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教育”最大的傷害,是導致孩子“生命退化”和“人類文明風險增加”
本文作者 | 邱建生(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副秘書長、晏陽初平民教育發展中心總幹事、“愛故鄉計劃”主要發起者;長期從事鄉村建設與規劃、平民教育、社區大學等方法的科研工作)
1
過度教育侵蝕民族的未來
我們常常形容一個人做事“太過了”“走過頭了”“太聰明瞭”,結果就事與願違;其實,我們這個時代,也可以説是“走過頭了”,一切都處在“過度”狀態中而前景堪憂。
比如,過度的生產,過度的消費,過度的慾望,過度的經濟,過度的發展,過度的教育......其中最讓人痛心的是過度教育,因為它直接傷害的是孩子,傷害的是民族的未來。
可能你會驚訝地問:教育怎麼就過度了?國家不正是大力發展全民教育,提升公民素質,難道一個人花在教育上的時間不是越多越好嗎?
2
過度教育究竟是什麼?
要回答這些疑問,首先需要回答“教育是什麼”。
教育是什麼?概括一句話就是:生命的成長。如果你認為教育單單就是知識增加,技能升級,那麼今天的教育正在朝着你認為的方向前進——從普通學校到各種補習班再到家庭,從幼兒園到大學,線上線下,知識機器在全天運轉,要把每一個人訓練成“知識人”。
這,就是過度教育,過度的知識教育。這種教育抑制了孩子的生命成長,背離了教育初衷,彷彿一名農夫耕作的農田,一年年地被過量的化肥施用侵蝕着,這塊農田也就越來越失去生命的力;孩子們一年一年被過量知識,甚至是污染的知識,填灌覆蓋着,他們的生命的力也必然越來越退化。
在所有有益於生命成長的要素中,學校所學知識所佔的比例頂多佔20%,而孩子們卻在用80%甚至更多時間去獲取這20%,這種捨本逐末的教育,如何能促進生命成長呢?
今天,深度沉浸互聯網的我們,看到的是知識的爆炸,時代的焦慮,看不到的是生命的坍塌,看不到這個世界,正在物質豐裕中走向精神貧瘠,而人類文明的風險係數不斷提高。
3
教育如何匹配“生命的成長”?
那大家也許會問,就算我們只把20%的時間匹配給知識教育,剩下80%的時間,要如何對接真正的“生命的成長”呢?其實,生命成長的核心,是處理好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三大關係”。
1.處理好人與自己的關係。
首先,孩子們要認識自己的身體,學會愛護身體,強化體能鍛鍊。學校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對孩子們進行“健康教育”,有了健康的體魄,那些繁多的知識才能派上用場。
其次,孩子們要保守自己的心,因為一切的效果,都從心發出。在人與自己的關係中,心靈無疑是最重要的,有心沒心,好心壞心,這中間的差別何止十萬八千里。生命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心靈的成長,如果教育不能守護孩子的心靈,那它就可能是邪惡的教育。
認識到這點是容易的,關鍵是如何才能促進心靈的成長?道路很多,但一定不是智識教育和乏味的書面道德教育。這裏需要探討生命的根基問題——我們的生命應該立足在什麼樣的根基之上?找到這個根基,就能找到心靈成長的道路。
我認為,這個根基就是古聖先賢的智慧,以及在這些智慧哺育下的歷史中,在這種智慧薰陶下的人們的生活中。這一智慧可以説是我們的精神源頭,是孔子尋求的智慧,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由此鋪陳開來的敬畏之心、生態之心、純樸之心、喜樂之心。
與之對應的教育形式,應該是更多的經典閲讀,更多的生活教育,更多的藝術教育,甚至更多的信仰教育。從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看,其立足點是前面所述的心靈成長教育,實際上,當每一顆健全的心靈相遇,整個世界都芬芳無比。
人與自己的關係處理好了,人與人的關係自然就處理好了。但是從更廣泛的人與人的關係而言,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就要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成為社會的服務者,推動身處的社會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進。
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服務者?這就需要相應的知識教育、技能訓練以及公民教育了,這種教育以“人人皆能享其應享之權利,盡其應盡之義務”為目標,使人人皆能發展自己的興趣,熱愛自己的工作,使人皆能成為更好的農民、工人、公務員、商人、教師,成為更好的父母,成為更好的子女,成為更美好社會的創造者和享有者。
3.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的關係,説到最後還是天人合一,還是要回歸到人與自己的關係中。但在這裏,我們可以狹義地理解——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身體和精神都蒙自然的饋贈而成長,人離不開自然。
但是,現代工業和城市的發展,使人與自然漸行漸遠,甚至在人的睡夢中都不再有自然的身影,好像人心也被水泥澆築了一般,這種狀況給人類的未來蒙上了濃重的陰影。
想一想,工業革命以來被污染的山川河流和土地,想一想,在生態災難威脅下的人類,我們真的需要重塑人與自然的關係了,人類的“工業心”需要被“生態心”替代,這也是我們面向生態文明時代的客觀要求。
具體落實在教育形式上,我們需要更多的自然教育、勞動教育,更多的生命成長教育。孩子們需要更多時間去親近自然、親近土地。同時,削減一些無用的學校知識教育,特別是被污染的知識教育,摒棄過度教育,走適度教育路線——
藝術滋養生命
▽1分鐘濕水彩療愈▽
20%的時間貢獻給知識教育,80%貢獻給自然教育、農耕教育、藝術教育、生活教育、經典閲讀、體能鍛鍊以及休閒,這才是教育的正途。
如此,不僅孩子可以蒙受教育之福,教師和家長也能蒙受教育之福,社會也能因此蒙福。過度教育可以休矣。
文章整理自|網絡、校長會 圖片來源|攝圖網,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