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3歲前不要再教孩子識字了!研究表明過早閲讀會有這幾點危害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經典

我有個朋友跟我抱怨聊天説她鬱悶死了,她的孩子團團在報名民辦小學時竟然沒有被錄取。

我也有些疑惑了,我知道我這位朋友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可是費了不少的心,從孩子在肚子裏就開始胎教,然後出生沒幾個月就被送去上早教班,等到會爬的時候,就開始教他認字和聽英語。等到會走了,興趣班眼花繚亂多的不行,各種鋼琴班、繪畫版、舞蹈班、提升思維邏輯班、英語班、跆拳道等等,這個孩子也不負眾望,能力超羣,在幼兒園升初中的時候,識字量就達到了3000,英語也能説好多很溜的句子,所有人都覺得團團完全可以毫無壓力進民辦小學,甚至會被學校搶着要。

我就突然想起另外一個朋友,她的孩子楠楠就順利進了民辦小學,但是楠楠從小就是放養型的,識字量也就幾百,楠楠的媽媽基本也就是帶孩子各種玩,親子游戲,家庭活動,户外旅遊等等。給孩子報考民辦也只是抱着試一試的態度。

為什麼兩個差距這麼大的孩子,結果卻是出人意料的截然相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於是我特意請教了一位在民辦小學的老師,老師告訴我,這種結果很正常,很多在測試的時候,平時能力平平的孩子反而一鳴驚人,所以到後面她們也不看重孩子之前是否很優秀了,掌握了多少知識,因為那種只是填鴨式的教育。

這種教育的孩子短暫看很優秀,但是時間一長,因為主動學習能力反而不高,導致後勁不足。

我問她什麼才是孩子的考核標準呢?

老師跟我説,現在都很看重孩子的想象力、忍耐力、思考力、應變能力、獨立動手能力、組織能力,當然還有孩子的品性,比如是否有愛心,是否有擔當,是否善解人意。

按老師説的話,回頭在看團團和楠楠好像真的是這樣,團團從小就被媽媽強行灌輸知識,主動學習的能力就不強,導致後勁不足,而且加上孩子經常被人誇讚,覺得自己很優秀,就特別會出現膨脹,看不起別人。

很多家長還是覺得早點教孩子就是好,搬出一套理論:“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專家都説了,早點識字是在開發開發左腦,提高智力,0~3歲可是孩子智力發育黃金期。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早教的誤區

早教確實是可以開發孩子的腦力,0~3歲也確實是開發兒童智力的關鍵時期,但是很多人都早教錯誤了,以為識字、背詩詞、學習英文,掌握的越多越好。

但其實這只是機械化的記憶,如果不能定期重複鞏固學習的知識點,很快就會忘光光,而且這種方式並不能增強記憶力。

再説直白一點,等到孩子正式上學,記住的其實並沒有多少了,這些所謂的優勢都會消失殆盡,很多早教的東西都是白學的!

什麼才是早教?

早期教育其實是孩子在0~6歲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為了促進孩子生理、心理、智力等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為以後打下基礎,讓孩子全面發展。

早教教育更多的其實是偏向於開發孩子的學習能力、觀察能力、專注力、思考能力等一系列的親子教育。早教是一定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發展情況而定的,要順應孩子身心自然發展規律。

過早識字的危害

一.讓孩子產生閲讀障礙

神經科學家瑪麗安娜·沃爾夫研究指出:真正的閲讀,需要把大腦不同部位的功能綜合運用,包括視覺、聽覺、語言、概念生成等。

而認知腦神經學家也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其實並非為閲讀而生,人的大腦是很原生態的,然後擁有一個閲讀腦是需要長達十餘年,堅持不懈才能完成。

閲讀需要很多腦區的結合,而所有的腦區需要依靠髓鞘才能聯合,髓鞘可以幫助大腦傳遞消息更加準確和迅速。

但是髓鞘一般是在孩子4-7歲左右才基本完成,只有這個時期才有利培養閲讀腦。

提前識字不但一點用也沒有,更多的是讓孩子產生閲讀障礙,對閲讀和學習激發牴觸情緒。

二.出現“三年級效應”

“三年級效應”,在百度上有個定義,是指孩子入學後面臨着重複教學,課堂上極易走神、不注意聽講,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升入小學三年級後學習成績急劇下滑,同一二年級時的優秀表現有着天壤之別,這種“小學化”的危害被稱為“三年級效應”,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有研究發現,不顧孩子大腦自然發育的程度而強迫過早識字的,到了小學三年級以後,閲讀學習能力反而會被同期的普通孩子反超!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三年級效應”,即在孩子三年級開始出現分層,孩子還是有所差距。

