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筆者實拍)
孔塘王朝是吐蕃滅國後,藏傳佛教後弘時期的第一個地方割據王朝,因為缺乏文獻的記載,至今對孔塘王朝的記述就非常之少。直至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才使得這個沉寂多年的王朝露出歷史的面紗。
一、孔塘王朝的建立與崛起
孔塘王朝是曾經存活於芒域(即今天吉隆)地區不為人知的王朝,吐蕃末年隨着吐蕃末代贊普郎達瑪被殺,西藏進入了分裂和割據的時代。而在中尼相連接的芒域地區,卻出現了一個統治近600年之久的地方王朝,這就是鮮為人知的孔塘王朝。
隨着吐蕃政權的分崩離析,吐蕃各個貴族開始從都城四散而逃。11世紀,吐蕃後裔維色德逃至今吉隆(地處青藏高原西南部,是日喀則地區管轄的一個重要的邊境縣),並在吉隆宗嘎鎮建立城堡與宮殿。這標誌着吐蕃王室後裔的分支,古格王朝建立者吉德尼瑪袞的兄長赤扎西澤巴貝的後代在芒域孔塘正式建立地方政權,吉隆鎮因吐蕃分裂而導致的政治真空也被迅速填補。
維色德利用自己的吐蕃王室血統的權威,開始招攬大批民眾,並對當時的芒域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動,同時在外交上加強與其他分散的吐蕃諸部後裔的聯繫,這一些措施促使孔塘王朝在建國後不久就得到了鞏固。而與此同時藏傳佛教也開始迎來新的復興。
轉經筒
隨着青藏高原連接尼泊爾以及南亞腹地的吉隆古道再度被打通,新的文化與文明輸出重新開始。不久,阿底峽大師經孔塘王朝進入西藏。阿底峽,是在朗達瑪王滅佛後,復興藏傳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迎請阿底峽大師進藏的上部阿里古格王朝的拉喇嘛強曲沃,使者則是孔塘王朝下的吉隆人納措崔呈傑瓦。
在進入上部阿里之前,阿底峽曾在吉隆縣的乃村停留了一年之久。今天乃村的藏語名仍意為“聖地”,相傳是大師所開光加持過,解放前,乃村還保留有大師講法時坐過的法台。阿底峽的到來給當時百廢待興的藏傳佛教帶來了曙光,阿底峽一共在西藏待了數十年之久,在此他興建佛寺,組織了諸多大型的佛事活動,並進一步使藏傳佛教的教義得到了豐富。
但今天史料中我們很難找到關於孔塘王朝迎請阿底峽的具體經過。但據《多仁班智達傳》的記載,在迎請阿底峽進入吉隆時,拉喇嘛強曲沃為其修建了靈塔,其址就在吉隆宗嘎鎮的曲德寺內,但後來由於清乾隆年間廓爾喀人入侵西藏時被毀壞。
今吉隆曲德寺遺址(筆者實拍)
二、不斷復興的藏傳佛教
到了13世紀,經過幾代帝王的營建與發展,孔塘王朝在芒域地區的統治根基開始變得越發牢靠,同時隨着薩迦派在西藏的崛起,以及元代在西藏宣政院的設立,青藏高原整體紛爭的局勢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於是,孔塘王室利用與元帝師八思巴的親戚關係,藉助薩迦派在整個青藏高原的權威,不斷擴大孔塘王朝的勢力範圍。同時,孔塘王朝還利用武力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先後征服了尼泊爾北部以及後藏的一些區域。此時孔塘王朝開始不斷壟斷與尼泊爾之間的貿易往來。就在這時,孔塘王朝又迎來了另一位對元代文化藝術史影響巨大的人物阿尼哥。
阿尼哥像(筆者實拍)
阿尼哥於公元1244年出生在尼泊爾加德滿都附近的帕坦城。1260年,阿尼哥經吉隆抵達元代西藏的佛教中心薩迦寺,見到了當時元朝帝師八思巴,並在留住薩迦期間完成了薩迦寺黃金塔與東配殿的建造與修繕任務。之後元朝帝師八思巴將阿尼哥帶到了元大都(今北京),舉薦給元世祖忽必烈,並常駐元大都。
今天的薩迦寺(筆者實拍)
關於阿尼哥在吉隆的事蹟史載較少,但阿尼哥只是元代中尼間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在今天吉隆宗嘎鎮旁的曲德寺裏,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許多元代時尼泊爾工匠留下的壁畫與木雕。
據説曲德寺在孔塘王朝時就曾盛極一時,由於孔塘王朝獨特的地理位置,促使大量尼泊爾當地工匠來吉隆興建寺廟,弘揚佛法。元代來到吉隆的尼泊爾工匠團隊還創作了大量的以木構架及其雕刻作品為主的建築。這些帶有尼泊爾建築元素的建築風格在今天的曲德寺和卓瑪拉康建築中仍可以看到,這也充分證明了尼泊爾文化藝術對今天吉隆中期文化與藝術的影響。
吉隆留存的具有尼泊爾風格的雕塑與石刻(筆者實拍)
到了明代,儘管薩迦政權被帕竹政權所取代,但孔塘王朝仍然維繫着自己在吉隆等地的勢力,並加強着與尼泊爾等地各個部落的經濟與文化聯繫,而此時孔塘王朝又利用與帕竹政權的聯姻,受到帕竹政權的保護。
到了公元1620年,藏巴第斯攻佔吉隆,從此結束了長達600餘年的下部阿里芒域孔塘王朝的歷史。此時吉隆古道又因和碩特汗國滅藏巴汗,而導致青藏高原與尼泊爾的交流再次被迫中斷。
今天保留在吉隆孔塘王朝的宮殿與城堡遺址(筆者實拍)
文史君説
作為西藏至尼泊爾之間的小王朝,孔塘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前後經歷了近6個世紀,23代王的發展。雖然關於該王朝的詳細記載,還有待後續研究者的發現,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小王朝不但見證了藏傳佛教後弘時期的不斷復興與繁盛,而且還見證了這6個世紀以來的中尼文化交流的點點滴滴。
參考文獻
石泰安著(法):《西藏文明》,國際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陳慶英、高淑芬:《西藏通史》,中州出版社 1999年版。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第11—12期。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