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接受採訪:跳槽來的人,我一概不要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Ray先森”(ID:RayZhang1993),作者:Ray先森,36氪經授權發佈。

最近,很多人都在寫董明珠的直播帶貨成功,我在一條採訪中,看到了另一個側面的董明珠,很明顯,她對工作的理解,似乎更有自己的想法和解讀。

或許,看完這段採訪,你就能明白,對於今天的成功,也自有她的一番道理。

最近在重温吳曉波主導拍攝的商業人物紀錄片《十年二十人》,在有一期節目中,他採訪了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期間吳曉波問道:

“你們格力有個規矩,跳槽來的人基本不用,是嗎?”

董明珠非常直截了當地回答:

“不是基本不用,家電行業所有跳槽來的人,我一概不要。”

這一看似極端的説法,卻藴藏着一個企業的對於人才的衡量標準和取捨態度。在董明珠看來,一個人背離原來的企業無非兩個原因:

一是他不認同原本的企業文化,覺得原本的企業文化不行;

二是個人能力不行,沒有辦法勝任工作,也不能繼續長留下去。

那這兩種人,到了格力這樣文化很強的企業,他根本滲透不進來,既然無法滲透,留着既不能為企業創造任何價值,同時還將負能量傳染給其他同事。

跳槽,早已不是解決職場困境的唯一出路,反之頻繁地跳槽只會讓自己無路可走。

在倍智人才研究院發佈的《2016年度應屆生能力畫像白皮書》中數據指出,

很多人其實都在為頻頻跳槽而解釋,諸如房價漲太快、職業規劃不明確、公司員工關係處理不到位,但是這些問題大多數不過是在説明,很多人把跳槽當成了處理這些問題的手段。

那些頻頻跳槽的人,説到底不過是源於對目標的無法企及而採取的偏執行為。

一個人如果經常將變動作為自己的一個職場常態,那麼他必定得不到長久的積累和發展。同樣的,在工作中連公司的基本現狀都沒有了解清楚,連自己的工作職責都沒有熟悉,就開始企圖用跳槽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人,每個崗位做個3、5個月,又因為一些各種原因無法克服選擇跳槽來解決,最後去到新公司老毛病復發繼續跳槽,這樣的行為都最後,只有一個結果:

越跳越迷茫,越跳越不如從前,最後陷入職場泥潭。

董明珠接受採訪:跳槽來的人,我一概不要

早幾年前,張泉靈在北大畢業典禮的演講中的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她説當別人質疑世界上有幾個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職業時,她通常是這樣反駁的:

如果你考大學時選的專業不是你喜歡的,而是你父母喜歡的;

你的選修課不是你喜歡的,而是學分好得的;

你求職不是挑你喜歡的,而是待遇好的,

請問,你選擇時從未拿喜歡當事,憑什麼你會從事喜歡的職業,並且成為終生的事業?

後來的事情你可能也知道,她放棄了大多數人羨慕的央視主播工作,離開看似穩定的體制環境去做了創投工作,再後來,又和邏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共同成立少年得得到項目。

很多人都覺得驚訝,但是很少有人能有她這樣的勇氣和選擇。

我們身邊的大部分人在後來的工作中,總是做着做着總能遇見職場工作中的各種瓶頸,而這其中最讓人難以逾越的,應該是自己不認可自己。

而自己不認可自己,不過是在這份工作中自己從未得到任何滿足和認可感。

著名行為科學家弗雷德裏克·赫岑伯格把激勵人們工作的因素分為兩種不同因素:基礎因素和動力因素。

所謂基礎因素,指的是一個公司能夠提供的職位、薪水、工作條件、公司政策等在內的物質層面條件。基礎因素不好當然會讓人不滿。因此,提供好的基礎因素是好工作的前提。

但是,給與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就一定能讓人找到工作的認可感嗎?未必。

比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動力因素”。動力因素包括挑戰性、獲得認可、責任感、個人可以得到成長等,它更多的是跟每個人的內心相關。

就如喬布斯所言:

“唯一讓人有工作滿足感的方法就是從事你認為偉大的工作,而通向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愛上所從事的工作。”

找到你喜歡的工作,你會覺得這一生沒有一天在工作。

熱愛工作的人,一個人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做某件事。會認為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因此他們願意努力工作。

知乎上有一句話非常經典:

無論最初多麼掙扎,人最終會回到自己的軌道。

不吝折騰的人,即使進入體制,幾年後也會跑回來創業;

