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男團F4,他們不一定長的帥,但多金,又是高門貴族;他們不一定很能打,但是急公好義,備受時人推崇。四公子名望之高甚至蓋過了各自國家的王,這便是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
戰國四公子的人生履歷都格外耀眼,無論在當世還是在後來都備受世人尊崇,但是他們的結局都不大好。孟嘗君死後被滅族,信陵君鬱郁不得志而逝,春申君更是慘死於屬下發動的政變,只有平原君得以善終,不得不説造化弄人。
孟嘗君:恃“名”而驕的典範
春申君是最早出場的公子,甚至和後面的三位都不是一個時代的。孟嘗君定義了戰國絕世公子,後面三位公子積極豢養門客,基本上都是學的他。
春申君的出生並不是很好,他是齊國靖郭君田嬰的庶子,自小不被待見,靠着自己的堅毅和本事得到了父親的認可。似乎是這段經歷讓他格外重視自己的名聲,他樂善好施,扶助孤寡,又廣攬門客,為其傳播賢名。當時,孟嘗君在諸侯間名聲很是響亮,秦昭襄王慕其為人,邀他到秦國為相。
孟嘗君的仕途便是從擔任秦相開始的,但他在秦國的經歷很不美好,沒多久就又跑回了齊國,同樣獲得了宰相的高位。孟嘗君很快迎來了一生中的高光時刻,他出面組織齊韓魏合縱攻秦,併成功攻破函谷關,將齊國的聲威提升到了極致。
持續的成功給孟嘗君的權力不斷加碼,他也逐漸享受齊國主宰者的名頭,這自然為齊王所不容。孟嘗君晚年齊國當政的是齊閔王,這也是一位權力慾極重的狠人。齊閔王對外積極開疆拓土,對內開始打壓孟嘗君這樣的權臣。最終孟嘗君在君相之爭中敗北,無奈下野,躲到了自己的發跡地薛邑。
孟嘗君本來很有可能就此鬱鬱而終,但窮兵黷武的齊閔王首先等來了自己的末日。在孟嘗君回薛邑後不久,著名的樂毅伐齊就發生了,齊閔王身死,齊國自此一蹶不振。估計孟嘗君對齊國王室已經毫無好感,要不然在齊國復國時也會出點力。即使齊國復國後,孟嘗君還是將他的薛國公開分離出齊國,和齊國王室形同陌路,令齊國在諸國中很是狼狽。復國後的齊國百廢待興,繼位的齊襄王只能韜光養晦,努力交好各國,其中就包括已經事實獨立的薛國。然而齊襄王和齊國王室顯然對孟嘗君是充滿怨恨的,只是畏於他在諸國中的聲望,這才引而不發。
孟嘗君最終在公元前279年病逝,失去他主持的薛國頓時成為一盤散沙,齊襄王馬上聯合魏國出兵瓜分了薛國,孟嘗君的數千門客顯然也沒能為他守住家業。
孟嘗君成也在“名”,敗也在“名”。他因“名”走上了了仕途,而且上來就是宰相這樣的高位。他執拗於“名”,捨不得放棄名和利,不惜和自己的母國反目,最終成為諸侯中的笑話。
平原君:時勢造就的公子
平原君可以説是最典型的王室公子,他是四公子中才幹最普通的一位,卻又是諸國公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平原君的兄長是趙惠文王,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這在趙國真的是貴不可言。平原君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起點要比孟嘗君高的多,所以他養起門客來,聲勢要比那位前輩大的多。而且他又要比孟嘗君更有自知之明,至少知進退。平原君三進三退,兩朝為相,卻始終不為兄侄所忌。尤其是到了趙孝成王時期,平原君很少主動為政事發聲,甘心做個富家翁。所以趙孝成王對自己的這位叔叔很放心,甚至會就一些國家大事主動找他做決斷。平原君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很像電視劇《琅琊榜》中的紀王,一位人畜無害的可愛王爺。
