,吳懿成為蜀漢第二任漢中都督,把手蜀漢北方門户。總之吳懿與魏延經歷相似,但無論是表現還是地位都亞於魏延。
王平:諸葛亮一伐、諸葛亮四伐、漢中都督、興勢之戰
王平是"小五虎"的中堅力量,沒有像魏延那樣偏激,史料也詳備。王平的表現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諸葛亮北伐時期:在諸葛亮一伐時期,王平跟隨馬謖鎮守街亭。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地方,守住街亭就可以封鎖並消化隴右。然而馬謖的表現很差勁,讓張郃輕易擊敗。失敗后王平所領千人作為疑兵,遏制張郃的攻勢,表現非常冷靜,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
在諸葛亮四伐時,司馬懿進攻諸葛亮的同時還令張郃繞道從南圍鉗擊諸葛亮,正是王平堅守陣地,才給魏延等人立功的機會。
第二階段是鎮守漢中時期。王平是蜀漢第三任漢中都督,他原先是吳懿的副將,吳懿去世后王平先是暫代吳懿,在蔣琬從漢中轉移到涪縣後成為正式的漢中都督。期間還發生了一次重要戰役——"興勢之戰"。
曹魏大將軍曹爽伐蜀,王平將兩倍到三倍於己方的曹魏軍隊阻擋在興勢圍之前、秦嶺之間,不讓曹爽踏足漢中平原。最後曹爽不堪後勤的負擔,而且費禕等人不斷支援漢中,最後"興勢之戰"以蜀漢勝利告終,也是王平的成名戰。
廖化:擊敗王贇、遊奕、抵抗郭淮接應白虎文、治無戴
有句話説:"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是一種偏見,也可以説是蜀漢史料缺失的結果。廖化可以説是蜀漢名將,也在北伐事業中有所表現。在蜀漢延熙元年(即公元238年)廖化作為陰平太守率軍進攻曹魏守善羌侯宕蕈的部隊。郭淮派遣廣魏太守王贇、南安太守遊奕討伐廖化,但是均不是廖化的對手。遊奕被擊敗,王贇被射死。值得一提的是,遊奕和王贇的軍事部署都是出自郭淮之手,這次戰役可以看做廖化擊敗了郭淮。
在延熙十年(即公元247年,一説曹魏正始九年,即公元248年),蜀漢衞將軍姜維進行北伐,接應涼州羌胡人的叛亂。廖化在成重山修築城池接納羌、胡人,姜維則活躍於西北方。郭淮一方面親自進攻廖化,一方面分兵尋找姜維交戰。在《郭淮傳》中描述此戰的結果是郭淮勝利,然而事實上白虎文、治無戴等首領都順利被接應到蜀漢。
張嶷:"北討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蠻夷"、參與姜維北伐
張嶷進入"小五虎"是比較特殊的,地位不高,但是表現很好。張嶷主要的功績用《張嶷傳》中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北討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蠻夷。"建興九年諸葛亮四伐時期,郡羌人反叛,馬忠率領張嶷平叛,張嶷沒有強攻,而是先分化汶山叛羌的力量,很輕鬆地平復叛亂;在建興十一年(即公元233年)南中地區渠帥劉胄叛亂,馬忠又率領張嶷平叛,張嶷作戰有功斬殺劉胄,又平復牂牁郡、興古郡的復叛,招降兩千人充軍。
延熙三年(即公元240年)張嶷成為越巂太守重新控制越巂郡(南中地區的控制一直不是很牢固)。張嶷招攬魏狼、狼路、狼離等渠帥;消滅冬逢、隗渠、李求承、狼岑等渠帥,奪取定莋、台登、卑水三縣,開通旄牛舊道,恢復對越巂郡的控制。除了軍事能力以外,張嶷還有敏鋭的政治眼光,他曾預測費禕親近降人會有危險;東吳太傅諸葛恪北伐會有內部危險,均被應驗。
在延熙十七年(即公元254年)曹魏狄道長李簡向蜀漢投降,蜀漢羣臣多以為是詐降之計,只有張嶷相信並且支持姜維北伐。可惜在這次戰役中,張嶷被曹魏徵蜀護軍徐質所殺,臨死前仍然"殺傷亦過倍",這個時候的張嶷已經染上嚴重的風濕病,不得不用枴杖行走了。
總評魏延、吳懿、王平鎮衞北疆、催破強敵,皆季漢之良將。然延亢意激烈,身名具辱;吳懿行事闕失,記注無存;唯平得一時之名,後世之望。廖化以為凡材,而能遠蹈敵庭,累有功勳。張嶷不唯勇烈,識人鑑事,亦其長也。後以篤病臨陣鬥死,壯哉!
參考文獻:《三國志》、《華陽國志》、《中國歷史地圖集》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