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山海關到底有多重要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經典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與“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山海關位於明長城東端,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地方。向北是遼西走廊西段,地勢險要,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稱其為“碣石道”。關城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冀遼在此分界。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帶兵到此地,以古渝關非控扼之要,於古渝關東六十里移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山海關長城歷經洪武、成化、嘉慶、萬曆、天啓、崇禎六朝修築,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前後用二百六十三年時間,建成了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明末女將軍秦良玉鎮守過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在此激戰。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山海關。民國十一年(1922年)夏,直、奉軍閥大戰於石河西岸,1924年秋再戰于山海關外的關家墳、威遠城、姜女廟一帶。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日寇佔領山海關。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八路軍冀熱遼部隊配合蘇聯紅軍攻佔並解放了山海關城。

由於處在中原農耕文化和東北遊牧文化的樞紐位置,山海關在明清時期的商貿地位尤為顯著,中原和少數民族商旅往來頻繁,山海關既是軍事重鎮,又是商貿重鎮。山海關及其建築在明朝為防止東北女真族的崛起和元朝的殘餘勢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山海關是華北進入東北的交通鎖鑰,西北方向是綿延幾千裏的羣山和蒙古高原,東南方向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所以山海關的戰略位置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戰爭年代,山海關一丟,整個東北很快也會丟失,並且佔據山海關的敵人很有可能揮兵南下,直搗京師。

東北位於中國東北部,地跨黑、吉、遼和內蒙古四個省區,為中蒙俄經濟走廊主要通道之一,所處東北地區與日韓同處東北亞經濟圈。面積152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水繞山環、沃野千里是東北地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土質以黑土為主,是形成大經濟區的自然基礎。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平原面積高於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東北平原(具體可分為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三江平原)、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東北擁有宜墾荒地約1億畝,潛力之大國內少有。

東北地區自南向北跨中温帶與寒温帶,屬温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自東南而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過渡到半乾旱區。東北地區森林覆蓋率高,可拉長冰雪消融時間,且森林貯雪有助於發展農業及林業。

廣大的山區,藴育着豐富的森林,總蓄積量約佔全國的1/3,目前仍是全國最主要的採伐基地,1995年木材產量佔全國38.4?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 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區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