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 張晨靜
因發表一篇涉種族歧視的觀點文章,頂級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雜誌近日被推到風口浪尖處。
儘管該雜誌已火速行動,撤回文章並停職兩名編輯,但這仍無法平息科學家們的怒火。6月8日,包括華裔教授夏幼南在內的16名該雜誌國際編委會成員共同發表聲明譴責,並宣佈他們將即刻辭職。
托馬斯·哈德利基(Tomas Hudlicky)
6月4日,《德國應用化學》在線發表加拿大布魯克大學化學系及生物技術中心教授托馬斯·哈德利基(Tomas Hudlicky)的一篇觀點文章,題為“有機化學何去何從?”
文章提出的觀點包括:某些羣體獲得了“特殊照顧”,過度強調僱員的多樣性,其實是在影響學術公平;暗示中國論文發表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國際期刊平均質量下降;提倡“學生應絕對服從於導師”等。論文一經發表迅速引發全球眾多科研人員的憤怒,中國化學會也發表聲明強烈譴責,要求雜誌儘快改正和公開道歉。
5日,雜誌主編內維爾·康普頓(Neville Compton)出面解釋説,這篇文章並沒有出現在雜誌版面上,他們將就此進行內部調查,下週公佈結果。到了6月8日,雜誌再次發聲明致歉,稱刊發此文違反了雜誌、員工、編委會的價值觀,他們已第一時間撤下該文,並停職兩名編輯。
《德國應用化學》雜誌刊發致歉聲明
但怒火併未因此平息。美國化學學會旗下新聞雜誌《化學與工程新聞》(C&EN;)報道稱,有一些科研人員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他們已經撤回供雜誌審核的文章,另一些人則宣佈從該雜誌編委會辭職。
6月8日,該雜誌16名編委會成員發表了一份共同聲明,宣佈他們將從編委會辭職。聲明中,這些化學家們譴責《德國應用化學》接受並刊發一篇宣揚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的觀點文章,稱此舉十分令人擔憂。同時,這16名編委還對《德國應用化學》最初應對此事時的回應感到不滿。聲明寫道:
“雖然目前還不知道期刊會用何種方式應對此事,但該期刊最初聲稱這篇論文還未經過最終的審核——這説不通。這篇論文已經提交,已經送給同行評審、複審,已經審核通過,並最終發表了。這件事的發生並非偶然。我們譴責這篇文章以及其整個刊發過程。”
聲明還稱,作為國際編委會不能代表更廣泛的化學團體,這本身就是個嚴重的問題。因此,若雜誌試圖採取有意義的行動,改變自身的出版方式,那麼我們的辭職將為雜誌提供一個重組編委會的機會,讓其能反映出我們多種多樣的社會。
聲明呼籲,雜誌不僅要直面並糾正此次錯誤、承擔責任,還應發揮領導作用,倡導多樣性和反種族主義,為我們的學生和同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這16名成員中有14位美國化學家,包括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華裔教授夏幼南。16人之一、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瑟夫·德西蒙尼(Joseph DeSimone)發推稱,這篇文章傷害了許多人,“我即刻從雜誌的國際編委會辭職”。推文中還附上了16人的共同聲明。
加拿大化學家凱瑟琳·克魯登(Cathleen M. Crudden)也是16人之一,她早在該篇論文發表後的第二天就已宣佈辭職。
克魯登表示,她不能再讓自己的名字與這本雜誌有聯繫,“除了這件事外,《德國應用化學》雜誌在解決公平問題上也不行,所以我覺得是時候從編委會離職了”。
然而這件事的導火索——論文作者哈德利基,卻從始至終都沒有覺得自己有錯。C&EN;報道稱,哈德利基認為他的文章被斷章取義,他堅持自己的觀點。哈德利基還補充説,文章被刪後,支持和批評的郵件他都有收到。他也證實這篇文章是經過同行評審才刊發的,而《德國應用化學》在刪除該文之前並未通知他。
哈德利基任職的布魯克大學也發表聲明譴責此事,稱這篇論文裏出現一些令人反感的言論,傷害和疏遠了歷來受歧視的少數羣體。這樣的觀點不代表的布魯克大學,他們正在考慮和制定進一步改革措施,將在未來幾日內公佈。
利物浦大學化學系教授安迪·庫珀(Andy Cooper)對此表示,“真正可悲的是,這篇文章並不代表一個孤立的觀點。我們大多數人都曾見過、或近距離經歷過這種事,這需要改變”。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