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十字軍東征:一場持續200年的宗教戰爭,到底給歐洲帶來了什麼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經典

歐洲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涉及歐洲歷史的第一部史料就是《荷馬史詩》,它講述了特洛伊戰爭的事情,隨後就是《希波戰爭史》《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等。在中世紀,歐洲國家爆發的規模最大的戰爭是“十字軍東征”,幾乎涉及了所有的西歐國家。這場戰爭是以失敗告終,但是對於歐洲歷史演進來説,卻是一場巨大的勝利。經過了東征,歐洲開始跨進近代文明的大門。
一,因為宗教對立引發的戰爭
可以説十字軍東征是一場宗教戰爭,是它導致了整個伊斯蘭世界和基督世界的對抗。地中海周邊是古代文明和民族最多的地區,這裏的文明衝突十分頻繁。在這樣的局面下,這裏容易產生十分穩定的一元神宗教,如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些宗教能夠加強民族的凝聚力,生存力。當然,宗教與宗教之間對抗也十分劇烈,直到現在,地中海一帶的宗教矛盾依然十分尖鋭。
希臘化時代,猶太教開始傳入希臘羅馬,逐漸和希臘文化融合。到了羅馬帝國時代,猶太教和希臘羅馬哲學融合,產生了基督教。當時,基督教的聖地位於耶律撒冷一帶。到了7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統一了整個西亞北非,耶路撒冷也就被伊斯蘭勢力佔據,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矛盾就開始了。另外,阿拉伯帝國還佔據了西班牙半島,西西里島,不斷進攻歐洲各國。兩個世界的矛盾開始激化了。

阿拉伯帝國
面對阿拉伯方面咄咄逼人的氣勢,歐洲的基督教民族也在進行反抗。西班牙的哥特人退到北部邊區,組建許多小國,發動了持續長達800年的“再征服運動”。法蘭克的查理大帝也多次擊敗阿拉伯的進攻,他在801年攻佔了巴塞羅那,建立“西班牙邊區”。東羅馬為了面對阿拉伯的進攻,將全國的行省改革為軍區,國家體系基本進入軍事控制狀態。立奧三世時期,以“希臘火”擊敗了阿拉伯,遏制了阿拉伯的擴張。直到阿拉伯帝國衰落,東羅馬馬其頓王朝才收復了大量的失地。

東羅馬帝國
進入10世紀之後,亞歐的局勢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西歐方面出現了幾點變化:一是各國的經濟得到大幅度的恢復,工商業開始繁榮起來,對海外財富的需求擴大;第二,基督教的統治基本在西歐各國確立起來,教皇獲取了至高無上的權威;第三,西歐各國經過長期的混亂,到現在穩定了下來,王權逐漸形成。在西亞,突厥人逐漸取代了阿拉伯人的統治,他們繼續對蠶食東羅馬的土地。雙方都有能力醖釀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了。

而這個戰爭的正是西亞的火藥桶—耶路撒冷點燃的。阿拉伯統治時代,耶路撒冷不得不交上更多的賦税,不過總體而言基督教還是被允許傳播的。909年,法蒂瑪王朝建立,其第六任埃及法蒂瑪王朝哈里發哈基姆下令摧毀包括聖墓教堂在內的所有耶路撒冷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加大對異教徒的迫害。同時,到耶路撒冷朝聖的基督教徒遭到了塞爾柱突厥的搶劫、侮辱。這些消失傳到西歐後,立即引發了各國的反應。於是,西歐各國就聯合起來,發動了持續200年的東征。
二,從宗教戰爭演變為經濟掠奪戰爭
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展開了克勒芒宗教大會。大會上,教皇發表了長篇演講,號召西歐基督教徒參與收復“聖地”的反伊斯蘭的十字軍。一時間,西歐各個階層都加入了到了這場瘋狂的運動之中。許多人甚至認為,參加十字軍東征,可以獲得上帝的恩典,赦免自己的罪孽。不過各個階層參與這場戰爭的目的不盡相同,基本各懷鬼胎。封建主企圖到東方掠奪財富,意大利的商人試圖取代阿拉伯人的商業霸權,教會企圖擴大自己的宗教傳播範圍,農民希望擺脱貧窮的局面,到東方尋找樂土……

1096年,急不可耐的農民軍十字軍先行出發,結果全軍覆沒。同年秋天,裝備精良的騎士十字軍出發了,這是一支正規軍。他們在第二年攻入了西亞,經過大肆的燒殺搶掠後,在此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頒佈了《耶路撒冷條例》,將西歐的封建制度移植到了西亞。羅馬教皇為了鞏固該國的統治,建立了聖殿、醫院、條頓三大騎士團。作為常駐耶路撒冷的軍隊。為了減少塞爾柱突厥對耶路撒冷的壓力,十字軍還幫助東羅馬收復了小亞半島。第一次東征,可以説是成功,他們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在西亞堅持了88年。

