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又響起讀書聲!崇陽名校千餘師生“迴流”到農村上學
崇陽縣第三小學教育集團(以下簡稱崇陽三小)是崇陽縣城有名的小學,位於縣城中心。今年9月1日起,該校派本部的39名老師帶着995名學生來到位於橋頭村的大白校區上學。
大白原是一個鄉,在橋頭村設有大白中學,今年,崇陽三小將原大白中學和橋頭村小學改造成該校的大白校區。
“好多年沒有這麼熱鬧了!”一個月以來,村民個個喜氣洋洋。
“政府投了1200萬元改造,校園面積30畝,是主校區的兩倍!”大白校區負責人姜志剛介紹,待路面刷黑等一些收尾工程全部完工後,校園將會更美。
“這裏冷清了多年!”橋頭村村支書劉志明説,大白原是一個鄉,後合併到白霓鎮。但自從鄉鎮合併後,加上2007年大白中學撤走,該村逐漸落寞,村民紛紛外出務工。特別是2010年,隨着浪口大橋通車打通了進城的通道後,村民陸續將孩子轉到縣城。到今年,這裏只有100餘名小學生。
劉志明説,該村人文底藴深厚,盛行詩書之風。不僅毗鄰浪口温泉景區,還是抗倭名將劉景韶的故里,京劇創始人之一米應生也從這裏走上舞台。“看到村裏兩所學校校園空空,心裏十分不是滋味。”
今年初,縣教育局和崇陽三小負責人來到該村進行了多輪考察後決定:投資1200萬元,將此前的大白中學和橋頭小學改造成三小的分校。三小從總部分流1000名學生過來,與當地適齡兒童一起上學。
受疫情影響,今年6月開始動工改造,一個佔地30畝的新校園在8月改建成功。
劉志明説,今年9月1日,十幾輛校車駛來,載來了1000餘名學生和老師。這裏一下熱鬧起來,許多村民看到在家門口就能讀名校,紛紛將孩子從城裏轉了回來。“這裏又響起了久違了讀書聲。”
“反對,不理解!”如何勸服家長將孩子從城裏轉到農村來讀書?崇陽三小校長汪亞雄煞費苦心,“我還親自上門做了幾名孩子家長的工作!”
汪亞雄介紹,三小位於城中心,佔地才10來畝,但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共有66個班4867名學生,不僅擁擠,而且每個班都超額。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該校利用集團化辦學的優勢,決定建設大白分校。通過多方考慮,讓六年級整個年級的學生全部轉到分校寄宿,四、五年級各轉一個班試點。
為此,在疫情期間,該校分為7個工作組,先是與家長召開視頻會議,不料遭到許多家長的反對。家長認為“居住在城區,應該在校本部門學習!”會議一度僵持。
“就是階段性離開,孩子總有一天要獨立的!”疫情後,老師上門與家長做思想工作。
通過兩輪工作,只有16名學生家長不同意。該校繼續做工作,汪亞雄和大白校區負責姜志剛也上了幾家的門。
真正發生改變的是在8月20日至23日,該校將六年級學生和家長分13批接到大白校區實地參觀考察。當看到校園古樹參天,環境舒適,有24小時熱水,並且每間教室、宿舍都裝了新空調等,學生和家長的臉由陰轉晴,現場同意了轉學方案。特別是對於身體不便的學生,該校還安排了生活老師照顧,這樣家長更放心了。“有幾名不願轉的學生,也轉回來了!”
“孩子總要長大的!”學生家長毛琴瑤説,剛開始非常擔心,但在這上了近一個月的課後,發現孩子會洗衣服、疊被子了,放心多了!
“不僅村裏的學生迴流了,而且幼兒園一下增加了100多人!”姜志剛介紹,就連附近其它村莊都想轉到這裏來讀書,“但學位有限,只好婉拒了!”
姜志剛介紹,校本部來了995名學生,加上該村的135名學生,共有1130名學生。“學校馬上新建一棟宿舍樓,讓更多的孩子可以住校鍛鍊!”
陳彥老師説,這裏環境好,空氣清新,每週住在學校,跟孩子們一起學習生活,傾注了感情,“做到了以校為家!”
“就像壓蹺蹺板一樣,城裏和農村一頭重一頭輕!”該縣教育局副局長龐雄軍説,全縣義務教育階段有近6萬名學生,隨着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大量孩子湧入縣城,到城區上學的比例從64.2%上升到今年的68.11%。而農村的教育在逐漸萎縮,形成不健康的發展狀態。這樣導致城裏的學位非常緊張,大班額問題突出。
為了解決教育均衡以及化解大班額的問題,該縣實行集團化辦學,即鄉鎮中心學校與薄弱初小、教學點集團辦學;城區實行強校與弱校集團辦學;城區名校與偏遠鄉鎮、城郊地區學校集團辦學,形成“強帶弱”模式。
該方案於2009年開始實施,到目前已有大集中學建了金塘分校,崇陽三小在多所城郊小學設立分校,崇陽二小在鹿門鋪建了分校等。新辦學模式已讓日漸萎縮的18所學校“起死回生”。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