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見證者,終於成為歷史

伊麗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2022年9月8日),歷史的見證者,成為歷史。

歷史的見證者,終於成為歷史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超長待機”的伊麗莎白二世逝世了。

這其實也是早有徵兆的,本來特拉斯被選為首相,女王按照慣例應該在倫敦的白金漢宮來接見並正式任命,但當時報道就説因為身體問題,這一次女王改在愛丁堡的巴爾莫勒爾城堡來任命。誰能想到就在任命之後的第二天,女王就去世了。

歷史的見證者,終於成為歷史

女王的一生經歷了日不落帝國的巔峯、衰落、解體和轉型,她的去世,也宣告了大英帝國時代最後一抹殘影消散了。

今天,我們就沿着伊麗莎白二世的一生,來回顧英國經濟在將近一個世紀內的發展。

01.日不落餘暉

伊麗莎白出生的時候,正處在日不落帝國的巔峯時期。

英國剛剛打贏了一戰,獲得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國土面積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因為英國的實力如此強大,當時其他大國之間的關係也出現了短暫的安寧。

女王的幼年,就是在這種被稱為“不列顛和平”的氛圍中長大的。英國對殖民地的管理,和西班牙、葡萄牙的直接掠奪式不同,因為直接掠奪是零和遊戲,往往會很快造成殖民地的經濟衰退。相比而言,英國的殖民地更加商業化。英國每佔領一塊殖民地,都試圖利用當地的優勢原材料和資源,把當地改造成為大英帝國產業鏈的一環。這種改造在短期內,往往看起來似乎是雙贏的。

歷史的見證者,終於成為歷史

三歲生日的伊麗莎白 登上了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

比如英屬馬來亞,在殖民期間就是舉世聞名的“橡膠王國”。而作為工業的重要原材料,橡膠業的發展給當地帶來了繁榮,金融業、交通和教育都帶來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這個過程中,英倫三島上的資本家和貴族們,也都憑藉着投資和持有的股份,收穫了巨量的財富。

這可以説是日不落帝國時代,英倫三島和海外殖民地之間關係的縮影。英國本土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樞紐,連接着24個時區的英國海外殖民地。每天都有大量的原材料從這些殖民地運輸到英國本土製造加工,做成工業品再銷售到世界各地。

一切看起來都很好,但是如果樞紐發生問題了呢?

英式殖民經濟的命門,就是英倫三島這個樞紐的健康程度,當樞紐出現了問題,傳遞給殖民地就是一場災難。當1929年大蕭條來臨之際,英國的企業紛紛破產和收縮經營範圍,商品出現了滯銷。海外殖民地猛然發現,自己對經濟危機的抵抗能力是如此脆弱,因為它們都已經被英國改造成了單一部門,很多方面都無法自給,缺乏作為真正獨立國家的經濟韌性。

而英國國力的衰落加上德國的崛起,也導致了英國在二戰前夕的綏靖政策。但是綏靖最終沒有阻止戰爭爆發,二戰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02.帝國落幕

伊麗莎白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還是非常優秀的,作為王位繼承人,她沒有去加拿大避難,甚至於還説服父親讓自己到軍隊中服役,成為編號230873的伊麗莎白·温莎名譽少尉。

她還完成了駕駛和汽車修理訓練,成為王室中第一個經過正式訓練的汽車修理員。這些在戰爭中對國家的貢獻,也成為了繼位之後良好人望的基礎。

歷史的見證者,終於成為歷史

1953年,伊麗莎白在西敏寺繼位,正式開始她對英國近七十年的統治。繼位之後,經歷了連番惡戰之後的英國,實力大大不如從前,而美國和蘇聯則蒸蒸日上。

歷史的見證者,終於成為歷史

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把英法實際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在納賽爾宣佈的時候,可能也沒有想到這意味着英國霸權的正式謝幕。

蘇伊士運河對英國的經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是連接英國和中東的重要通道,65%以上的中東原油運輸到歐洲都得經過蘇伊士運河。一旦失去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那麼英國的能源安全將無法得到保障,並且英國也會喪失通往印度的捷徑。

當時的英國人都認為,保住了運河,就能保住英聯邦,就能保住日不落帝國。於是當時的首相艾登決定出兵。在他覲見女王的時候,女王問:你們確定這麼做是明智的嗎?

