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強:做校長,要守一校之安靜

“一校之長,其職責之一自然是守一所學校之安靜。”

學校是孩子們讀書的地方,安靜是與讀書相連的最美好的狀態。

一校之長,其職責之一自然是守一所學校之安靜。

學校的安靜,本已有之。之所以要“守”,是因為我們發現,校園與安靜相連越來越成為一件困難的事,甚至困難到需要去堅守。

守校園安靜,首先是要守校長本人之安靜。

校長本人的安靜,説難也難,説容易也容易。不要把校長當官做,便不會有要政績謀升職的想法;不要把校長當經理做,就不會有動輒資源配置、資產經營的念頭;更不要把校長當成改革家,一會兒機制創新,一會兒課程改革,掐老師尖、掐學生尖,歇斯底里謀求關注。

我想,校長只是一個教書育人的牽頭人,其他諸如校園建設、教師工資,政府相關部門都已考慮周全,其實不太需要校長操心。把心安在教書育人這件事上,校長就安靜了。

校長安靜了,還要帶領老師安靜下來。不要為了出名去折騰,出名是把教書育人這件事情做好後的一個結果。

也不要把教書育人這件事當成為了一點點收益的理由,要知道,如果教書育人這件事情做得足夠好,收益是一定會有的。

要做好教書育人這件事,前提是要在校園內確立一個共識:孩子的成長是學校運轉“起心動念”的起點與歸宿。

學校內一切事,若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我們就努力做好;若並非孩子的成長所必需,我們就不做。即便不能不做,也要努力讓它變得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這個共識一定要堅定,堅定到成為信念。因為學校是為學生而立的。學生不是學校成長的工具,相反,學校是學生成長的工具。

現在有太多人抱怨社會的喧囂和校園的喧囂,抱怨上級部門開許多會,做許多檢查或報送許多材料。事實上,只要我們自己安靜,這些來自社會的擾動、來自部門的任務,都能成為學校成長的營養。

特別是檢查任務,如果我們抱了應付的心,這些檢查就是無用的,如果我們真心的去完成,它們都是提升工作質量的節點,是呈現我們教書育人狀態的時機。事實上,教育與任何事都有關聯,因為所有的事都與人相聯,而對人的理解,就是教育的底色。

守學校之安靜,安靜本身不是目的,安靜是教書育人的條件,也是教書育人的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心安神靜,智達慧開。

俞正強:做校長,要守一校之安靜
教書育人是學校的正事。教書是路徑,育人是目的。

安靜,是教師教書育人的狀態,心無旁騖,聚精會神。教書,不只是教一本教材,教材只是一個引子,一個入口。

學生接受的是文字形式顯現的知識,知識來龍去脈間存在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中藴涵的價值取向,還有組織學生完成這個過程的教師本人的情感與智慧。

於是,同一本教材,放到不同的老師那兒,就成了幾乎不同的書。教材如此,其他書也是如此。所以,有時候教書與育人是同一件事情,書教好了,育人便寓於其中了。

但是現在,在一些學校裏,教書育人被分開了。好像育人是班主任、輔導員的事,教書是老師的事。

失去了育人功能的教書,只剩下了乾巴巴的知識,如同失去水分的食材;離開教書,育人更是無從下手,於是就有了許多誇張的“育人行為”:諸如滿操場的洗腳,動輒宣誓的宏大場面。

我猜,很多人可能這樣認為:教書嘛,無非是記憶,因為重複是記憶之母,所以重複刷題炒冷飯就成了教書的法寶。育人呢,也就是談學生的不是,所以指責與抱怨成了育人的基調。可是如果學生總是記不住,學生就是做不好,怎麼辦呢?難道我們的學校就只是“相煎何太急”的場所嗎?

這一切,只是因為我們把事情簡化了,異化了,因為我們總想滿足試卷的需要,而不是滿足學生的成長。

如何還教書育人以本來面目?唯一的辦法是讓老師們將心安於學生的成長,付出時間與精力,靜待花開。這“花”不是指學生,而是老師的智慧之花。靜能生慧,生起教師之慧,好的辦法便汩汩而來。

守得學校安靜,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雖然不能解決教育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但至少可以解決一點學習中的痛點。如果系統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能努力解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學校一定會擁有日日晴朗的小氣候。

來源 | 人民教育

作者 | 俞正強 浙江金華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長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1 字。

轉載請註明: 俞正強:做校長,要守一校之安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