當然,用紀王來比喻平原君並不是很恰當,平原君絕對不是庸庸碌碌之輩,他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負,諸國中也是很有賢名的。
但也僅限於此。
觀平原君的生平,並無什麼亮眼的功績,相反因長平之戰前鼓動孝成王參戰,經常被人拿出來當成志大才疏的典型。可正是這種政治上的相對平庸,護佑了他一生平安。
平原君的兄長趙惠文王繼位時還是個孩童,可沒幾年就發生了沙丘之變,惠文王的父親和大哥死難,趙國政壇發生劇變,朝內大臣專權。讓惠文王更加被動的是他的父親趙雍是單傳,也就是説王室內他沒有叔伯可以依靠,祖父輩的叔爺趙成也在沙丘之變後不久死去,年幼的他成為徹底的孤家寡人。趙惠文王能夠真正信賴和依靠的只有兩個更加年幼的弟弟趙勝和趙豹。趙惠文王為了壯大王室力量,必然會努力將政治資源向弟弟傾斜,平原君趙勝不得不擔起拱衞王室的重任。平原君也不負所托,賢名很快傳遍列國,成為趙國王室的一個名片。
王室力量的相對虛弱是平原君得以善始善終的根本所在,即使他在某些方面僭越了王權,趙王也不會像其他諸侯那樣如鯁在喉。
公元前251年,趙孝成王十五年,平原君去世,他的子嗣繼續護佑趙國,並和趙國一同覆滅。
某種意義上説,平原君就是趙國的周公,但他知道自己沒有人家那份本事,他只是趙國一公子。
信陵君:功高震主的可憐人
信陵君是四公子中評價最高的一位,無論是才幹和人品,還是影響和地位,都算得上首屈一指,連劉邦都引以為範。可惜,他也是晚年最淒涼的公子。
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兒子,魏安釐王的弟弟,和平原君一樣,也是標準的王室公子。不同的是,魏國王室人丁要興旺的多,國內也是人才濟濟,不需要信陵君多麼耀眼。然而,信陵君天生就是站在聚光燈下的男人。
信陵君急公好義,交友也不拘一格,深受魏國士民愛戴。信陵君的交際圈很快超出魏國,七國遍佈信陵君的朋友和仰慕者。魏安釐王不忌憚這位弟弟是不可能的,有一個故事很生動地説明了兩人的關係。
有一天,魏安釐王正和信陵君下棋,突然屬下來報趙王舉兵邊境。魏安釐王大驚失色,認為趙人意欲犯境,可信陵君安然若素,告訴哥哥,趙王只是來打獵而已,不必驚慌。後來證明果然如此,趙王沒多久就退了。魏安釐王很驚訝,問他為何瞭解。信陵君如實回答,他在趙國有高級探子,趙王的舉動他一清二楚。魏安釐王對這樣能幹的弟弟,不可能不做些防範。所以在信陵君威望日隆時,魏安釐王也在着手削除弟弟的實權,這便有了後來“竊符救趙”的故事。
秦兵圍趙,諸國畏懼秦軍兵勢不敢救援。信陵君一直與趙國交好,不忍看着趙人蒙難,勸諫哥哥進兵救援。魏安釐王既不願意承擔戰敗的風險,也不願意看着信陵君的名義再漲,堅決不同意。於是信陵君鋌而走險,襲殺了魏國領軍大將,奪得兵權,隨後率軍救趙。後來信陵君順利解圍,但他的奪權舉動徹底惹怒了魏安釐王,魏國是回不去了。信陵君乾脆留在了趙國,這一呆就是十年。
這時戰國已進入尾聲,魏國承受着秦軍日益沉重的壓力,面對共同的威脅,兄弟兩個最終握手言和。信陵君歸魏後,很快掌握了魏國兵權,並組織山東五國合縱抗秦。這次合縱取得大勝,合縱軍將秦軍趕回了函谷關以西,信陵君的威望自此達到頂點。
