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科學夢想

點亮科學夢想

湖南邵陽隆回縣城西學校學生在體驗科普展品。
曾 勇攝(人民視覺)

點亮科學夢想

小朋友在中國科技館學習科學常識。

翁奇羽攝(人民視覺)

點亮科學夢想

北京科學中心“科技冬奧”主題展。
本報記者 劉 嶢攝

點亮科學夢想

家長和孩子在甘肅省張掖市科技館觀察力學原理展示。
王 將攝(人民視覺)

看建黨百年的科技成就、感受低碳生活的潮流趨勢、領略科技冬奧的最新成果、聆聽院士專家的真知灼見……9月11日至17日,以“百年再出發,邁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主題的2021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舉行。公眾在這場線上線下結合的科普盛宴中,領略科技魅力、感受科學精神。

體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初心使命

在中國科技館舉行的“百年韶華科普為民——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百年科普展”中,一幅小孩撒尿的示意圖引來參觀者駐足。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説,這幅圖產生於抗戰年代,用來給戰士們普及子彈飛行的拋物線原理,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從土地革命時期蘇維埃政府翻印的《工農學校讀本》,到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文化部就設立“科學普及局”;從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喚“科學的春天”,到如今頒佈世界首部《科普法》、全民科學素質指標超過10%……科普展上的每一件展品和故事,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科技自立自強的初心使命。

“在波瀾壯闊的100年裏,‘科學’對中國的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王挺説。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連火柴、鐵釘都要依靠進口,到量子通信、人工智能、5G等世界領先,再到“神舟”遨遊太空、“祝融”探測火星、“天宮”空間站建造、“蛟龍”入海,中國正在走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國科普日期間,各地通過舉辦主題活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跨越式提升的光輝歷程。

北京科學中心“信仰的高光”——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在全國科普日期間舉行。展覽講述了“奮鬥的橋”茅以升、“追光者”王大珩、“糖丸爺爺”顧方舟、“書生校長”陳佳洱等老一輩科學家潛心研究、為國奉獻的故事,並展示了100名老科學家的入黨申請書、入黨志願書等材料,反映了科學家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

在吉林省科技館,大量珍貴的史料首次在展覽中與公眾見面,包括“黃土之父”劉東生的地質考察筆記,著名數學家吳文俊在1977年首次手算、驗證“吳方法”的部分手稿等展品,講述了不同歷史時期科技工作者創新奮鬥、科學報國的動人篇章。

激勵青少年愛科學、用科學

“在火星上迷路了怎麼辦?”在北京科學中心“小球大世界”展區,一場有趣的科學小課堂正在進行。空中的“地球”緩緩轉動,滿天“星輝”在頭頂環繞——坐在屋內,有種置身銀河的夢幻感。在老師的帶領下,十幾名小朋友開啓了一段與火星相關的探索之旅。

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北京科學中心在“小球大世界”展區舉行了多場以火星為主題的課程、講座,吸引了不少對火星探測求知若渴的青少年聽眾。主持講座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鄭永春説,希望通過這樣的科普活動,激勵青少年愛科學、用科學,鼓勵他們在未來加入火星探測和行星科學研究,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空間站建設、嫦娥探月工程、火星探測進展是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自然也是全國科普日的必備內容。

上海在全國科普日期間舉行了“天地之間科學築夢”科學與藝術對話專場活動。探月工程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查學雷、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等專家與當地民眾面對面。查學雷在對話中引用了蘇聯宇航先驅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的話説,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活在搖籃裏,激勵年輕人志存高遠、擁抱星辰大海。

在中國科技館內,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1∶1實物驗證件為代表的大國重器吸引了很多觀眾前來“打卡”。日前,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中國科技館聯合打造的中國空間站科創體驗基地正式啓用,以激發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全國科普日期間,航天員和工作人員來到科技館內,向大小觀眾介紹航天員在空間站中的工作和生活細節。

助力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戰略目標

2020年9月,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提出了“碳達峯、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在全國科普日期間,理解“碳達峯、碳中和”目標、追求低碳生活的相關活動豐富多彩。

中國科技館舉行了以“中國承諾大國擔當——‘30·60’碳達峯碳中和”為主題的專題展覽。展覽設置了“黑色·困局”“紅色·覺醒”“綠色·行動”3個主題展區,引導公眾深入思考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與挑戰,理解“碳達峯、碳中和”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助力“碳達峯、碳中和”戰略目標實現。

浙江省舉行了“碳達峯、碳中和”主題市集,參觀者可以閲讀低碳書籍、動手太陽能玩具、體驗垃圾分類遊戲,學習低碳的生活方式。

距離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還有不到150天的時間,北京科學中心在户外活動區舉辦了“科技冬奧”主題展,展示了為冬奧項目保駕護航的科技亮點,詳解科技元素在訓練、運動裝備以及體育場館的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如3360塊曲面玻璃拼成的“冰絲帶”、世界最環保的製冰技術、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屋面體育館、“水立方”變身“冰立方”、場館內除濕送風系統等。同時,展覽還設置了“體驗冬奧”區域,很多家長帶着孩子來此體驗冰壺、旱地滑雪、仿真雪地等項目,在遊玩中瞭解科技冬奧的知識。

致力於提升全民族科學素質

從2010年的3.27%到2020年的10.56%,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在10年間顯著提升。按照國際標準,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邁入10%大關,是一個國家進入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標準。

根據中國於今年6月公佈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21-2035年)》,到2025年,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超過15%,各地區、各人羣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明顯改善。2035年,這一比例將達到25%。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科普基礎設施,發展壯大科普人才隊伍,持續增加科普投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取得顯著成效。今年的全國科普日活動更加突出弘揚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志願精神,激發科學夢想,營造創新氛圍,為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匯聚眾志。

王挺表示,中國顯著提升的公民科學素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的科普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普及,更需要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提高人們應用科學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金亞秋説,全社會的科學普及有助於提升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如今,中國正在掀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如果民眾都能理解和使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技術理念和成果,中國的發展就會有更強大的向上動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49 字。

轉載請註明: 點亮科學夢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