《中國教育部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反對機械、大量、提前教兒童識字識數。

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要知道跑馬拉松拼的並不是起跑線那一段時刻的速度,而是跑到終點的耐力。

三.破壞孩子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則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

要知道早教的主要構成部分其實是讓孩子多活動,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動手用腦,多玩玩遊戲和愉快玩耍。

因為這樣其實更多的是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擴寬對世界的認知。

而如果過早的讓孩子識字,其實是把孩子禁錮在了那狹隘的字體裏,對世界上各種事物的認知模糊不清,而想象力一定是經過對事物的觀察,再延伸,加上其他事物進行組合和聯想。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也直説:“讓孩子提早認字,或強迫他們早日養成自己看書的習慣,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

美國有一位媽媽對老師進行上訴,原因是老師剝奪了孩子最珍貴的想象力,孩子本來可以把“O”看成是太陽、月亮、乒乓球、西瓜等,但是在老師教了孩子26個字母以後,就完全失去了想象力。

最後這位媽媽贏得了官司並讓美國內達華州《公民教育保護法》進行了這方面的修改。

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説:“兒童在六歲以前,真正的任務不是什麼學習、讀書、寫字和做數學題,而是玩兒。”

遵循孩子成長的發展規律

早教並不是全都有害無益,我們只要遵循孩子成長的發展規律,進行階段性的自然而然的教育才是有益的。

一般3歲是孩子的關鍵期和腦力發展分水嶺,我們把0~6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0~3歲的孩子正是大腦快速發展的時期,大腦發育達到80%-90%,好奇心和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極強,智力發育的關鍵期。

第二階段:3歲正好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崛起,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語言能力、閲讀能力快速發展。

第三階段:3~7歲的孩子則是情感的關鍵期,這個時候更多是帶孩子瞭解和掌控各種情緒和人格的塑造。

所以對於這三個階段,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入手:

一.3歲前的第一階段

1.調動孩子的各個感官

這個時候的孩子主要是通過感覺認識事物,我們需要把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多個感官調動起來。

我們可以陪孩子多讀讀繪本、故事,可以帶孩子去商場、超市認識各種物品,先讓孩子觀察外觀,再告訴孩子這是什麼物品,有什麼用途,如果是食品類,還可以讓孩子聞一聞。

2.幫助孩子進行歸納

告訴孩子蘋果屬於水果類,茄子屬於蔬菜類,足球屬於運動類,牙刷屬於日用品類,或者在逛超市的時候,帶孩子一起尋找圓形的東西,黃色的東西等等,提升他們的觀察力。

3.不斷進行提問引導

可以問孩子今天我們做的菜用了哪些食材,今天出去在博物館看見了哪些東西等等,可以更加鞏固孩子的觀察力和記憶力。

二.3到5歲的第二階段

這個階段孩子對漢字、閲讀產生極大的興趣,這個時期是認字敏感期也是黃金期,特別是當他們把認識的東西和漢字相連接,他們會感到很欣喜,而極大促進他們的學習閲讀認字的興趣。

這個時候孩子的問題也會很多,會經常問這個東西是怎麼寫,那個是什麼,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耐心的為孩子解惑,不用刻意去教授,也不要不耐煩的迴避。

這個時候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還有增加家中的藏書量。

教育家做過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家中藏書500本的家庭,平均能將孩子的教育向前推進3.2年。

三.5到7歲的第三階段

這個時候孩子對書上的文字不僅僅只是認識的程度,更多的是對文字內容的理解,並且能夠提煉書本的意思進行表達。

孩子能夠感受到文字並進行喜怒哀樂。

讀到女主人受傷了會心疼,讀到壞人用卑鄙的手段欺負別人會感到氣憤,讀到男主人的勇敢堅毅會崇拜熱血沸騰。

在這個時候,孩子會看很多書籍,包括漫畫、各種小説和各種雜誌等等,家長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干涉孩子,限制孩子的閲讀範圍。

很多家長覺得這些都是與孩子無關的東西,要讀也是優秀作文200篇等等,但是拿小説來説,看似小説是閒書,但腦科學家研究發現,閲讀小説可以增強腦神經的聯結。

總之培養孩子認字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一切皆有定數,不催,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呵護,我們能做的就只是在旁邊默默守護,欣賞,自然而然的引導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