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與和珅、紀曉嵐三人並稱為乾隆年間的三大中堂,民間有傳劉墉絕頂聰明而且為官清廉、剛正。在民間亦有着“劉羅鍋”的這個名字流傳。然而真實的劉墉是否確是個“羅鍋”(駝背),無確鑿史料可引。是有一些個閒筆雜文有記載,劉墉於乾隆十六年間中進士,當年殿試前十名卷已遞到乾隆跟前,劉墉卷本屬列為第一,因為乾隆當年想提拔一名平民俊才,而劉墉由於出身官府門第而與狀元失之交臂。把稱劉墉為“劉駝子”的確有其人,那便是嘉慶皇帝,這個可能是成為“劉羅鍋”説法的出處。但這並不能為此事就認為劉墉是駝子,畢竟在嘉慶年間劉墉已是80歲的老人,身體有些駝背亦是在情理之中。
從正史裏頭得知,劉墉可謂是官宦家庭,也是書香門第,從曾祖父輩就開始仕官,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康熙年間進士,父親劉統勳雍正年間進士,身居朝廷要職,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刑部尚書、軍機大臣等這些重要職位當了個遍,乾隆年間官至宰相。
正史裏頭的劉墉實在比不上野史筆下的劉墉,野史裏面的劉墉機敏過人、又平易近人,和乾隆的對話更是妙趣橫生。柳三今天就和大家説上兩段,乾隆和劉墉這對君臣之間的對話,處處值得玩味。
乾隆皇帝某一天清閒無事,想着既然無事那就耍難一下這個劉墉。於是,乾隆便問:“京城有九個門,每天來來去去出去多少人,又去去來來進來多少人?”劉墉聽後舉起手伸出兩個指頭,説道:“兩人”!乾隆又問:“怎麼可能只兩個人”?劉墉説道:“萬歲,我説的可不是兩個人,我的意思是兩種人。一種是男人,另一種是女人”。
乾隆又再問道:“全大清國一年下來生多少人,又死多少人”?劉墉想了想説道:“回稟皇上,全國,一年生1人,死 12人”!乾隆説:“這不可能按你的説法如此下去,大清不就無人了”?劉墉解釋道:“回稟皇上,不會的,臣是按人的生年屬相去算的,皇上看,今年是馬年,所以無論生一萬、百萬,都是屬馬,所以臣下説一年生1個。而在一年裏頭,有12屬相的人會有死去,所以臣下説每年死12個人。”
乾隆一聽,不禁心中暗自佩服劉墉的臨機反應、過人的才智。
民間相傳,有一天,乾隆皇帝去劉墉住處。皇帝要來,那劉墉府上得準備些好吃好喝的,但劉墉平日為官清廉,家裏頭也沒多少積蓄,於是只吩咐下人去街上買些普通小吃回來。這般“禮數”,乾隆肯定不樂意了。在吃飯的時候乾隆一看這準備的都是些尋常食物,覺得這個劉墉是不是完全不拿自己當一回事,讓一個皇帝吃這些東西,就氣憤對劉墉説道:你這是失禮之舉。劉墉趕緊上前對乾隆説道:臣下對萬歲是尊敬和愛戴的怎會不把萬歲放在心裏面。只不過臣下確實是窮,所以沒辦法才委屈皇上。乾隆一聽問道:“既然你這般尊重朕,那是不是朕要你做什麼,你便做什麼?劉墉答道:那是自然的了,萬歲您一聲令下,臣絕不敢抗聖命!”
於是乾隆便問:“那是不是朕讓你去死,你就去死,那既然這樣你去死吧”?劉墉回答道。“臣遵旨”!
説完跪退,不顧在場的大臣勸阻,劉墉徑直朝門外跑了出去。過一會,劉墉全身濕漉漉的又從大門走了回來。乾隆好奇問道:“你不是領命去死了嗎?怎麼又回來了啊”?
劉墉苦笑着説:“臣本已是去投河尋死了,不過跳入河裏沒有死成,因為臣下在河裏遇到了一個人,正是他,所以臣才沒去死,回到萬歲身邊”。
乾隆問道:“是誰”?
劉墉答道:“遇見了屈原,臣在投河後,就閉眼準備等死,突然看到屈原他向我走來,屈原他問我:你為什麼要投河啊?臣下回説:是皇上要我投河的啊。屈原就説:我是命不好沒辦法碰到一個昏君才投的河,難不成説你也是遇到一個昏君了嗎?我當時一聽,心裏一想,這碼事不對啊!我劉墉明明運氣那麼好遇到的就是一個明君,怎麼跟屈原一樣投河呢?他的昏君又怎可與我的明君相比?所以我一想,我劉墉不能死,所以就回來了!乾隆皇帝一聽,心裏馬上就樂了説道:“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雖然這是一則野史,但劉墉這説話的藝術足夠我們去認真玩味了。事實上歷史很多次已告訴我們,會講話不旦能化解問題,能保命,那麼大的不説,説些實際的,歷來會説話的人容易辦事,能辦事。
柳三史料參考:《清史稿》《清朝野史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