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有一百多口水井,為什麼裏面的水無人飲用
故宮又叫紫禁城,是明朝和清朝兩代皇帝的皇家宮殿。從1420年建成明成祖朱棣搬遷入住,到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趕出,明朝和清朝皇帝在故宮裏居住了504年。
作為皇家宮殿,故宮建築規模龐大,各種配套設施完善。其中有100多口水井,這些水井的分佈也很合理,分散於故宮各個宮殿。奇怪的是,儘管故宮裏有這麼多水井,但上至皇帝、妃嬪,下至宮女太監,都無一人飲用水井裏的水,而是每天勞師動眾地用水車從玉泉山上搬水下來。徐珂所著筆記《清稗類鈔》中記載:“若大內(皇宮)飲水,則專取之玉泉山也。”
從玉泉山到故宮,大約有40多里路程。途中路況較差,有很大一段路程在山上。故宮為何不使用水井裏的水,而捨近求遠,辛辛苦苦地從40裏外的玉泉山取水呢?
原因很簡單,故宮100多口水井裏的水,本來就不是給大家飲用的。
北京歷來有“苦海幽州”的説法,城裏地下水含鹼度很高,水質比較硬,喝起來又苦又澀,難以下嚥。在北京生活過的老北京人都有這個體會,家裏的水壺用不了幾天就會結上一層厚厚的水鹼。因此,不光是皇宮裏的人,就連普通的老北京人都沒有飲用井水的習慣。
據《京師坊巷志稿》記載,光緒年間,北京城內外一共有1258口水井,其中絕大部分水井的水質都又鹹又苦,被稱為苦水井。只有極少數水井的井水清冽甘甜,能夠作為飲用水使用,被稱為甜水井。普通的老北京人沒有資格飲用來自玉泉山的“甘泉”,需要花錢買水喝,以至於大街小巷出現了一種專門賣水的店鋪:井窩子。
故宮雖然有100多口水井,但這些水井都是苦水井。毫無疑問,是不能作為飲用水使用的。
第二個問題就來了:既然故宮100多口水井不能飲用,當初為啥要挖掘出來呢?
原因也不復雜,這些水井是消防設施的一部分。
故宮的宮殿相比於普通民居,要高大得多,在避雷針還沒有發揮作用的明清時期,很容易被雷電擊中,從而釀發火災。此外,故宮居住的人員多,在秋季、冬季乾燥季節,容易因操作不慎引發失火。故宮的建築結構以木結構為主,一旦發火災,火勢就會迅速蔓延,使得柱樑斷裂,房屋垮塌,致使大火愈演愈烈。
根據記載,在明清時期,故宮一共發生近100次火災,其中重大火災有24起。
——1415年,故宮還沒有完全建成。春節到了,明成祖心情頗好,命人在午門前施放焰火。不料,焰火引起火災,不但將嶄新的午門城樓燒燬,還讓多人喪生火海……
——1797年10月,乾清宮發生失火,引發一場火災。這次大火燒掉了乾隆皇帝珍藏的《五經》,並將著名的《永樂大典》正本化為灰燼……
——1845年,延禧宮發生火災,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共25間大型房屋統統被燒燬,只剩下宮門逃過一劫。
為了防止火災的發生,故宮在建成之後,陸陸續續地在各處挖掘了100多口水井,作為消防設施配套使用。這些水井在故宮發生火災後,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一部分小火災被發現後,太監和宮女就近取得井水將之撲滅,避免火勢蔓延,導產生更大的財產和生命損失。
在作為消防設施之外,故宮的100多口水井還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用水,如清潔灌溉、打掃衞生、浣洗衣物等,並非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