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將軍帶兵出征,取得勝利後,都會上報軍功,對自己的功績大書特書,一來是表現自己的英勇善戰,二來就是圖個封妻廕子,加官進爵,留個身前身後的好名聲。
但在清朝初期時,名將費揚古在大破噶爾丹後,將士們都想把他的功績公佈出去,不過,費揚古卻再三推卻,不讓他們這麼做。在他給康熙的奏摺上,費揚古對自己的功績絕口不提,相反的,在他的奏摺上,他寫的幾乎全是自己在戰場上犯的錯誤。
比如,在某地迷了路,在山林裏轉了很多圈子,以至於延誤了幾天時間啦,或者是在某處對敵時,指揮不當,打了敗仗啦,又或者某次因為自己的計算失誤,導致士兵沒有糧食吃了之類的事等等。總之,能取得勝利,這全是仰仗了皇帝的天威,自己完全是僥倖而已等等。
如果説費揚古是吃了敗戰,那他在奏摺上這麼寫倒也無可厚非,任誰失敗了,都會為自己的失敗找個理由嘛。但問題是,費揚古大破噶爾丹,這可是在立下了赫赫戰功的,那他為什麼在奏摺上卻對自己的功績絕口不提呢?
費揚古是滿洲正白旗人,他的父親的三等伯鄂碩,而他的姐姐,就是大名鼎鼎的董妃,順治帝最喜歡的女人。
費揚古十四歲就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三藩之亂爆發後,費揚古跟着安親王嶽樂出征平叛,在平叛的戰役裏,費揚古充分發揮出了他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
他先是擊敗了吳三桂大將黃乃忠,攻克了萬載。之後,於康熙十五年,又在萍鄉,擊敗了吳三桂的女婿夏國相,進而圍攻長沙,所戰皆勝。三年之後,費揚古又在武岡擊敗吳國貴。平亂之後,費揚古被康熙提升為領侍衞內大臣,位列議政大臣。
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在其首領噶爾丹的帶領下迅速崛起,一時之間,成為了清王朝西北部的大患。為了徹底地消除噶爾丹的軍事威脅,康熙曾三次出兵征討噶爾丹。
三徵噶爾丹
第二次征討噶爾丹時,康熙御駕親征,兵分三路。費揚古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領作為主戰部隊的西路大軍。噶爾丹被清軍的威勢所震懾,於是在清軍到來之前,就倉促撤離,向西逃竄。
費揚古帶領精兵於噶爾丹逃亡途中的昭莫多設下埋伏,噶爾丹部眾來到昭莫多之後,費揚古派出四百清兵為誘餌,將噶爾丹的大軍引入了清兵的埋伏圈裏,雙方在昭莫多展開了激戰。
噶爾丹的大軍雖然受到了伏擊,但戰鬥力卻還是非常的驚人,雙方從中午一直激戰到黃昏,戰事極為慘烈。就在雙方僵持不下時,費揚古發現噶爾丹部的後陣一直沒有動靜,於是猜想那裏定是其婦女輜重。於是出奇兵攻擊其後方。
昭莫多之戰
結果,果然不出費揚古所料,噶爾丹的後陣受到襲擊後,頓時軍中大亂,清兵於是順勢前後夾攻,大敗噶爾丹軍,噶爾丹的妻子也在此役中喪生,噶爾丹只帶着幾十個殘兵狼狽逃竄。這場昭莫多之戰把噶爾丹的軍事力量消亡殆盡,從此以後,噶爾丹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了對抗清王朝的力量。
費揚古常年在外帶兵打仗,深知眾將士在戰場上的勞瘁,所以,在他給康熙的奏摺上,他從不誇耀自己的功績,他對人曾這樣説,天子深居九重,如果我在奏摺裏報的全是些輕易而舉就立下大功的話,那麼,就會滋長其好大喜功的心思,但事實上,將士外出作戰,是件極其勞苦危險的事,這些將士的苦楚不能不讓他知道,唯有如此,才能打消天子窮兵黷武的念頭。
看來,費揚古不僅是個優秀的將領,更是一個有着悲天憫人情懷和遠見卓識的大臣,他不以個人的榮辱為意,而是以百姓疾苦和國家利益為重,其人格之高尚,很是值得後人去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