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粟裕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於湖南會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後進入井岡山,參加歷次反“會剿”和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長征時留在南方組織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期間,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副指揮。1941年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後兼第六師師長。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等職,主要指揮高郵戰役、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粟裕組建的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實現了由遊擊兵團向正規軍、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戰略轉變,在粟裕的指揮下,依託蘇中解放區連續作戰七次,並且“七戰七捷”,鼓舞瞭解放區軍民敢打必勝的信心,為解放戰爭初期的作戰指導提供了實踐經驗。1945年12月25日,粟裕所指揮的高郵邵伯戰役,創造了抗日戰爭期間一次戰役殲滅日軍人數的最高紀錄(殲滅日軍1100多人,殲滅偽軍5000多人),打破了蔣軍“開鎖進門,長驅直入,直搗兩淮”的企圖,改善了華中南線戰略態勢,為後來的蘇中戰役創造了良好的戰場條件。
粟裕
二.林彪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原名育蓉,字陽春,一字祚大,號育容、育榮、尤勇,乳名春兒。湖北黃岡人,中國現代政治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代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抗日戰爭爆發後,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15師師長和該師軍政委員會書記,並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軍委前方分會委員,率部挺進華北抗日前線。1937年9月25日與聶榮臻指揮所部設伏平型關,一舉殲滅日軍精鋭第5師團21旅團一部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各種槍1000餘支(挺)、軍馬50餘匹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取得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出擊作戰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同時使他成為名噪一時的抗日名將。10月17日,他以《平型關戰鬥的經驗》為題在《解放》週刊發表文章,總結出12條與日軍作戰的經驗。平型關戰鬥後,率第343旅由五台地區南下,於11月初在廣陽設伏,再殲日軍近千人,繳獲騾馬700餘匹以及大批軍需物資。由於平型關戰鬥的意義重大而深遠,此戰在全國的輿論工具中成了重大新聞,被各報刊登載。林彪作為作戰的指揮官在黨內的影響更大,在全國也成了知名人物。
林彪
三.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廣西桂林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軍閥新桂系中心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兩人多年一路合作無間,最初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手驅逐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戰爭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它地方勢力多次開戰,抗日戰爭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屢有勝果。白崇禧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擔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然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戰果,局勢對國府愈趨不利,新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
抗戰期間,白崇禧首先指揮了台兒莊會戰,殲敵一萬餘人,是國軍抗戰的首場勝仗;隨後指揮了崑崙關戰役和武漢戰役,前者殲滅了日軍精鋭中村旅團,後者消耗了日軍15萬人,使日軍很長時間無法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三年內戰間,白崇禧在第二次四平戰役中擊敗林彪.
白崇禧
四.彭德懷
彭德懷(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名清宗,後改德懷,字得華,號石穿,小名鍾伢子、石穿,湖南湘潭人,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抗日戰爭中發動百團大戰,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重大勝利。朝鮮戰爭中,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與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對決,迫使聯合國軍撤退至北緯38度線以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第一任國防部部長,中共第六至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0年7月31日,彭德懷被授予“朝鮮英雄”稱號。
在抗日戰爭中,彭總身為八路軍副總司令員,親臨一線指揮我軍英勇作戰,尤其是他在一九四零指揮的百團大戰,粉碎了日寇“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沉重地打擊了盤據在華北地區的日、偽軍,有力地鼓舞了抗戰的形勢。
彭德懷
五.薛嶽
薛嶽(1896.12.27-1998.05.03)原名薛仰嶽,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峯鎮小坪石村人,客家人。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薛嶽考入黃埔陸軍小學學習,後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8年(民國七年),參加孫中山新建立的援閩粵軍,任司令部上尉參謀,不久任第一師機關槍營營長;1921年(民國十年)5月,薛嶽任孫中山總統府警衞團第三營營長,成為著名的粵軍"三劍客"之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與紅軍多次作戰。抗日戰爭中指揮了四次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時有抗日"戰神"之稱,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1938年9月中旬,薛嶽迅速地從南潯線正面調集主力部隊,以優勢兵力向敵進攻,在麒麟峯全殲鈴木聯隊。同時,第一六O師也在三角尖、金輪峯、南康尖殲敵七八百名。10月7日,薛嶽指揮各路部隊發起總攻。至10日,第六十六軍擊潰萬家嶺、茅坪聶、老虎尖、石堡山之敵後,又擊敵于田步蘇;第四軍攻佔扁擔山,第七十四軍攻佔張古山。這時,敵一0六師團除逃脱千餘人外,其第一二三(木島)聯隊、一四五(池田)聯隊和一0一師團的一四九(津田)聯隊以及配屬部隊,計一萬餘人,全部被消滅,並有三百餘人被俘。
