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動動手指卻是我奮鬥的目標,忍心讓如此可愛的小編失望嗎
這裏的一些文字實在是太好了!圖也很好,很有哲理。
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城北,古為桃林塞之地,“塞”就是邊塞、要塞、邊界險要之處。這裏西接華山,南靠秦嶺,北臨黃河,東面山峯連接,崖絕谷深,只有一條小道通過。地勢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常作為關中防禦的大門。此地當秦、晉、豫三地要衝,所以有“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之説。
潼關最早建造的確切時間已不可考,據説起初叫衝關,因為遠望黃河自北直衝而來,故名。現在我們如果站在潼關故址北望,看到的是,黃河劈開秦晉之間的羣山,滔滔而來,南下直撲華嶽,至此陡折向東,轉折處小於九十度,隔河與風陵渡相望。後因此地西有潼水,改名潼關。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曾修建潼關,在函谷關西五十公里處,作為輔助函谷關的第二道防線。函谷關在三國時期,魏正始元年(240年)廢棄,潼關便成為關中東面的主要門户。這個由山川自然組成的軍事要塞,歷來被譽為“三秦鎖鑰”。
古人曾慨嘆:“人間路止潼關險!”人們把潼關同“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相提並論,雲:“畿內之險,唯潼關與山海為首。”(《山海關志》)作為軍事要隘的潼關,自古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兩千年來,歷史上與潼關有關的重大戰事有三十多次,其中很多主要的歷史事件甚至直接決定了國家朝代的興亡。
戰國末年,秦國從晉國奪取潼關之後,開始擊滅六國的大業。諸侯聯兵仰關攻秦,秦人開關迎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東漢末年,馬超、韓遂十部皆反,屯兵潼關。公元211年,曹操親自率軍與馬超夾關而戰,曹操以沙築牆用水澆灌,一夜冰凍成壘,馬超兵敗西逃。
公元536年,東魏攻西魏,西魏拒守潼關,東魏兵不得進,西魏軍潛出禁谷,出其不意,全殲東魏軍。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初期,哥舒翰統兵20萬重兵足以防守潼關,卻受楊國忠壓力,東出百里戰叛軍於靈寶縣西原,這裏南面靠山,北面黃河,雙方在七十里的狹路上激戰,崔乾祐大破哥舒翰。安史之亂中後期,潼關也曾數度易手。
唐朝末年,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由洛陽進發潼關,唐將田令孜率兵十萬鎮守潼關,起義軍由禁谷潛入奪取潼關,直搗長安。
金朝末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死,遺命借道南宋出川,繞道潼關以滅金。
元朝末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攻破潼關,從而安定陝甘。
明朝末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與清軍激戰於潼關,未分勝負,然而北路清軍已由山西保德州渡過黃河,進入陝北,李自成棄城而逃。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寇侵華,佔領山西后數月,抵風陵渡,飲馬黃河,隔河遠望古城,垂涎潼關,然而長達七年,黔驢技窮,濫施轟炸,但卻望而卻步。
四十年代初,日寇陷洛陽,過陝縣,直抵靈寶,距潼關僅約十公里,仍望關興嘆,終未能進兵關中一步。
解放戰爭時期,陳賡、謝富治兵團在潼關一帶打敗國民黨軍,開闢了豫陝鄂根據地,為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現在天下太平,潼關的地位可能無關緊要,我們現在最常見的可能只是對老潼關肉夾饃有點印象。但如果天下大亂,則潼關內外就是兩個世界,幸好現在這種可能性也不大就是,只是一個歷史的談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