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瞄準“雙減”下的教育“痛點”,這個全國智慧教育實驗區以數據驅動促提質增效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經典

如何讓學生在校的“碎片時間”發揮高效用?閔行區教育學院附屬友愛實驗中學用智慧作業機器人與智能學習艙,成功激起了學生的自覺學習意識;怎麼幫助體育“學困生”和“臨界生”?華東師範大學附屬紫竹小學結合健康大數據利用社團課程為他們開起“小灶”……

記者今天從上海市基礎教育數字化賦能“雙減”新聞通氣會上獲悉,作為全國智慧教育實驗區,閔行區以智慧教育助力“雙減”,利用數據驅動實現提質增效,為破解“雙減”下學校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教育治理等痛點難點提供了新路徑。

針對個性化需求,全方位提升課後服務內涵

教育信息技術是助力師生生命成長的有力武器,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

今年,上海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實施意見》,全面落實中央“雙減”工作部署。為落實“雙減”新政要求,秋季開學以來,上海全面做好“5+2”校內課後服務安排,凝聚資源豐富課程,匯聚起青少年活動中心、社區、社會專業力量等多方資源,全力提升課後服務課程內涵,吸引學生迴歸校園。

面對課程資源的多樣化要求,上海各校不斷整合校內外資源,開闢專業遴選渠道。各區校通過數字化教學平台、跨學科學習、項目化學習等方式轉變學生“學”的方式,促進學生學得紮實,豐盈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打造新型自主學習社區,越來越多教室的“圍牆”被逐漸打破,課後服務時段的各類科創、藝術、體育課程讓學生在自主選擇參加的過程中,逐漸發現適合自己的個性化成長需求。

在華東師大附屬紫竹小學,學校利用體質健康數據、綠色指標數據、質量監測數據等表現性評價數據,構建了一套有活力和張力的高質量社團課程。依託“智能學程平台”,學生的課後服務選課菜單可直接推送到家長手機,而選課的結果數據經過梳理,可以呈現出學生缺失的學習領域,讓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又能為學校課程優化提供依據。

例如,根據學生體質健康的白皮書數據,體育老師會整理出各年級體育“學困生”和“臨界生”,通過與華東師大體健學院聯動創設的體適能社團合作,每週兩次在課後開展專門訓練,提升這些學生的體質健康。在音樂、美術等學科,學校針對“綠色指標”數據中“聽辨中國傳統戲曲、曲藝的唱腔特點的能力、辨別獨奏、重奏、齊奏、合奏等器樂演奏形式的能力低於市區級平均水平”的情況,購買了《崑曲》課程,成立了管絃樂隊,並在低年級開展普及器樂課程。

利用數字化手段,讓高質高效作業賦能學生成長

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和延伸,如何才能讓高質高效的作業成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支點是當下很多學校的實踐研究方向。

藉助學校的數字化平台,閔行區教育學院附屬友愛實驗中學的老師在不改變師生原有作業習慣的同時,可藉助點陣數碼筆採集學生作業過程數據,實現在線批改作業,並依據作業結果數據、過程數據,實現了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精準把握,最終形成基於拓展資源導學、課堂精準教學、學情診斷評價、學業狀態反饋、課下精細輔導、個性化錯題資源智能推送和打印的課堂教學實施路徑。

為充分利用好學生在校的碎片化時間,學校還配備了智慧作業機器人與智能學習艙,智慧作業機器人可輔助教師佈置個性化作業,為學生提供學習建議,學生可以通過機器人打印自己的專屬作業,針對各自的薄弱環節進行鞏固練習。作業完成後,學生掃描上傳,教師即可在後台查看批改。而智能學習艙內的模塊則可以基於學情診斷和精準把握,為學生推送個性錯題集、舉一反三拓展練習等學習資源,讓一些學有餘力或需要尋求幫助的同學在獨立的艙內完成自主學習。

作為全區教學管理的中樞,閔行區教育學院還建立了一個區域統一智能作業平台,通過伴隨式的作業過程數據採集,自動收集作業負擔、作業質量、作業習慣、作業態度、學業表現等數據,實現作業業務的自動監測,為教師佈置作業套上了“緊箍咒”。

據閔行區教育黨工委書記、教育局局長惲敏霞介紹,作為全國智慧教育實驗區,閔行區整體部署了“1258 工程”,即1個雲平台、2種助手、5類用户、8大場景,讓信息技術紮根教育場景,構建服務“學生、家長、教師、管理者和市民”的系統工程,為“雙減”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有力支撐。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表示,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到教育數字化賦能“雙減”的全過程,以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為核心目標,以數字化推進“五育”融合。上海將充分發揮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的獨特優勢,全面優化和提升對各類羣體的教育供給服務水平,將數字化真正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切實提升學校教育教學水平。



  作者:王星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唐聞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上海市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