樂於安穩的人,即使跑去投行,也會遲早為家庭迴歸。

如果你不想“一步錯步步錯”,那請你記住。

跳槽,並不是職場的唯一出路,比跳槽更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讓你能為之終生奮鬥的目標。

董明珠接受採訪:跳槽來的人,我一概不要

著名企業管理顧問陳春花説:

“只有激活個體,組織才能具有創造力”。

為個體賦能是這個時代個體最好實現自我增值的方式之一,而“興趣”則成為企業與員工利益的重要連接點。

當企業提供平台,鼓勵員工在平台創業,將員工的“個人興趣”與企業的發展目標結合,讓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負責到底。

很多人時時想着跳槽,其實倒不如先學會讓自己增值。增值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你可以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平台,去開拓自己的增量成長。

海爾曾經發起過“人人是創客”的組織變革,把6萬多名員工變為自動自發的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使每一個經營體就像一家自主經營的公司,讓每個人變成自己的CEO。這2000多個經營體不僅依存於海爾,還主動尋求外部合作,從多個渠道為海爾創造利潤。

除此之外,我們甚至還可以基於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發展工作之外的第二產業。

在《知識變現》這邊書中曾經講過一個案例,2005年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就把新商業定義為“公司責任的結束”和“個人責任的開始”。

在這個個人IP逐漸興起的時代,就像安迪沃霍爾説的那樣,每個人都可以做15分鐘的明星。

於是我們看到了每個領域裏那些最突出的佼佼者,直播帶貨的李佳琦和薇婭,拍攝田園生活而走紅的李子柒,就連擺地攤都有人一晚賺到普通人一個月的工資。

現如今,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富有激情地聚焦於某個領域,持續輸出有價值的內容,都可以成功建立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平台或事業。

而那些時時還在想着靠跳槽去實現人生價值躍遷的人,終將會被時間的洪流沖刷而去。

董明珠接受採訪:跳槽來的人,我一概不要

羅振宇有一次在《超級個體》中提出過一個觀點:

在未來,可能一個最有能耐的人不是他有多大的本事,而是看他能鏈接多少資源,促成多少項目的搭建和完成。

而如何能成為這樣的人?我提供4個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瞭解你的價值

很多書籍和研究都在不斷告訴年輕人,應該在工作中堅持自我,無論是承擔職責,還是要求合理的工作報酬。但是在現實職場中,大部分人還是很難做到,他們往往不敢要求升職和加薪。

報道給出的建議是,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每年詢問一次晉升機會。如果領導不回應你的要求,那麼就換一份新的工作。

要相信自己的價值,要知道機會從不吝嗇與有實力和有準備的人。

贏得你的支持者

有時候在職場上,年輕人常常要付出雙倍的努力才能讓自己的付出被人看到。因此,不要只是按部就班地工作,而是應該在公司不同部門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

當你在公司內部有越來越多的支持者,機會來臨時,肯定你的人也會越來越多。最重要的是,永遠要爭取自己的位置,也要告訴自己,我配得上這份工作。

分享你的價值觀

作為職場新人,為自己尋求支持很重要。無論你是創業者還是公司員工,你必須要持續不斷地向你的同事或者你的老闆分享你的價值觀。

沒有什麼比用實力怒刷純在感,更能表現你的特點了。

當你成為了團隊領導者,如果你的員工明白眼下的職責會對未來團隊成功的影響,和你共享同樣的視野和價值觀,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會更有動力。

而這就是你個人魅力和領導力的絕對彰顯之處了。

樹立你的學習榜樣

能做到你的領導的人,最起碼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與此同時你要思考你尊敬的領導者擁有哪些品質,並積極向對方學習。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自己的職場安全感,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職場錨定點。

這份安全感並不是來自於某個人或者多少房子多少錢,而是來自於自己對這個社會和世界的認識,多瞭解一下這個世界,多去學習一份看似用不上的技能,其實你的心裏就多一分底,也更加有能力行走於整個世界。

董明珠接受採訪:跳槽來的人,我一概不要

寫在最後:

跳槽,並不能解決職場上的所有問題,比起跳槽,我們更應該思考的,

什麼才是自己跳槽的終極目標?

自己為什麼非要跳槽不可?

如果不跳槽,能不能同樣實現職場上的個人升值?

這才是我們在出發前,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推薦文章

想進大廠,但你知道大廠都在招聘什麼人嗎?

Ray先森(Rayzhang1993):是Ray分享職場工作及感悟的地方,主要內容涉及:職場認知、個人成長、職業技能等方面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88 字。

轉載請註明: 董明珠接受採訪:跳槽來的人,我一概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