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適區,見識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我退休之後,聽到我的做法大家最多的反饋,就是佩服你的勇氣! 你們的意思是,我有膽量嗎?

我被這波浪和波浪的勇氣所感動,覺得自己真的變成了勇猛的獅子,事實如何呢?

跳出舒適區,見識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我之所以投資區塊鏈,決定數字貨幣,不是因為我有膽量,而是因為我有勇氣,所以投機是因為我認識、理解、思考、判斷,最後做出了基於現實的行動。

我的辭職邏輯和投資邏輯很相似,和勇氣這個優秀特質真的沒有關係,有關的是,我認識到我要擺脱舒適的地區。

跳出舒適區,見識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我們先看看什麼是舒適的地區?

01.認知世界的三個區

美國人Noel  Tichy提出了認知世界的3個地區,分別為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最內側的圓圈是舒適的區域

在這個地區,我很自信,這裏有你熟悉的環境,每天做熟悉的工作,面對熟悉的人際關係,走熟悉的上下班路線,你也許還有一些你認識領域的專家,精英,對這個地區的一切都很舒適。

但是,你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少,進步似乎非常慢,一想到要離開這個地區,就不能接受。

中間的圓環是學習區

在學習區裏,你平時不太接觸,腳不深,有充滿新鮮事物的領域,在這裏能夠獲得新知識,磨練自己,不斷變化。

比如,晉升可以讓你轉換到別的工作崗位。通過改變工作可以認識到很多不同的,讀了新書,感覺到了閃爍等。 在這個地區,你可能經常感受到心流。

最外面的圓環是恐慌區

跳出舒適區,見識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恐慌區如名字所示,對這個地區感到不安、恐怖、重擔。

例如在公開場合演講的野外看到蟒蛇,是家人經歷的大地震。

02.為什麼不能擺脱舒適的地區

舒適區以外不是恐怖區

很多人一想到從舒適的地區跳出來,胸口就感到窒息,看不到前方,產生了不安感,那是因為你誤判了舒適區以外的世界,那個世界不是恐怖區,而是學習區。

俞敏洪曾在演説中發現,創造新東方也出乎他的意料,像潘石屹這樣慢慢做生意才有經營房地產的能力,我也是。

“原本想出國,只是想存些錢,其他人招收了七十名學生,讓我去上課。 我數了八十個學生和五個學生的錢,其餘的他都拿來了,所以,我覺得自己先開班,先開班的話錢會更多,所以新東就變成了這樣。”

外面的世界是稍微學習積累出來的,不是想象中的。

不安全的無意識在蔓延

“安心感”是一種渴望安定、安全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現出確定感和控制感。

有人問我:“瘟疫這麼長,不能工作,運氣不好,恐慌不是嗎?” 我的回答每次都説“我不會驚慌”。

人都是自己的,提問總是自己的擔心和無法面對的問題,只要對方的回答和自己的想象不一致,就聽不到永遠的選擇,難以置信。

心理學的指導者黃啓團説:“沒有安全感的人有共同點,我對自己沒有自信,一個人對自己沒有自信,是因為自己的價值不高,沒有充分的自我認識,自尊心低。”

這樣的人,選擇更可靠、自己能控制的環境,舒適的地區就是這樣的環境。

沒有勇氣擺脱舒適地區,不是因為有勇氣,而是因為對舒適地區以外的世界的不正確的判斷,以及對自己的不同意。

跳出舒適的地區,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難,即使不馬上改變工作,也不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你需要的是調整你的認知。

03如何擺脱舒適的地區?

通過學習擴大舒適的地區

舒適區以外是學習區,需要不斷學習擴大自己舒適區的面積。

怎樣學習?方法要正確有意識地練習。

《刻意練習》的作者安第斯阿歷克斯研究説:“優秀的不是才能,而是人人都能學到的技術,成為優秀人物的關鍵是有意識地練習。”

莫扎特被認為有音樂天賦,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父親也是音樂家,他把女兒培養成鋼琴演奏家,後來更加熱心地訓練小莫扎特,他在極年輕的年齡裏獲得了很多目的明確的練習。

這本書還總結了有意練習的8個關鍵詞,目標明確,專心投入,及時反饋,挑戰舒適地區,找到行業優秀領導,加強動機,繼續練習,這是正確的方法。

不斷學習,不斷自我突破,擴大舒適地區的面積,已經走出了本來的舒適地區。

最好的狀態是總是在學習區

常常做能夠觸碰腳趾的事情,重複自己的學習區,學習不踏實的知識,進步困難,有學不到的東西,就會傷到自信。

“成功意味着擴大自己的能力,實現它需要不斷學習”如何看待成功,carol  divic在《終身成長》發表了成長性思維模型者的意見。

第16代美國總統林肯在荒涼的農場長大,他接受的正規教育,合計上學的日子只有12個月左右。下田工作的時候,也把書拿到手邊,有空就看書。 吃午飯的時候,一隻手拿着玉米麪包,一隻手拿着書。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後,説“我能夠達成這個小成果,根據將來的各種需求,經常是自己學到的知識。”

學習決不是輕鬆的事,是痛苦的事,首先感到痛苦是正常的,不要那麼着急,很快就會感到幸福。 每次學習新事物,都會經歷這樣的輪迴。

並且,這次重複的輪迴,真的帶你離開舒適的地區,總是在學習地區。

看到內心的無意識,正確評價自己

成為思想開放的人。不要老認為和我們不同的看法是錯誤的。永遠沒有正確的看法。你是對的,別人也是對的。

通常我們經常聽到的只是自己想聽,看也只是自己想看,客觀地、清晰地看自己很困難,所以沉迷於自己的舒適地區,世界就這樣認為,無論——生活多麼困難,自己的世界就是這樣。

有的人吃了食物,穿了類型的衣服,換了牀就睡不着覺,習慣了每天做同樣的事情,看着同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模式,面對着新的、自己從未嘗試過的東西

主動拒絕。

行動的硬化其實是心靈信念的硬化。我們執着於本來的信念,就會做同樣的行為,結交同樣的朋友,習慣於住在一定舒適的地區。逐漸發現自己的生活模式,無意識的秘密也逐漸被揭露出來。

看到內心的無意識,是為了正確評價自己。

《終身成長》的成長思維模型者説:“我相信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所以必須用開放的心來評價自己現在的水平。同時,因為以學習為目標,所以有必要正確評價自己現在的水平。這樣,你就可以更好地學習和成長。”他説

看到內心的無意識,正確評價自己,加強擴大自己舒適地區的原動力,總是在學習地區。

04總結

認知世界分為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3個區。

擺脱舒適的地區之所以會引起恐慌,是因為我認為無法控制舒適地區以外的地區,如果沒有安全感,就會誤以為舒適地區以外的地區恐慌。

實際上,中途有學習區,持續學習可以減少恐慌,慢慢帶我們離開舒適的區域,通過不斷觀察自己的生活模式,逐漸發現自己的潛意識,正確評價自己,強烈推進學習。

沒有勇氣擺脱舒適的地方,不是靠勇氣,而是靠你的認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31 字。

轉載請註明: 跳出舒適區,見識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