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唐朝的一名士族女子,我們最驕傲的就是自己的姓氏。在我們幼時,就有無數的人告訴我們作為士族,我們家族上百年來,高官顯爵的祖先數不勝數,甚至可以傲皇族。
我們士族子女,自幼家學淵源非常深厚,特別是我們女子,日常學習非常繁重。我們需要學的項目很多,除了學習經史,還有一些特殊教程。女工嗎?當然不是了,那些繡花什麼的我們只要粗淺學習就可以了,繡的好的那是繡娘,難道我們家還養不起幾個繡娘嗎?我們需要學的是譜學。
譜學,也就是研究譜碟的一種學問。在我們士族內部,婚姻往來頻繁,親眷關係非常複雜。越是一等世家,譜牒就越長,所以譜學非常難學,但又是世家子女的必修課。當然,這種譜學是我們世家所獨有的,郡望大姓,可不是簡單説説而已。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很多自己家族獨有的菜餚、合香等等,都説三代無貴族,沒有上百年的沉澱,哪個家族能有這些東西呢?
一、士族的''宦''
官宦官宦,不當官,怎麼可能積累家族能力,又怎麼可能出現士族呢?士族是什麼,如果祖上沒有高官顯爵,沒有連續幾代出現三公這樣的高官,怎麼可能稱得上是一等門閥。
最早的門閥士族在東漢時期就出現了。當時做官選官的制度一般都是舉秀才、舉孝廉等方式,也就是通過推舉入仕。當然還有一種,就是自薦然後得到官員的認可,被官員授予自己的屬官。當時朝廷任命官員,是隻任命最高級的官員的,至於底下的屬官是完全由官員自己任命。時間長了,這兩種制度下,很多門生故吏為了依附出仕,都僅僅依靠着當時的大官僚,慢慢地也就形成了門閥士族。特別是東漢末年,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比如汝南袁家''四世三公'',本身在士大夫階層就非常有威望,再加上數不勝數的門生故吏,絕對是朝廷的重臣。
我們士族,是有鮮明的地域特點的,我們的姓氏通常和籍貫聯繫在一起,在這些地方,我們家族具有絕對的統治力,家族對這些州郡都是壟斷性質的,父死子繼。
當然,在三國時期曹操就''唯才是舉'',選用一些不是出自士族的人,但是同時,他也非常重視士族的能力和德行標準。而隨後朝廷採用的九品中正制,讓我們士族真正迎來了春天。也就是天下所有的州郡推選德高望重的人作為中正,負責品評人物,將推舉的人分為兩層上中下,也就是一共九等,按照等級朝廷授予相應的官職。而品評的標準是什麼呢?家世、道德、才能,當然在制度建立的初期,這三者是並重的。但是發展的後期,家世就成了第一位,也就是''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曾經幫助多少名士出任官職的九品中正制,已經成為了我們士族鞏固自己權利的工具。
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是我們士族門閥最興盛的時候。鐵打的士族,流水的皇帝,無論誰成為了皇帝,都需要士族鞏固自己的統治。''王與馬,共天下'',説的就是東晉時期琅琊王氏的鼎盛時期,百姓們都認為雖然皇帝是司馬氏,但是王氏與司馬氏共同執掌着國家的所有權利。
在南北朝,世家門閥又分成了郡姓、僑姓、吳姓和虜姓。郡姓就指的是名門郡望的那些姓氏,比如山東的崔氏、盧氏、李氏;僑姓就是指的原來是北方望族,但是隨着南渡來到了江南地區的大族,比如王氏、謝氏。''舊時王謝堂前燕''裏指的就是這兩家。吳姓就是原本世居江南的大姓,比如陸氏、顧氏等等。虜姓則是指鮮卑族的大門閥,比如長孫氏、元氏、宇文氏、竇氏。
而哪一任皇帝打了天下,也都離不開士族門閥的支持,比如我現在的大唐,就是在關東隴西的門閥世家的支持下的唐高祖李淵,起兵攻打下來的。而高祖的妻子姓竇,他給兒子李世民取得長孫家的女兒,所以士族和皇族雖然權力對立,但是內部的牽連也是非常多的。
二、士族的''婚''
我們士族最基本的婚姻觀念就是''士庶不婚'',也就是士族和庶族並不通婚,也叫作''等級內婚制''。在史書上曾經記載:''魏晉以來,以貴役賤,士、庶之科,較然有別。''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這條婚姻規則並沒有那麼嚴苛。在西晉的時候,士族門閥剛剛形成規模,很多士族對婚姻還是更重人品和德行。身為琅琊王氏的王濟曾經看到一個當兵的非常有才學,並沒有鄙視他,反而把妹妹嫁給了他,也就是當時的門閥之見並不深。
但是到了東晉,士族門閥最鼎盛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當時世家大族內部通婚非常頻繁,特別是王謝兩個姓氏之間,世代聯姻。比如王導的孫子王珉娶謝安的女兒;著名的女詩人謝道韞和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成婚,而這個王凝之同樣是王導的孫子。謝玄之子謝煥則娶了王羲之的外甥女為妻,當然王羲之作為東牀快婿娶的是郗鑑的女兒,同樣是出身士族。
士庶區別越來越嚴重,兩者之間的通婚就再也不可能了,一旦有破例的人,是要受到非議的。比如王源曾經把女兒嫁給庶族,在當時可是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連王源都遭到了彈劾,在奏摺上罵他''唯利是求,玷辱流輩'',要將王源罷黜官職、禁錮終身。可想而知當時的門第觀念是如此的牢不可破。
我們世家以姓氏傲王侯並不是簡單説説而已。當時皇室子弟需要婚嫁時,世家自然是最好的選擇。在西晉的時候,皇權依然是比較有統治力的,所以皇室和世家之間的婚姻是合則兩利的事情。但是到了東晉,和皇室聯姻這種''國婚'',已經不再是我們世家子所需要的了。當皇帝想擇后妃時,世家女子通常會故意醜化自己的容貌,不希望被選中。
但是世家子畢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人中選擇姻緣,再加上輩分的限制,有的時候真的很難。所以到了最後沒辦法,士族的聯姻已經不再計較相互之間的輩分關係。比如袁彖是蔡興宗外甥女的兒子,但是他最後卻娶了蔡興宗的女兒,也就是自己的姨輩。我其實真的很感慨,雖然我身為世家子,但是本是從小在禮儀中浸泡長大的世家兒郎,為了所謂的門第之見,竟然混亂倫理輩分,真的是看不過眼啊。
三、士族的衰落
世家子在初期出了很多傑出的人物,比如謝安、謝玄、王導等,一代書聖王羲之也是出自琅琊王氏。因為世家佔據着整個國家大部分的資源,在那個連雕版印刷都沒有,書籍只能靠自己手抄的年代,世家子擁有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再加上積極向學的家庭氛圍,能是普通庶族通過自己的學習就可以比擬的嗎?