暫時沒了秦軍的威脅,兄弟倆嫌疑再生,信陵君的兵權被解除。信陵君沒了年輕時的傲氣,也不願再屈節去他國避難,乾脆自毀名譽,整日在府邸歌舞昇平,酒肉快活,不再過問政事。魏安釐王這才對信陵君放下心。
公元前243年,信陵君病逝,同年魏安釐王也去了。
信陵君快意恩仇,翩翩然戰國美公子。其實要他做王,還不一定就比魏安釐王好。可嘆,他的才幹和名氣又都超過了哥哥;可悲,兄弟兩個再努力也挽救不了魏國。
春申君:勵志英雄的逆襲
春申君是四公子中最不像公子的,很多人覺得他就是一個湊數的,最後的結局也是最悲慘的。
前面三位公子都是王室子弟,而春申君黃歇的出身一直是個謎,只能根據姓氏推算是黃國後裔,絕對不是楚國王室成員。這樣的人稱公子是不大合適的,先秦時期的公子可要比後世高貴的多,絕不是一般門户子弟所能叫的,父親至少要有爵位才。不一定非得是公爵,只要地位夠高,權力夠大,這種出身的子弟都會被尊稱“公爵之子”,即公子。而黃歇的祖上甚至都沒有姓名,所以公子在他這兒只剩下尊崇之義。
春申君一直深以為憾,他刻意模仿前面的三位公子。公子們好養門客,他就也養,數量甚至成為四公子之最。公子們禮賢下士,他卻只學到了一味兒護短。這份執念最終害死了他,令春申君成為四公子中唯一死於非命的。
春申君出身不好,可運氣夠好。因緣際會他成為楚國太子的摯交好友,並幫他逃離秦國歸國即位。新任的楚考烈王很是倚重亦師亦友的春申君,封他為宰相,總理國政,一時間在楚國炙手可熱。春申君從一介布衣,逆襲為一國之宰,堪稱勵志傳奇!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春申君迷戀上養士,立志成為和三公子肩並肩的人物。
春申君的一切都來源於考烈王,他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對楚王的任何事都很上心。楚王最糟心的事兒並不是秦國的威脅,而是一直沒有子嗣,春申君便一直為此想辦法。恰好他新得的一個姬妾懷了孕,這名女子的兄長正是春申君的門客,名喚李園。李園勸説春申君將妹妹獻給考烈王,這樣移花接木,春申君的兒子改頭換面成為楚王的子嗣,未來更有機會繼位楚王,這樣春申君的權勢將牢不可破。
春申君心動了,依計而行。楚王接納了李氏,並很快迎來了兒子,大喜過望,重賞了李氏和李園。李園驟然富貴,野心急劇膨脹,轉而想除掉春申君這個唯一的知情人。
春申君的門客中也有明白人,探到了李園的陰謀,勸説春申君先下手為強。可春申君固執己念,他從始至終瞧不上李園,也不認為李園會噬主。更重要的,春申君不想落下忌憚昔日門客的名聲,想孟嘗君等三公子對門客一直掌控的很好,春申君不想在這方面落入下乘。
李園最終還是下手了。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李園搶先在王宮內設下埋伏,伏殺了前來弔唁的春申君,春申君闔府上下盡皆死難。
春申君的結局是一出完全的悲劇,他和楚考烈王相互成全,本是君臣相宜的一段佳話。可他在子嗣問題上的率先背叛讓這段佳話黯然失色,而這也正是他失敗的起點。
戰國四公子各有各的傳奇,結局卻都不盡人意。孟嘗君最重名,最後卻被母國不容,淪為笑柄。平原君最重國,辛勞一生,卻也沒能護住趙國,還留下長平之敗的污點。信陵君最重義,卻又因義導致兄弟反目,黯然收場。春申君最重情,可恰恰就是在人情上栽了跟頭,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