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思政課要佔據義務教育階段總課時的6%至8%——中宣部、教育部聯合發佈《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對大中小學思政教育提出新的目標與要求,該方案將從2021年秋季入學的新生開始,在全國大中小學普遍實施。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思政課事關鑄魂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質量推進學校思政教育,牢牢把握這總課時的6%至8%非常重要,同時又不能止步於此。思政教育就像鹽,最好的攝入方式是融入各種食物,讓學生自然健康地吸收,可以嘗試將教育內容滲透進其他各科,以“門門都是德育課”的方式,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語文等人文屬性濃郁的科目,天然與思政教育保持密切聯繫,通過精巧設計與生動演繹,便可實現兩者間的高度配合與同向同行。去年兒童節目《第一粒釦子》推出課本劇概念,首期節目就將朱自清的《背影》搬上舞台,引導學生對父愛有了更深的理解,隨後陸續上演《落花生》《木蘭辭》《紀念白求恩》等片段,不僅對學習語文有幫助,也“沉浸式”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體育等科目,看似與思政教育有距離,其實同樣是“沃土”。這方面不少學校已有積極實踐。上海大學將體育專業老師請上講台,為新生開講通識課程“體育中國”,帶領學生領悟體育奮鬥、拼搏、進取的精神屬性。上海首位體育特級教師出身的重點高中特級校長徐阿根,提出“操場德育”理念,在操場這個相對特殊的課堂環境裏,幫助跑步“困難户”找回自信心、以集體項目培養學生團隊意識等。
物理等理科課程,只要內容穿插得當,同樣能成為思政教育的“良導體”。講解動能時,出現馬偉明院士的電磁推進技術;介紹超重失重時,帶出中國空間站;進行萬有引力定律和天體運動分析時,梳理從“東方紅”衞星到嫦娥探月工程的中國航天簡史……普陀區此前發佈的思政課改革創新探索,將中國科技發展畫卷融入物理課,為學生了解“四史”、樹立“四個自信”,提供了額外的視角。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説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教書育人的終極使命,並非侷限於傳授專業知識或幫助學生考出理想成績,而是注重德行的成長、情感的培育與創造力的激發。在持續推進學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寓思政教育於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已成為社會共識,這意味着,思政課佔總課時的比例有限,但思政教育對課程表的“全覆蓋”卻不應留有死角,真正構建起一套“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思政教育體系。
作者:葉松亭
編輯:範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