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傑克來説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提到“關中”,沒有人會覺得陌生——這片土地不僅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文明,而且是諸多大一統中原王朝的發源地。
從先秦時代開始,但凡佔據這片土地的軍政集團,無不以此發達,強大的能夠靜觀時變、進取天下,弱小的也能割據一方、鞏固自守。
比如戰國時代的秦國,“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不僅抵擋住了山東六國的連番進攻、最終出兵函谷關外進取天下。
再比如劉邦,出陳倉後即刻蕩平關中,以此秦川之地為大本營、與項羽鬥爭數載最終獲勝。
其他如北周宇文泰集團、後周郭威集團等,都是以關中為基本根據地,逐步成長為足以統一全國的政治軍事力量。
上圖_ 江南, 塞北, 中原,關中,嶺南,河西,西域
究其原因,是關中地區自身地理位置的優越、與地區發展水平的先進。
華夏民族誕生於黃河流域,依託先進的生產力、逐步對外擴張。因此這一地區的經濟水平和發展力是當時最強勁的地方、而其他地區的發展則是以彼為中心的輻射,“近之者昌”——譬如在三國時代,鐵犁牛耕技術在中原已經成為常識的情況下,江東吳國甚至才剛開始引進。
先進的生產力意味着充沛的人口,而人口又意味着國家的基本競爭力。因此擁有着優勢人口的中原集團相比之下有着更強大的競爭能力。所以基於國家安全,中原的黃河流域一直被視為政權的心腹重地,漢代設置司隸部便是為此。
上圖_ 陝西省陝北、關中、陝南分區圖
而相比於關東、關中的位置又更為優異。
一是,它繼承了上述的經濟優勢。
二是,它還有着極具國防意義的山川險阻。
關中的東面是潼關、西邊是散關、北面是蕭關、南面是武關。而關中的核心經濟區則被大山大河緊緊保護在中央——東面的中原地區就沒有這樣的優勢了。難怪衞武公反對周平王東遷,就是因為遷都雒邑之後王室再沒有這樣的山塞防禦了。
如此寶地,堪稱“帝王之資”。
上圖_ 關中四塞(東面是潼關、西邊是散關、北面是蕭關、南面是武關)
但在混亂紛爭的漢末三國時代,這個“帝王之資”卻沒能幫助關中集團成就帝王之業、甚至連割據都沒做到。
畢竟成就一方帝業,靠的是“人”——人才和人口兩個因素。恰好在三國時代,關中地區的這兩個因素都沒能夠達標。
首先——人才,這與國都的選取息息相關。
關中的核心城市長安是漢高帝的基本盤,在郡國並存、險象迭生的漢初,順理成章地的作為國都持續了二百年。作為畿輔重地,長安及關中地區便吸納了全國的人才資源,天下才子、濟濟一堂。但建立東漢帝國的光武帝劉秀卻是在河北起家、定都洛陽,包括長安在內的關中地區是其隨後征服的。因此東漢建國後,國都選在了劉秀集團根基牢固、經營已久的洛陽。
上圖_ 長安地理位置示意圖
國都的虹吸效應,吸收了全國的人才,故而兩百年後,到了三國時代,長安所屬的關中地區人氣早就不能與洛陽相提並論。
人才的多寡,其實與集團——尤其是創業集團的成敗有很大的關聯。因為在法紀廢弛、綱常不繼的情況下,只有人才才能重新維持綱紀、整合人心與資源。蜀漢大臣譙周屢次上表請求停止北伐、就是因為蜀漢“良將匱乏”,在邊境長期競爭的環境下戰鬥力不成對手,而《掃迷帚》中“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便是諷刺蜀漢地區人才匱乏不得不徵用劉備時期老將的現實。
上圖_ 劉炟(57年-88年),即漢章帝
其次,是人口,這是一個政權的基本實力。
戰亂爆發得多,勢必人口就會減少。沒能成為政治中心的關中、一不小心成了國防中心。
東漢初年,漢帝國允許羌族移民到涼州,而涼州就毗鄰關中。東漢在漢章帝之後,宮廷鬥爭就愈演愈烈,對邊境的掌握越發鬆弛。因此在東漢中期開始,羌族的叛亂就開始在涼州上演,並且破壞力驚人。