但是即使是世家子弟,到底也是良莠不齊,一旦只憑借姓氏、本身卻沒什麼才能的人一旦當官,給百姓帶來的就是滅頂之災。謝道韞的丈夫王凝之就是這樣的庸才,在謝道韞出嫁不久後就對叔父謝安感慨過世間上竟然還有王凝之這樣的人,可想而知她當時心中的失望。
後來,東晉通統治不穩,孫恩、盧循起義爆發了。而當時任會稽內史的王凝之竟然不是積極組織備戰,反而而是閉門祈禱,祈求能夠派出天兵天將,保佑會稽的百姓。最後的結果自然是城門告破,百姓流離失所,而王凝之和他的子女全部被殺。不僅如此,當時的士族的子弟們個個身嬌體弱,甚至走幾步都會氣喘,有的人出門就坐輿車,下了車就要兩個人扶着才能走路。
這樣的士族子弟,如何能挑起國家的重任呢?其實我們很明白,士族門閥的特權和皇權永遠是對立的,歷代皇帝都希望能夠限制我們士族門閥的勢力,他們會扶植新的家族勢力來對抗老牌門閥。在南北朝的時候,由於連年的戰亂,打擊到了很多老牌門閥,再加上皇權的強盛,所以一代新人換舊人,新的世家崛起取代了那些以往高不可攀的門閥。
梁武帝在沒有當上皇帝的時候,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謝眺的兒子。但是當梁武帝稱帝之後,嫌棄謝家門單,又想把女兒改嫁給張弘策的兒子。曾經顯赫一時的僑姓望族謝家,都被皇帝稱之為''門單'',可見老牌門閥的輝煌已經不復存在了。
在我們這個朝代,最有名望的就是隴西和山東的士族門閥了。''五姓七望''的影響力不止在朝堂,在民間也擁有着相當大的威望。但是皇帝不高興啊,他們竟然搞出了一個《氏族志》,用來''刊正姓氏''。
這本《氏族志》哪裏是為了改革士族,簡直是侮辱我們士族。一開始這本書剛剛修成的時候,仍然把山東的士族放在第一等,但是唐太宗非常不滿意,説山東士族''世代衰微,全無冠蓋''。最後刊定的《氏族志》,以皇族李姓為第一等姓氏,其次就是一干外戚,而真正的士族崔氏、盧氏等被降為了第三等世家。
我們將這本書貶斥為''勳格'',以姓氏在這本書上為恥,但卻不得不承認,庶族、勳貴、寒門開始興起,甚至有的庶族憑藉着軍功和國婚,將自己的家族放在了士族裏面,而原有的舊士族門閥的根基已經被皇權打擊地動搖了。
最讓我們恐懼的事終於來了,在隋朝就已經開始科舉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大力的完善,在女主武則天主政天下的時候,設立了殿試,天下所有的英才被網羅一空,而那些最出類拔萃被授予了''天子門生''的稱號,在這些庶族出身的官員幫助下,皇權已經是不可動搖了。狄仁傑、姚崇、宋璟這些宰相名臣統統出身庶族,而他們已經逐步把控了朝廷,世家門閥不斷被壓制。
我們明白士族門閥的輝煌可能無法再次恢復,只能通過我們的力量讓它們衰落得更慢一些。於是家族開始改變對科舉的態度,既然朝廷唯才是論,那麼我們有着幾百年傳承的士族子弟會考不過庶族和寒門嗎?
才能、學識,這些都需要經過大量的學習和積累,士族有着最珍貴的書籍和最優秀的老師,我們家族的藏本甚至比皇宮還要多,家族裏還有非常多的飽學之士,可以給青年人授課解惑。我們的士族完全可以依靠科舉把持朝堂。
書籍、老師已經是我們士族僅有的一點優勢了,隨着歷史車輪向前不斷推進,我們知道庶族的興起也是必不可免,畢竟朝堂之上不能成為一堂言,才會更容易被皇權把握。也許未來的某一個朝代,書籍也許不再像現在這麼珍貴難得,士族門閥會徹底的衰落,士庶之間不會再有什麼差別,也很難有哪個家族能夠大權獨攬,在朝堂上掌握話語權,尊榮數百年。那時候唯一的勝利者,只有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