後來的情況果然遠遠超出了艾登的控制,在美國和蘇聯的聯手干預下,英法被迫從埃及撤離。這也宣佈了日不落帝國的直接統治模式無以為繼,去殖民化的浪潮開始了,而艾登也黯然下台。

歷史的見證者,終於成為歷史

伊麗莎白二世和艾登

在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紛紛都獲得了獨立地位的過程中,英國政府表現出了高度的策略性,體現為有秩序地從殖民地退出。

雖然軍隊撤走了,主權歸還了。但是英國之前建立的以英倫三島本土工業為核心的經濟體系還在。所以殖民地新生國家的政府,還是免不了經濟上要依賴於英國。這個時候英國適時地推出了《帝國優惠法案》——通俗地説相當於一個英聯邦內部的WTO,也就是英聯邦內部國家之間的進出口交易關税減免,而對於聯邦之外的其他國家徵收高額關税。

這種內外有別的經濟控制,讓英國在失去了絕大多數海外殖民地的統治權之後,依然保持着相當可觀的影響力。

並且,儘管總督被取消了,英國女王的元首地位有的也被廢除了,但是英國人的法律制度和政治架構留下了,而填充進政府的,又往往是受到英國教育的殖民地本土精英。這種文化上的軟實力,也是英國對殖民地施加影響的重要方式。

而作為英國女王,英聯邦共同的名義元首,伊麗莎白的表現依然是可圈可點的。她經常出席英聯邦的首腦會議,並且定期出訪各國,其良好的形象和威望,也成為了維繫英聯邦的重要紐帶。

歷史的見證者,終於成為歷史

伊麗莎白二世和查爾斯王子(如今已是國王) 出席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

03.歐盟分合

但是,二戰之後的英國在經濟上依然舉步維艱,福利成為了沉重的負擔,財政赤字狀況不斷惡化。看着海峽對岸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歐共體,英國眼熱了,表態想要加入歐共體,也就是後來的歐盟。

當時在歐洲大陸的話事人是法國,而法國自然不希望和美國關係特殊的英國進入歐共體,來削弱法國的話語權。於是英國連續兩次加入歐共體的申請,都被拒絕了。

到了1970年代,英國為了加入歐共體,對外的口徑已經發生了變化,説願意和其他西歐國家一起來建立“歐洲人的歐洲”,不再提自己的光榮孤立和勢力均衡的傳統。而主動表態願意融入歐洲,這毫無疑問是英國在姿態上的重大讓步。

與此同時,因為西德的迅猛發展,法國也有了引入英國來制衡的需求,終於在1973年,英國加入了歐共體,開始了和歐洲合作的新時代。

加入了歐共體的英國經濟確實開始漸漸好轉,而有了歐洲大陸強勁的製造業作為支撐,英國也逐漸放棄自己的中低端製造業,只保留了一部分高端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而重點去發展文化、娛樂和金融等高端服務業。

而英國作為金融中心的崛起,還要“感謝”美蘇冷戰。

冷戰期間,蘇聯和其東歐盟國,其實也有很多國際貿易的需求,尤其是蘇聯的石油貿易所賺來的外匯,需要有個可以存的地方。但是這些國家又擔心把資產放到美國本土,會遭到不可預知的凍結,也就是説,需要一個“歐洲美元”的交易地。

相比巴黎的畏首畏尾,英國迅速把握住了這一機會,讓倫敦成為了歐洲美元最活躍的交易中心。這一從事後看非常具有魄力的舉動,確立了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海量的美元源源不斷地從蘇聯和東歐湧向倫敦,給英國帶來了天量的投資和財富。

與此同時,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也在厲行改革,砍掉了很多的福利,也限制了工會的權力,減少了財政的負擔。把握住了外在的際遇、又輕裝簡從上陣的英國,在加入歐盟的這幾十年中,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迅速,也基本上完成了從工業立國到服務業立國的轉變。