到了漢桓帝時期,長期的戰亂不僅使得涼州的經濟被摧毀一空,捎帶着關中地區也不安穩。到了漢桓帝時期,東漢政府決心解決羌族叛亂,先後派遣張奐、段潁出擊羌族叛軍,雖然控制了一時的局勢,但漢帝國因為高昂的軍費奄奄一息。僅僅段潁出征,便前後耗費四十四億錢,而接近涼、幷州戰區的關中則負擔了大量的徭役、兵役和糧草穀物的支出,損失巨大。到了漢靈帝時期,涼州再次發生叛亂,羌胡叛軍部隊直逼長安,給關中地區以嚴重的打擊。漢靈帝派遣皇甫嵩、張温等人再次前往涼州平叛,關中則直接成為交戰區。
上圖_ 三國時期
好不容易熬過了羌胡之亂,三國時代的序幕逐漸拉開,關中卻成為了首先遭難的地方,先後上演了三場戰亂:
首先是李傕郭汜反攻,呂布王允殺了董卓後,李傕郭汜率軍十萬反攻長安,城破後,“十日城陷,與布戰城中,布敗走。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
隨後,馬騰韓遂又進攻李傕郭汜,雙方在長平觀大戰,馬騰部損失一萬多人。隨後李傕等人大肆擄掠周遭百姓,“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
到最後,李傕郭汜雙方又發生內訌,相互攻殺,死者數以萬計。
長期的戰亂使得原本人口眾多、糧草充足的關中地區損失慘重,數以萬計人民逃往到了漢中和兩川,而更多的則罹難於軍閥與羌胡的戰亂之中。
上圖_ 李傕(?—198年)
而關中地區,“多剽勇、少賢吏”,人才匱乏的弱點便暴露出來,關中的掌握者既沒有像曹操集團那樣去招撫流民、重建秩序,又不像江東孫氏一樣催抑豪強凝聚物力人力,而是形成了山頭林立、彼此互不統屬的軍閥集合。曹操進兵關中時,聯合起來抵抗的軍閥有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楊秋、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十部之多!如此分散、割裂的小集團,不可能統一調配資源、更遑論形成割據一方的政權了。
喪失了“人”的優勢,關中的硬實力便大打折扣,成為了地區競爭中的弱者。但畢竟被山帶河,地理的優勢還在,但就是這一優勢,還沒有發揮出來。
建安十六年八月,曹操派遣大軍緊逼關中東大門潼關,關中的軍力都被吸引過來,而曹操則派遣精鋭從潼關北面渡河,繞開了這個天險。到了九月份,曹操主力渡過渭河,糧草匱乏、軍心渙散的關中聯軍被擊敗只是時間問題罷了。曹操計謀的“殊絕於人”不過是加快了這個進程。
三國時代關中的衰落只是一時的,但它的故事説明,任何政權的根基都在“人”身上,地理優勢只是在給這一因素以加持。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到了唐朝,關中地區繼續作為核心區域而被朝廷所重視,長安更是成為了世界性大都市。不過盛極而衰,隨着關中地利的下降、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關中的土地承載力也逐漸減少。到了建炎南渡之後,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戰爭模式的改變,讓過去關中的優勢逐漸成為了江淮地區的優勢。
明初,太祖洪武皇帝還想遷都西安,但前去考察的太子朱標卻因病逝世,這件事便不了了之。從事後來看,明代中葉以後,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明末小冰河期的到來更使得關中餓殍滿地、赤地千里,如果明朝在此建都,勢必使得國家承受更多的厄運。而這此之後,關中更是再也沒能成為國家的畿輔重地。
文:左光斗
參考資料:《三國志 魏武帝本紀》《三國志 馬超傳》《魏書》《後漢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