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
——歌德
1.
大家對於蘇德戰爭的過程和結果,都有這樣一個共識:
前期德國發動突襲,所向披靡,殺得蘇聯丟盔棄甲,喪師失地,差一點就滅了蘇聯;
後期蘇聯絕地反擊,逐漸收復失地,依靠雄厚的家底,最終耗死了對手。
衞國戰爭對蘇聯是一場浩劫,但有一點大家可能容易忽略,蘇聯已經為這場浩劫準備了二十年。
2.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成立的紅色政權,蘇俄是在整個帝國主義的仇視下誕生和成長的,支撐了近二十年。
蘇聯早就知道,將來和整個帝國主義集團必有一戰,所以斯大林上台後才不斷地強調速度,提出“落後就要捱打”的口號。
當然,原本這個準備,是為了防備所有帝國主義大國,包括英法美德意日等,只是沒想到最後只來了個德國(當然,隨德國戰車而來的那幫小弟們,在此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也就是説,二戰德國進攻蘇聯,世界形成法西斯與反法西斯兩大陣營,對蘇聯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原本最壞的結果,也是蘇聯最害怕的結果,有可能是所有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一起向蘇聯開戰。
蘇聯原本是為了防一羣狼而準備的,結果只來了一頭狼,它還因禍得福趁機和另外幾隻狼結為了同盟。
這樣的結果,難道不是最好的結果麼?
只是讓蘇聯沒想到的是,德國這隻狼這麼彪悍,自己準備了二十年的功夫,外加另外幾隻狼的支持,還被它打得奄奄一息,差點緩不過來。
3.
1917年,蘇俄在硝煙瀰漫的一戰中誕生,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
國內:千瘡百孔,經濟凋敝,國內人民在生存線上掙扎;鄧尼金、高爾察克等上百萬白軍還在到處作亂,捲土重來;
國外:忍痛割地賠款,同德國停戰;英、法、美、意、日、波等西方14個協約國集團出動干涉軍聯合進攻蘇俄。
蘇俄建立時幾乎沒流一滴血,建立後卻流了太多血。
不過,隨着戰事的推進,戰場的局勢超出了人們的預料。
蘇俄紅軍實施集中領導,設立了政工制度,加強了對武裝力量的統一指揮;同時,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將所有國家資源統一調度,一切為了前線。
一系列措施增強了凝聚力,抵擋住了反派武裝的瘋狂攻擊,並繼而發起了反擊。
在蘇俄紅軍的凌厲反攻下,鄧尼金、高爾察克等白衞軍先後被殲滅;英國、美國、波蘭等外國干涉軍也紛紛宣佈退兵。
與此同時,到1921年內戰結束,蘇俄紅軍的規模已經高達500萬兵力。最終,蘇俄取得了戰爭勝利,極大鞏固了政權。
4.
在這期間,作為列寧的得力助手,斯大林在保衞察裏津的過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後來察裏津也就名正言順改名為斯大林格勒。
韋老師在之前《墨索里尼的寂寞:創業太順利,整個意大利除了他 誰都不想打仗 》文章裏提到過,其實墨索里尼上台奪取政權的過程是相對輕鬆的,沒經歷過太多波折,這也導致了後來意大利麪對危機時常常缺少應對經驗。
相對來説,斯大林這波人歷經的磨難和考驗就太多了,且不説年輕時被沙皇無數次流放又無數次逃脱,單單是蘇俄成立初期為保證政權而艱苦奮鬥的這段過程,斯大林就無愧於自封的這個“鋼鐵”稱號。
所以説,後來的蘇德戰爭雖然慘烈,但對斯大林等那一代蘇聯領導來説,這點考驗真的不算什麼。至少1941年蘇聯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已經比20年前好了不知多少倍。
本來就是從一無所有中起家,多少磨難都過來了,還怕這點?
列寧説過,蘇俄剛成立時,像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沒想到後來這個病人不僅活了過來,還能拄着枴杖走路。列寧逝去後,他肯定還沒想到這個拄着枴杖的病人,竟然還能跑起來。
5.
斯大林上台後,就加快了農業集體化建設,為工業化打基礎;
進入三十年代,經濟危機給了蘇聯發展的大好機會,西方國家一片凋敝,蘇聯卻是一枝獨秀,國內人民在蘇聯共產黨的超強凝聚力和號召力下,每個人都激情燃燒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甚至外國的優秀工程師和技術工人也紛紛湧入。
斯大林説:“蘇聯一定要加快自己的工業化建設,尤其是重工業,延緩速度意味着落後,落後是要捱打的;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所以現在只要誰高興,誰都可以蹂躪他。”
1932年、1937年,兩個五年計劃相繼完成,蘇聯一躍而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化國家。蘇聯用了不到二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需要幾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程。
6.
在三十年代,納粹德國上台,英法施行綏靖政策,極力慫恿禍水東引;而蘇聯身後,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日本,幾隻餓狼隨時都可能撲向蘇聯。
這段時間,除了加快建設,為應付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蘇聯也不閒着:
對內,進行一系列大清洗運動,先統一思想,再統一行動;
對外,在國際舞台上縱橫捭闔,通過各種道德的非道德的手段,極力為本國徵得戰略緩衝的空間和時間。
包括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起瓜分波蘭、入侵芬蘭、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和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