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三國亂世裏,要説起最中二的,莫過於曹丞相。年少的時候,明明是個官二代,卻要搞什麼打擊豪強的一套。跟董卓關係特別好,卻想着什麼權臣作亂,搞行刺計劃。回家讀了幾年書,也依然不改中二病的氣息。為了給自己老爹報仇,愣是不顧天下人的反對,去打徐州。
後來又釋放關羽,跟劉備這個超級心機boy搞什麼煮酒論英雄,明明一刀宰了能解決的事情,卻要搞得自己丟人丟地盤。等到臨終遺囑的時候,做為一代梟雄,不講天下大事,卻在絮絮叨叨的講什麼家長裏短,簡直就像箇中二病晚期的老頭一樣。
要説奪取天下,其實在曹操、劉備和孫權三個人中,最有機會的,應當是曹操,其次是劉備,接下來才是孫權。先講講孫權,東吳雖然根基深厚,有長江這道天險做為防護,但他們的弱勢在於進攻能力嚴重不足。一個張遼,就把東吳殺得丟盔棄甲。當然,東吳也成功反殺了幾局,不過並沒有對整個大局造成太大的傷害。
而且東吳有一個比較大的弊端,在於人才的選舉上,只能依賴世家大族,寒門子弟幾乎沒有上升的空間。這是一個從東漢末年就延續下來的問題,所以才有袁紹四世三公這樣的世家大族。相比東吳,劉備和曹操在早期都有一套自己打天下的班子,所以在初期,這種弊端還不是很明顯。
但東吳不同,除了父兄留下的老將大臣,孫權只能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這些世家大族大多人脈極深,手中也都有錢有糧,支持孫家,就等於將來有可能分一杯羹。這些人把持着朝廷上位高權重的位置,很多新人根本沒有被升遷的可能。像擒拿了關羽的馬忠,也得不到重用。反倒是那些出身世家的年輕人,基本都能得到重用。
至於蜀國,也面臨着後期人才不足的問題。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聽起來可笑,但也説明了蜀國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在劉備時期,還不算嚴重。因為劉備有一套自己的班子,都是聚集在他身邊最精鋭的人才。而且劉備在世的時候,蜀地的世家大族即使萬分不願意,但也會在明面上支持他。而且關羽當時從荊州出軍的時候,一度打得曹操想要遷都避禍。
對於一個想做出一番事業的人來説,真正重要的不是手上的財富,而是身邊的人才。在這一點上,魏國做的應該算是最好的。曹操在前期人才的儲備上,就已經不少了。曹操愛才,即使是昔日曾致他於死地的人,只要可以,他都願意彎下身子去盡力拉攏。到了曹丕繼位的時候,又搬出了一套九品中正制。有了一套制度後,才是一個國家長久發展的基石。雖然毛病仍有不少,但至少為魏國輸送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過即使做得還可以,後世對曹操的評價仍有很大不同。其中比較有份量的,應當是李世民的評價。在中國歷史上,李世民算是一個有為的皇帝。雖然早期奪取皇位時,有過不少污點,但後期治理天下,開創貞觀之治,卻是不能抹殺的地方。
李世民到了鄴城祭拜曹操時,説了這麼一句話:“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意思就是曹操當一名大將軍的本事是有了,但成為一個皇帝的才能卻還不夠。
除了招攬人才,贏得民心無疑是成為一個帝王必要的條件之一。可曹操在這一方面,顯得有些不足。從呂伯奢開始,直到臨終前,將所有嬪妃都下令殉葬。有罪的,無罪的,曹操一輩子殺了太多人。逼死了董貴妃,更是讓他真正落下“漢賊”的名頭。也正是如此,才把一些人逼到劉備、孫權的手裏,陳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對於一個想平定亂世,開創一個太平格局的人來説,這無疑是致命的缺陷。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微信公眾號: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