歷史的見證者,終於成為歷史

撒切爾夫人向伊麗莎白二世行屈膝禮

如果沒有2008年的次貸危機和後來的歐債危機,可能英國和歐盟的塑料兄弟情還會繼續。但是這些危機暴露了歐盟合作模式下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讓英國對歐盟的前景開始不確定了起來:比如一些國家“搭便車”,利用歐盟的信譽大舉借債而無力償還;還有統一的貨幣之下,各國財政部之間各行其是的財政政策。

此消彼長之下,幾百年來的孤立主義又抬起頭來。有一些英國國民也對於大量從東歐來英國尋求工作機會的移民感到焦慮,認為本地人的工作機會受到了威脅。大經濟形勢的外因和英國本土的內因,都促成了2016年的脱歐公投,並在2021年終於在鮑里斯的帶領下脱歐成功,和歐盟簽署了一系列的協議。英國和歐洲大陸,終究是能同富貴,不能同患難。

這個時候的女王,對政治火候的把握已臻化境。作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她不應該也不能表達任何對於國家大政的態度,否則就是以王權干預國政,造成憲政危機。無論是1973年的入歐,還是2016年的脱歐,女王始終看上去風輕雲淡,讓外界無法琢磨其真實的態度,很好地履行了其名義國家元首的職責。

這其實也是英國制度的特殊之處——從法律上來説,英國的王權是實質性的,國王有各種軍政大權。但是伊麗莎白二世很好地遵守了二戰以來的默契和慣例,不越雷池一步,這也是其能獲得很好民望的原因。

但是這絕不意味着女王是花瓶。相反,歷任首相都覺得每週覲見女王彙報比在下議院和反對黨辯論更有挑戰,因為女王總是可以用委婉的話語給出首相一些建議,而這些建議在事後都被證明是充滿智慧的。

歷史的見證者,終於成為歷史

伊麗莎白二世和六位前首相

比如在馬島戰爭的時候,撒切爾夫人力主開戰,但是內閣中也有很多反對意見。當她覲見女王的時候,女王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隨意地説起,同意自己的次子安德魯王子參戰——這是女王的家事,並且這也不是女王的態度,而是安德魯王子的態度。女王貌似只是一位有包容感的家長,但是這次溝通,顯然把信號明晰地傳遞給了撒切爾夫人,堅定了首相的意志。

04.尾聲

1986年,女王和其丈夫菲利普親王第一次訪問中國,這也是英國國家元首第一次訪華。

訪問過程中,女王還回顧了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給明朝萬曆皇帝寫的信——希望英國和中國能夠發展貿易。可惜當時郵政也不發達,信使遇難導致信沒有送到,然後她風趣地表示,中國邀請她訪華的信件平安收到了,郵政事業從1602年以來已經進步了許多。

這次訪問中,女王參觀了長城、兵馬俑等名勝古蹟,還對中國的特色餐飲讚不絕口。可惜,如今女王夫婦雙雙作古,再也沒有重返中國,品嚐她愛吃的佛跳牆和香橙鴨子的機會了。

歷史的見證者,終於成為歷史

花開花謝,幾多沉浮。女王在幼年見證了大英帝國的輝煌,在青年親自參加二戰保衞自己的祖國,然後在中年目睹了大英帝國的解體,並且用自己的努力來維繫着英聯邦的凝聚力;晚年也試圖發聲,委婉地表達讓蘇格蘭留在聯合王國的願望。

從經濟的角度,她也見證了英國從工業立國到服務業立國的轉變,以及英國試圖融入歐洲,又急於離開歐洲的整個過程。

歷史的見證者,終於成為歷史

有人説,她去世之後英國會逐漸“走向共和”;有人説,她去世之後英聯邦會逐漸分崩離析;有人説,她去世之後蘇格蘭也將從聯合王國中獨立出去……

未來或許有很多可能,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那個代表着二戰之前對君主制浪漫想象的、給人以“恆常感”的女王,是真的一去不再來了。

歷史的見證者,終於成為歷史

本篇作者 | 司馬懿 | 當值編輯 | 沈徐瑋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 鄭媛眉| 圖源 | VCG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52 字。

轉載請註明: 歷史的見證者,終於成為歷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