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阿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我看來,科舉制,是一個劃時代的制度,這是中國古代官員選拔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順應了共同地主階級興起的歷史潮流,為地主階級各階層加入統治集團開闢了道路。隋朝實行的科舉制度一直為後來的封建王朝所沿用,並不斷髮展和完善,成為封建國家選拔官員的基本制度。與薦舉制相比,它有利於選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對維護封建集權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好的制度沒有好的人來執行,同樣的是漏洞百出,造假之風盛行。
近期明星仝卓自爆自己往屆生改應屆生,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影響,也促使山西教委嚴查此事。聯想到去年明星翟天臨學歷造假,也讓三金不禁想到,古代人是怎麼選拔人才的呢?類似事件如果發生在古代,會有什麼後果呢?
一、薦舉制度漏洞重重,階級固化嚴重
隋唐之前,古代人想做官,一般會通過兩種方式。
一種是世襲制。世襲制顧名思義,自己的祖先幫助打下江山,論功行賞下,為了表示對開國功臣的感謝,因此允許他的子嗣繼承祖先的爵位。一般繼承的順位,都是長子來繼承。這裏世襲制,又分兩種。一種是“無差別繼承”,比如一等公爵,世襲下去,一直是一等公爵,直到國家滅亡。一種是“降級式繼承”,即一開始是一等公爵,到了兒子那一輩是二等公爵,孫子呢,就是三等公爵,以此類推,最後直到沒有官職爵位。這是一個國家高等貴族裏比較流行的官職爵位方式,這個圈子一般比較難以打破,也不能打破,否則皇家就會被冠以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之名,那就相當不明智了。
一種是被廣泛應用的薦舉制。薦舉制是由當地官員,或者政府官員寫舉薦信,一般會舉薦自己當地的有名的人才到政府,政府稍加考察後會錄取,為皇家所用。相信看到這就有朋友知道問題所在了,舉薦制,很容易變成任人唯親,舉薦自己的親人或者有利益關係的人。同時被舉薦人也無可避免得會成為舉薦人派系中的一員,久而久之,派系林立,對國家不是一個好消息。
舉薦制的弊端由來以及,而且舉薦過程中,很容易發生造假問題。比如在西漢時期,舉薦造假之風盛行。很多被舉薦人並不具備資格,為了讓自己的履歷更加“高大上”一些,乾脆將歷代先賢的文學著作稍加修改,也就是現代俗稱的“洗稿”,從而光明正大得獲得舉薦資格。此風造成了學術界的強烈抵制,眾人上書漢靈帝。漢靈帝獲悉此事以後勃然大怒,不但嚴查此事,舉薦人和被舉薦人統統下獄。同時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將歷代先賢的文學鉅著鐫刻於石頭之上,使得“洗稿”之風得以控制。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在隋唐之前,古代選拔人才的方式還是比較單一的,且漏洞不少。而且更讓我們自媒體人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持續不斷得原創才是生存下去的硬道理。
二、隋朝開始的科舉制打破階級壟斷,但仍有孔可入
隋文帝楊堅其實是一個非常有雄才大略的千古帝王,他有很多超越古代的政策非常令人震驚,在這裏我們只討論他發明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一套嚴謹的國家選材方式,從地方到政府都有一層層的選拔方式,一直到最終的殿試,由皇帝親自來主持。這一套嚴謹而周密的方式讓所有的寒門看到了進階的希望。因此寒窗苦讀成了最有效成為上流社會的方式。但是好的制度,最後如果沒有好的人來執行,仍然會得不償失。
在武周時期,寵臣張易之權傾朝野,因此走他的門路來投官的大有人在。就有一個薛姓考生,託重金買通了張易之,想在科舉之中一舉中第。張易之也算辦事,將此人姓名告訴了此次主考的大臣。可惜該大臣忙到最後,沒記住薛姓考生的全名,問張易之的時候,張易之也忘了名字,只記得姓薛。沒辦法,拿人錢財要辦事啊,張易之大手一揮,當時考試的六十多個薛姓考生全部榜上有名。全榜有一百多人,姓薛的就佔了三分之二,這極為不正常的行為最後也在張易之的授意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三、明朝科舉制度達到頂峯,但八股文害人不淺
科舉制度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終於在明朝到達了頂峯。朱元璋為了發掘人才,不惜重金開創了國子監,也是後來國家大學的前身。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給了大量平民通過科舉制度躋身國家權力機構的機會。但同時朱元璋已經身為當權者,他仍然想通過科舉制來控制世人的思想,以達到控制國家的目的。因此八股文應運而生。
八股文限制了讀書人的思維,阻礙了國家招募有用的人才,阻礙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同時,八股標準後來成為了一種死教條,它同時限制了人們的思維,扼殺了人們的創新能力,使人們直接受制於集權統治。人們思想的壓抑阻礙了人們實踐能力的發展,它阻礙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創造力的有效利用,阻礙了歷史的進步,是一種知識的倒退。
雖然是這樣,造假和徇私舞弊仍然是被大部分人不齒的。曾經有主考官在科舉過程中被發現徇私舞弊,朱元璋一氣之下,當庭下令斬首,震懾巨大。
科舉制,雖然在明朝之前幾百年都有效得幫助了國家選取人才,但是它終究是披着統治者工具外衣的手段而已。而明朝則將它赤裸裸得呈現在人民面前,讀書人只能按照當權者設定好的思想去思考,去創造。這在當時的社會思想是極大的打擊,説學術倒退一點也不為過。
四、國家破滅,科舉不在,清朝的滅亡讓科舉制畫上了句號
清朝在開國期,對科舉制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對徇私舞弊,學術造假打擊得非常厲害。但是由於清王朝的懦弱和世界文化的衝擊,科舉制逐漸不再適合當時選拔人才的標準,因為西方的知識在不斷湧入,科舉制學習的知識不再實用。因此清朝最後廢除了科舉制,然後舉辦了學堂來彌補廢除科舉制帶來的人才選舉的斷層。持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最終落下帷幕。
一個制度的,同樣有自己的時效性。科舉制創立之初,是為了迎合當時興起的地主階級,讓逐漸壯大的地主階級能夠進入國家的權利機關,以平衡各方的關係。同時也可以更加公平公正得為國家選取人才,打破士大夫階層的統治壟斷。隨着西方文化的融合,科舉制度的缺陷日益擴大,已經不適應當時社會的需求,被淘汰也是在所難免。
總結:
科舉制度完美得適應時代潮流,替代了舉薦制,成為了封建社會主要的人才選舉手段,給了當時興起的地主階級進入政壇參政的階梯,在世界上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打破了仕族社會對上層統治的壟斷,給了平民社會以希望。雖然過獨木橋者甚少,但是它仍然是平民進入上流社會的捷徑。
隨着社會的變遷和朝代的腐朽,科舉制自身的漏洞也逐漸凸顯。儘管當權者都會對造假者予以懲罰,但科舉制逐漸成為了當權者控制世人思想的工具和手段,最終退出歷史舞台,也是理所應當的。而造假者無論在哪種制度下,都應該被唾棄,被抵制,這也是任何制度都不應改變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