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4歲考上研究生,17歲考上博士,是種什麼體驗?

由 無英 發佈於 經典

14歲考上研究生,17歲考上博士,是種什麼體驗?

能用親身經歷證明自己實力的,也許只有2004年出生的胡耀元了。2017年,年僅14歲的他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學,也成為該校“史上最年輕”的研究生,3年後,胡耀元正在準備去上海外國語大學讀博士。

年齡不夠參加高考只好選擇考研

這句話看似凡爾賽,卻是胡耀元對學習興趣使然的選擇了。

他,3歲識千字,小學入學前就已經讀完了多本國外名著。小學畢業後就留在家中自學。文科基本靠自學,理科請家教一對一輔導,當他學完了高中階段的知識後,開始準備高考,但由於廣西高考對年齡的要求無法參加,所以選擇先參加本科自學考試。

2014年10月開始,胡耀元完成了廣西大學自考英語專業、南京師範大學自考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江蘇第二師範學院自考歷史教育專業本科等多個專業,通過了42門自考科目的考試,從廣西大學自考英語專業畢業。

2017年11月,胡耀元正式開始複習考研,專業方向為傳播學。除了一直學英語,他還學完了《簡明法語教程》和《德語速成》。帶着五門課總分364分,兩門專業課120分和125分的初試成績,胡耀元出現在了南理工設傳學院的複試現場,之後順利被錄取。

胡耀元讀研時期照片

研二下學期,胡耀元正式開始準備考博,他選擇了上海外國語大學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博士考試正式出名單後,胡耀元發了一條朋友圈,鏈接上了上外的最終錄取名單,就寫了一行字,“上外已錄取”,年僅17歲。

導師:“剛見他,感覺還是個能過兒童節的孩子”

面對這個14歲讀研的孩子,學校和導師都怎麼看?

南理工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趙茜曾表示:

“針對胡耀元的情況,我們學院首先會為他選擇合適的研究生導師,另外會安排高年級的學長對他現有專業架構、表達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的缺失進行彌補和完善。在生活上,我們要求輔導員加強對於孩子的幫扶,給予他更多關注。”

據紫牛新聞報道,胡耀元在南京理工大學讀研時期的導師張宗剛教授説:

“三年前第一次見到胡耀元,我想着,這還是個能過兒童節的孩子啊!後來發現,這個孩子的理論功底不錯,寫作效率也高,他的碩士論文做的是關於簡?奧斯汀小説中女性形象的影視建構研究,寫了10萬字左右。這一次能考上博士,應該是全國最年輕的博士之一了。他個子也長了,大約一米八,比我高了!”

“年輕有為”的碩博生們

其實年紀輕輕就讀到碩博士的,不止胡耀元一人。

去年,華中科技大學迎來一名“00後”博士生。劉可薇來自於一個一家三代華中大人之家,4歲讀小學,五年級跳級,15歲高中畢業,20歲讀博,順利進入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報道

去年的疫情讓她不能繼續在學校開展科研工作,雖然課程並未被耽誤,但是一些本該完成的任務卻無法按時完成。她認為想要在自己的方向裏真正做出一些東西,就需要不斷地積累知識,僅憑碩士期間的學習是不夠的。因此結合當下在華中大已展開的科研任務和對未來的計劃,劉可薇決定在華中大碩博連讀。

對於未來幾年的博士時光,劉可薇坦然自己是存有壓力的,但也並沒有太多沉重的憂慮。“在科研的起步階段,壓力是一定會有的,但我做出讀博的決定,並非是草率的決定。有壓力,也是會自己慢慢調節的。”

南京大學也有這樣一位“00後”博士生宋文清,8歲上初一,13歲讀大學,19歲讀博士,研究的還是“中國芯”,就讀於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她曾這樣描述了自己的成長環境:“父母之前讀的是計算機,在老家的公司做機械產品方面的工作。所以我的成長環境很“理工科”,可以説和電子機械產品一起長大。

在高二的時候,我才以超過山東重點本科線55分的成績,被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錄取。後來進入了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打開了一個科研新世界,找到了動手做科研的樂趣。我所在的實驗室圍繞芯片設計,目前在做人工智能的可重構芯片。

其實科研的壓力遠遠大於自己學業的壓力。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我的第一篇SCI論文,從大四開始寫,研究生一年級才投出去,兩年時間內前後修改了六輪,直到研二的時候才發表出來。我看到E-mail時候,感覺整個人都快不行了,實在太難了,就是那種熱淚盈眶的感覺。”

不同於這些正在拼搏的00後,一些被稱之為“神童”的前輩們,早已在科研這條路上闖出了些名堂:

作為大眾眼中“小神童”的尹希,也同樣擁有普通人難以超越的求學成績。

12歲上中科大少年班,17歲到哈佛碩博連讀,打破哈佛本校博士不得在本校繼續博士後研究的慣例,31歲成為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榮獲2017年度具有“豪華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科學突破獎”,這簡直是一路開掛的人生。

要説科研圈最最最年輕有為的學者,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曹原了!

1996年出生的他用了三年的時間讀完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課程。高考總分為理科669分。14歲的他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畢業後在導師的推薦下前往MIT攻讀博士,還一度入選為《Nature》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的95後科學家。

這個時代,不斷湧現着年輕有為的科研人,他們用自身不容小覷的實力證明,年齡不該作為永攀學業高峯的限制,僅僅是因為這份對學習純粹的熱愛,讓他們不由自主地加速前行,至於未來,敬請期待。

所以,今天你學習了嗎 ?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姜澎

  來源:南京理工大學校友會、揚子晚報、交匯點、募格課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