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錦繡谷
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峯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州。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遊。
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寫的《廬山詩》,這首詩寫得既優美,又很大氣,有氣魄。一句“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州”足以展現朱元璋的雄心壯志。據説是寫於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大戰期間。朱元璋還寫了一首《贈四仙》:
匡廬之巔有深谷,金仙弟子巖為屋。煉丹利濟幾何年,朝耕白雲暮種竹。
廬山錦繡谷天橋,傳説朱元璋縱馬一躍,逃過了陳友諒的追擊
朱元璋為什麼要寫《廬山詩》?還寫了《贈四仙》?四仙是誰?
這還得從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的鄱陽湖大戰説起。
廬山御碑亭
元末亂世,羣雄並起,最後發展為朱元璋與陳友諒兩支農民起義隊伍爭奪天下,他們之間最關鍵一戰就是鄱陽湖大戰,一場中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戰。公元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4月,鄱陽湖水戰在鄱陽湖水域展開,經過浴血奮戰,陳友諒中流箭身亡,朱元璋最後獲得勝利,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在這場爭奪戰中,相傳有一週顛仙幫助朱元璋戰勝陳友諒。後來朱元璋患熱症命危,隱居匡廬深山岩壑中的周顛和天眼尊者,派遣天池寺赤腳僧送藥到南京,朱元璋服後當夜病癒。據説,周顛是從廬山仙人洞右側的錦繡峯上升天的,朱元璋為感激周顛而在此建御碑亭。御碑立於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9月,高達3.6米,寬1.5,厚0.25米,石質堅白細潤。碑的正面刻《周顛仙人傳》,碑的背面刻《祭四仙》文及《贈四仙》詩,碑文為明初著名書法家詹希原所書。
九十九道盤古道(也叫陽明古道)上的廬山高牌牌坊
這麼大一塊御碑要從山下運上山頂,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為那時沒有好漢坡,沒有陽明古道,更沒有登山公路了。為運此御碑上山,硬上新建了一條叫做九十九道盤的登山御道,也就是現在的陽明古道,最後把整個廬山山麓的壯年男丁都發動起來,石工號子聲響徹山谷,他們輪流馱運一塊從南京運抵的重達數噸的御碑。馱運的隊伍如螻蟻般艱難行進在新建成的九十九道盤登山御道上,最後將這塊代表皇家最高威儀的紀念碑立在廬山之巔。整個工程從修路開始,到御碑被運上錦繡峯,歷時近兩年,《明史》上對此只有寥寥幾筆描述,“太祖遣官祭廬山周癲仙立御製碑”,而參與民眾多少,他們的命運如何,沒有任何官方記載。
這塊由明太祖朱元璋敕建的御碑立於廬山仙人洞附近的白鹿昇仙台故址,2014年7月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御碑由明初著名書法家詹希原書丹,刊刻着朱元璋親自撰文的《周癲仙人傳》和《贈四仙》。《周癲仙人傳》講述了周癲仙人在廬山修行期間,不僅暗示朱元璋最終會奪得天下,還大施神蹟,幫助朱元璋打贏了和陳友諒的生死之戰。為了懷念這位傾力相助的神人,朱元璋決定為他造像立碑。而四仙者,為周顛仙人、天眼尊者、徐道人和赤腳僧,都是幫助朱元璋取得鄱陽湖大戰勝利且救 過朱元璋的命的人。
洪武皇帝對御碑的立碑儀式格外重視,特意派遣普莊、紹宗兩位高僧大德前往廬山主持立碑儀式。此外,朱元璋還正式加封廬山為“廬嶽”,並令九江、南康兩府每年春秋合祀廬山天池寺,受朝廷禮遇之高前所未有。
廬山大天池天池寺
因為開國皇帝的垂青,明朝歷代皇室都對廬山眷顧有加。明成祖朱棣即位不久便下詔宣佈以廬山天池寺為核心,將“東至五老峯,南至白雲峯,西至馬鞍山,北至講經堂”的廣大區域闢為皇家禁地,禁止任何形式的砍伐、開墾和狩獵。
熟悉明史及朱元璋的人應該知道,朱元璋是比較痛恨裝神弄鬼的,一般史學家都認為周癲其人是一個歷史上並不存在的人,為什麼朱元璋自己還要去虛構一個不存在的周癲出來呢?並大張旗鼓寫文作詩,大費周章地在廬山之巔立碑紀念?道理其實很簡單,和歷史上大多數武力奪取政權的開國皇帝一樣,也需要對外宣揚君權神授,宣揚稱帝的合理、合法。本質原因還是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統一全國的道路上,鄱陽湖大戰是最關鍵的一戰,決定了誰能在羣雄中脱穎而出。消滅陳漢,決定了誰能最後奪取天下,以至於大明王朝建立25年後,朱元璋仍然不忘記在廬山樹立一座大明的豐碑。
大明王朝與廬山的淵源,到此並沒結束。
時間到了萬曆十四年(1586年),明神宗朱翊鈞的一道《護藏敕》聖旨頒給了廬山黃龍寺。次年,一座歇山頂式的御製賜經亭在黃龍寺右後側玉屏峯麓的小山坡上拔地而起。
廬山黃龍寺
廬山黃龍寺是由臨濟宗高僧徹空禪師在萬曆年間始建,因徹空禪師佛法精深,萬曆皇帝和母親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曾詔其入宮聽其開講,慈聖皇太后親賜黃龍寺藏經、畫卷以及鎏金佛像等珍品。賜經亭正是萬曆皇帝為紀念母親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賜經之事而建。
賜經亭的御碑上刻有明神宗朱翊鈞的《護藏敕》、《新刊續入藏經序》,以及顧雲程的《聖母印施佛藏經贊》。石碑邊飾刻有雙龍,刀法婉轉,線條流暢,工藝精湛,亭內頂部的雙龍石雕藻井也精美異常。2014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明太祖朱元璋敕建的御碑亭相比,賜經亭的造型更加小巧精緻。
因為賜經亭位置偏僻,基本沒有遊人來此參觀。廬山黃龍寺,很多遊人到過,但基本也沒有人知道廬山黃龍寺後面山上有座賜經亭。
廬山黃龍寺賜經亭,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神宗朱翊鈞三代皇帝的敕封,兩座御碑的樹立,讓廬山在明代成為顯赫一時的皇家山嶽。其政治地位國內一時無兩,超過了千百年來一慣的帝王之山--山東泰山!廬山政治名山的地位也是由大明王朝開始的,而不是大家熟悉的民國時期的夏都及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我黨的三次廬山會議,它們只是延續並豐富了廬山政治名山的內涵。
廬山黃龍寺摩岩石刻
1644年,篤信天命所歸的朱洪武親手締造的大明朝並沒有逃脱中國歷史上王朝興衰的鐵律,一個曾經浩大恢弘的帝國,大廈傾倒,煙消雲散。盛衰興亡的輪迴之後,歷史又走回了離亂的起點。而廬山,依舊在秋雲冬雪中俯瞰社稷興亡,靜觀世間滄桑。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