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日前,全國多地民政部門陸續公佈了2021年婚姻登記數據,數據顯示,初婚平均年齡普遍推遲。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張曉冰表示,降低年輕人對婚姻的困惑甚至恐懼心理,可以將婚戀教育納入中高等院校教育體系,引導青年人樹立健康婚戀觀。(據5月18日中新網)
來源:好看視頻截圖
一個從社會現象出發的普通建議,引發了網友熱議。很多年紀尚輕、暫時沒有婚戀計劃的網友,對於這一統計本身就很排斥,覺得自己“被針對”,像是被動地“拖了國家後腿”。而將婚戀教育納入中高等院校教育體系,更被認為是教已基本成年的大學生怎麼結婚談戀愛,也被嘲諷是“多管閒事”、“浪費資源”、“變相催婚”。
網絡傳播常常讓事件和觀點變得輕薄而鋒利,人們往往看到隻言片語,就迫不及待地開始發表觀點,而其發表的觀點,又很可能被其他人斷章取義,再度衍生。於是一番討論下來,最初的話題已變形,核心的觀點已發散,大家只是想闡述自己的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而已。
資料圖片 來源:中新網
客觀來説,僅就“可以將婚戀教育納入中高等院校教育體系”這一觀點而言,並沒有太濃重的“催婚”意味,建議的主要目的是引導青年人樹立健康婚戀觀,這對於社會當然是有積極意義的。雖然從純精神的層面上去説,愛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本能,是人內心所生長的情感,是不能被定義和教學的。但現代人大多數無法過着純粹的精神生活,或多或少都有社會屬性,再天然的情感生髮也難免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如何去培育、維持天然之愛,使其對自身和他人產生積極的影響,是一種可以學習和提升的能力。
其實,現在已經有多所高校開設戀愛選修課,中國礦業大學開設《戀愛心理學》課程,場場爆滿;華中師範大學早在2013年就開設了《婚姻與愛情》的選修課;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戀愛、婚姻與家庭》選修課,課程容量200人,每次報名人數2000+;復旦大學也有門《親密關係》課程,每一節課都人滿為患……可見,很多高校已經認識到情感關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深刻影響,以及樹立正確積極的婚戀觀念的重要性,而很多年輕人,也的確需要在這方面汲取知識,開拓思維,培養觀念。
而且,專家的建議並不只是針對年輕人,也提及了要引導父母尊重子女的婚戀選擇,不要認為子女到了適婚年齡還沒有結婚就是不正常,也不要急於催婚導致親子關係惡化,這應該是年輕人很喜聞樂見的,總不能再説人家專家就是為了“催婚”吧。
解讀數據和觀點,要有科學的態度。社會初婚平均年齡普遍推遲,晚婚、不婚等現象越來越常見,其原因是複雜的。部分年輕人對婚姻認識不足,有一些畏懼心理,只是眾多原因之一。社會包容度不斷提高,年輕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生活壓力的增大等等,都是造成年輕人晚婚、不婚的動因。
其實,婚姻從“必答題”變成“選答題”,年輕人更能按照自己的規劃和意願生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這種自然的觀念變化和集體傾向,一定會給社會帶來深刻的影響和改變,需要去關注、統計和研究,但也無須將所有關注和討論,都視為是負面的,都視為是對個人選擇的干涉。
因為,社會穩定和進步還是我們共同的目標,人也只有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才能實現自我的發展。如果説對於現象的討論能讓更多人意識到,晚婚,不婚背後的社會問題,譬如女性就業歧視,社會壓力太大、保障措施不足等,以眾人之力去推動問題的解決,帶來現狀的改善,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