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2月24日電(記者 繆璐)“I had a busy day……”伴隨着陣陣手機的信息提示音,慶益鞋業有限公司的英語培訓羣裏,正發來一段接一段的語音,工人們開始提交當天的英語口語作業。
慶益鞋業有限公司“掌門人”吳尚翰 受訪者供圖
“我們每週四下班後,會安排一節英語課,課後還會佈置作業,員工們學習的熱情很高。”吳尚翰向中新網記者介紹道。出生於台灣新北的吳尚翰,是慶益鞋業有限公司的“掌門人”,在他心中,自己經營的製鞋代工廠不是冷冰冰的工廠,而是一個温暖的家。
從1992年5歲時第一次來上海,到2010年到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就讀碩士,吳尚翰用“震撼”來形容這個城市18年的變化。而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上海世博會,“你會感覺這個城市充滿了能量,似乎每一天都在變化。”而隨後的十年間,由於大部分時間都在上海,吳尚翰親眼見證着上海的日新月異。
研究生畢業後,吳尚翰回到家中,開始管理父輩創立的公司。作為新一代管理者,如何讓工人們滿足有一份工作的基礎上,還能提升自我,成為他思考的方向。在跟來自江西的太太討論後,他們決定,利用太太英語老師的身份,每週開一節英語課,提升願意學習的工人們的英語能力。
這一想法得到了年輕工人們的積極響應,“他們都很開心,剛開始的時候還比較害羞,不好意思在羣裏發語音交口語作業,覺得説得不好,現在大家都放開了,有幾個員工説他們平時還會跟孩子比,看誰學得更好。”吳尚翰説。除了開設英語課,吳尚翰還在工廠裏開闢出一間活動室,專門用作員工孩子們的託班,以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改革開放之初,吳尚翰的父親在東莞開設製鞋代工廠,後來考慮到原料產地,將工廠遷至上海,工廠的很多工人也跟着他們一起搬遷。在吳尚翰眼中,在工廠工作的很多員工,在這裏付出了他們的青春,從小姑娘變成媽媽,然後又把自己的子女也帶到這裏一起工作,他們早已成為公司的家人。
隨着上海人力成本的不斷提升,吳尚翰也有想過把工廠遷到東南亞國家,但經過幾次考察後,他還是決定繼續留在國內發展。“我們的鞋不能完全依靠機器,很多都是精細的手工活,就效率來講,一個國內的員工抵得上三個國外的員工。”吳尚翰説。
經過疫情的考驗,吳尚翰更意識到當初決定的正確,“東南亞國家的工廠受疫情影響很大,反觀國內很快就復工復產,而且對工廠有很多照顧,口罩、疫苗支援等,還好當初沒有決定去。”
隨着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加快,可以不用遣散老員工,又能把產能進行轉移,長三角一體化政策讓吳尚翰的公司找到了繼續發展突破口。吳尚翰表示:“其實我們之前就有將產能轉移到長三角其他城市的想法,但沒想到,我們的步伐跟國家政策就這麼不謀而合,這給我們提供了税收等方面很大的便利,也讓我們在大陸的發展更有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