薛嶽
六.徐向前
徐向前,字子敬,1901年11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五台縣的永安村。它位於滹沱河北岸,原名薄家村。他的父親徐懋準是清末秀才,母親趙金鑾,是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婦。徐向前在母親身邊長大,伴隨着母親勞動,母親也就成為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徐向前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勤勞善良,平素積德行善,她那賢惠、助鄰的行為深深地影響着小向前。兒時,他幼小的心靈雖然還理解不了那些難以捉摸的深奧的事理,但他從人與人的關係中認識母親,開始朦朦朧朧地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愛護、和睦相處。父親的行為同樣給徐向前以很大影響。徐向前經歷了大革命的風風雨雨與廣州起義失敗的磨鍊後,在政治上愈加成熟、堅定。1929年6月,徐向前受黨中央派遣,到鄂東北任紅一軍31師副師長。紅31師轄四個大隊,300來人,幹部大多數是青年農民。領導這樣一個部隊,徐向前很注意發揮土生土長的“大老粗”的長處,從行軍打仗到軍民關係,處處以身作則,平易近人,和羣眾打成一片。這樣,徐向前很快受到指戰員的愛戴。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徐向前
七.陳賡
陳賡(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中國工農紅軍及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領導人之一,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陳賡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隨後參加東征。之後赴蘇聯學習間諜技術,回國後參加南昌起義、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汗馬功勞。1951年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參與指揮朝鮮戰爭。回國後擔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國國防部副部長等職位。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1937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9月4日陳賡任改編後的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旅長。10月7日率部渡黃河進入山西。10月16日率部進抵平定以東地區執行側擊西犯娘子關日軍的任務。10月22日率部夜襲井陘、舊關的長生口。10月26日率部在娘子關以南設伏殲滅日軍2師團輜重部隊斃傷日軍300餘人繳獲騾馬300餘匹和大批軍用物資。兩日後再次同一地點設伏殲日軍百餘人繳獲騾馬數十匹。11月2日率部在昔陽縣黃崖底設伏殲日軍109師團135聯隊300餘人。
陳賡
八.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劉明昭, 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辛亥革命時期從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相繼參加了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爭、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抗日戰爭中,劉伯承任一二九師師長,與政委鄧小平率部深入敵後,在太行山建立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組織指揮了奇襲陽明堡、伏擊神頭嶺、巧勝七亙村等戰鬥,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打破了敵人的十三路"圍剿"。在抗戰勝利前夕,他率部大舉對日寇反擊,殲滅五萬餘,收復縣城五十九座。
劉伯承
九.張靈甫
張靈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又名宗靈,字靈甫,又字鍾麟。男,漢族,陝西省長安縣人(現西安市長安區)。生於長安縣東大鄉東大村。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中將軍銜,抗日名將。1925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4期,畢業後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擔任排長,後跟隨蔣介石征伐軍閥,參加"圍剿",升至第一師獨立旅第一團團長。後因殺妻案被判刑10年,此後改名張靈甫,字鍾麟。抗日戰爭爆發後調任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五十一師。此後其在抗戰八年連年對日血戰,參加過南京保衞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等一系列戰役。1946年6月調任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兼任南京"首都"警備司令。
張靈甫
十.許世友
1939年2月上旬,他和旅長陳賡在威縣以南香城固地區,以預伏的方式,誘殲日軍一個加強步兵中隊,斃敵大隊長以下二百餘人,生俘八人,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史稱香城固戰鬥。1940年9月,他調任山東縱隊第三旅旅長,同日、偽、頑在渤海之濱和清河兩岸,展開了激烈鬥爭。一九四一年春,他指揮膠東地區八路軍和地方武裝,橫掃敵偽。1942年2月,他任山東縱隊參謀長。10月起,任膠東軍區司令員,領導膠東軍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發展壯大人民武裝,粉碎日、偽軍頻繁的“掃蕩”和蠶食,打得敵人心驚膽寒。
許世友
一九三三年在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時,他指揮三個團保衞四川省萬源城,以與陣地共存亡的氣概,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打垮了在數量上佔絕對優勢的敵人,堅守三個月之久,在保衞川陝革齤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一九三九年二月上旬,他和旅長陳賡同志在威縣以南香城固地區,以預伏的方式,誘殲日軍一個加強步兵中隊,斃敵大隊長以下二百餘人,生俘八人,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史稱香城固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