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法分子偷盜他人手機後,竊取機主個人信息申請網貸的新聞讓人不寒而慄。對此,工信部要求電信運營商強化安全防護,加強客服人員風險防範意識培訓,警惕業務異常辦理行為。同時提醒用户及時設置SIM卡密碼,在丟失手機後應第一時間掛失,強化安全風險意識。
新聞中,當事人在手機丟失後雖然及時通過客服對手機號進行了掛失,但仍被不法分子通過解除掛失的方式獲取了手機號碼的相應權限,並登錄其微信、支付寶等APP。該事件可以説給諸多人都敲響了警鐘,也應該引起監管部門和運營商的高度重視和警惕,用更科學的安全防護措施和機制,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如今,很多人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智能手機和網絡,手機中下載購物、理財、金融等各種APP也是常態。在此情景下,手機一旦丟失,必然給失主帶來不便和損失。特別是,當手機成為移動錢包和個人信息“收納箱”時,丟失手機的代價和隱患難以估量。
雖然很多人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和各種APP,但往往對鎖屏密碼、交易密碼、SIM卡密碼等安全措施所知不多。一旦丟失手機,不知道掛失或掛失不及時,就可能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利用該手機及SIM卡登錄相應的APP並更改密碼,進而消費、借貸、轉走失主銀行卡內的存款等。
在智能手機背後的信息技術,以及由此衍生的高科技違法犯罪行為面前,普通人往往無力招架。因而,此類安全風險和漏洞必須從技術手段、監管環節加以防範。而作為掌握更多技術優勢的運營商及APP開發運營者,還擔負着保護消費者用機安全的責任和義務。正如有關方面指出的,運營商、APP開發者應加強防護措施,加固安全圍欄。
有關企業和APP開發運營者除了提醒消費者設置各種密碼,做好防護措施外,還應設置更科學嚴密的防範體系,及時識別不正常操作。比如大額轉賬、消費時,是否可以考慮啓動指紋或人臉識別比對、彈出確認消息窗口等措施。
此外,加強安全防護,更需要相關企業和軟件開發者從用户角度去思考和設計。比如,APP可通過手機驗證碼來更改密碼,那麼,當手機號碼不能有效掛失,或者掛失後可以隨意解除掛失時,用户的掛失措施便絲毫不能發揮作用,其信息安全及財產安全將處於極大的風險之中。如何真正做到專人專號,如何讓掛失更容易,而給解除掛失要多加幾道“保險槓”等,值得探索。
讓手機處於更加安全的防護中,這是電信運營商、軟件開發運營者和相關監管的共同責任。類似上述丟手機引發的危情,不能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