1144年,塞爾柱突厥佔領了埃德薩,於是歐洲在法國路易七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了第二次東征。不過兩支軍隊都遭遇了失敗。1189年,西歐又發動了第三次東征。這次東征的領袖是“神聖羅馬帝國”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國腓力二世和英國理查一世。德意志皇帝的在橫穿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死,部分隨之瓦解;法國佔據了西西里島,後來佔據阿克拉(阿克)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只有英國軍隊取得了成就,英王攻佔了塞浦路斯,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國,後來賣給了耶路撒冷。1192年,十字軍和埃及簽訂了合約,劃分了雙方勢力範圍。
從第四次東征開始,東征的性質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在前三次東征時期,東羅馬都極力配合。但是十字軍的東征卻嚴重打亂了東羅馬的統治秩序,讓東正教和基督教世界的矛盾激化了。1202年,教宗英諾森三世發動第四次東征,東征的目的在於佔領埃及。然而,十字軍並沒有渡海經費。在威尼斯貴族的挑撥下,十字軍轉而進攻君士坦丁堡。十字軍果然聽信其言,攻陷了拜占庭,他們在這裏燒殺搶掠長達3天,而威尼斯則乘機佔據愛琴海沿岸的大部分土地。之後,十字軍在拜占庭建立了拉丁帝國。

君士坦丁堡
十字軍對自己的同胞下手,其掠奪財富的本性暴露了出來。這件事讓人想到邁錫尼時代,希臘聯軍進攻特洛伊的事件。在此之後,歐洲又發動了五次東征,不過都很快失敗了。在這些東征中,十字軍幾乎都是一路搶劫而去,羅馬教皇的虛偽被暴露無遺。1271年,英國愛德華領導了第九次東征,但他為了很快返回國內繼承王位,此後西歐各國再也無力發動東征。1291年,最後一個據點阿卡被埃及攻陷,耶路撒冷王國滅亡。十字軍東征宣告失敗。
三,誰是十字軍東征的贏家
十字軍東征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它對西亞和歐洲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首先,我們可以看看哪些是十字軍東征最大的輸家。這場戰爭,雖然對伊斯蘭世界造成了巨大沖擊,但是並沒有動搖西亞的伊斯蘭統治,因此,西亞並沒有輸家。對於西歐各國來説,雖然遭遇了多次失敗,但是並沒有威脅統治本身,也沒有導致經濟破壞,因此也算不上最大的輸家。而最大的輸家卻是戰爭的發動者——羅馬教皇,以及處於中間的東羅馬帝國。
在東征之前,教皇在歐洲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基督教的神權思想統治一切。然而,東征的失敗讓教會的威望一路千丈,羅馬教皇的威信也不斷下降;東征的過程中,十字軍的貪婪、暴虐表現無疑,讓許多歐洲人對天主教的信仰出現了質疑;由於大量信仰基督教的狂熱分子戰死,讓教皇的支持力量大大削弱了。

和教皇勢力下降的對比是,歐洲王權開始興起。1301年,法王腓力四世將法國大主教打下了監獄,兩年後又攻入了教皇住所,將其凌辱毆打一頓。教皇不堪其辱,不久去世。之後的70年,法國控制了教皇,史稱“阿維尼翁之囚”。這件事表明歐洲的王權已經開始戰勝了教權。
另外一個大的失敗者是東羅馬帝國。在遭遇到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古老的東羅馬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1261年,在熱那亞的幫助下,東羅馬復國,建立了巴列奧略王朝(1261—1453),之後的拜占庭能夠勉強維持了200年的統治,然而其疆域基本侷限於拜占庭一城。東羅馬的衰落給突厥人的興起提供了條件。14世紀,奧斯曼人興起,不斷進攻拜占庭。1453年,奧斯曼攻陷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成為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十字軍打壓伊斯蘭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削弱了同胞,導致土耳其興起,整個東南歐都淪陷了。

意大利成為了十字軍東征最大的贏家。在經濟上,意大利北部城市取代了拜占庭在商業上的壟斷地位,成為了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此後的意大利迅速走向了繁榮,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興起。1407年,威尼斯建立了世界最早的銀行。在文化上,君士坦丁堡的大量文獻流入了意大利,開闊了意大利人的眼界。意大利人開始尋找古老的羅馬文化,推動了文藝復興的興起。1088年,意大利創立了歐洲最早的大學——波隆納大學,該大學之後以研究東羅馬的《民法大全》為聞名於世。

威尼斯
從整個歷史發展來看,歐洲都是贏家。在這次戰爭後,歐洲各國王權興起,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形成;大量東方發明傳入了歐洲,加速了歐洲技術的進步。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就是這樣傳入西歐國家的。西歐人瞭解了西亞的繁榮,人們開始嚮往東方,《馬可波羅遊記》的廣泛流傳就是其中的表現。這成為了歐洲人進行新航路開闢的重要原因。
不過,就總體而言,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世界的對抗並未因此結束。在這種對抗中,西班牙、葡萄牙獨立而出,成為了新航路開闢的領導者;奧地利則東南歐不斷阻止奧斯曼帝國的前進,最終形成了天主教的堡壘——哈布斯堡王朝。
結語
和十字軍東征同時進行的是蒙古征服。蒙古的征服,摧毀了一個個古老的亞洲文明,讓許多農耕文明陷入了停滯。而十字軍東征則大大加速了海洋文明國家的進步。這兩次戰爭雖然同時發生,但是卻沒有交集,兩次戰爭如果加起來,就基本涉及到整個亞歐大陸和北非。東西方發展的分水嶺,或許就此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