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學今天舉行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4000餘名本科生和2800餘名研究生共同聆聽了學校黨委書記宋寶儒講授的第一堂課《百年未有大變局下海大學子的時代擔當》。學校信息工程學院也迎來了“人工智能”專業的35名大一新生。這些“新苗”將在東海之濱、滴水湖畔的這片沃土上,在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滋潤下,茁壯成長,紮根新片區,逐夢新時代。
上海海事大學人工智能專業辦學定位為,培養掌握人工智能領域基礎理論和方法、同時瞭解港航物流等行業需求和業務知識的“人工智能+海事”寬口徑複合型人才,併為加強臨港新片區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科技支持。上海海事大學人工智能專業的建設主要依託的是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目前採用一年級大類培養、二年級起分專業培養的體系,開設了“智能船舶信息與海洋物聯網課程綜合實踐”“智能航運與海洋大數據綜合實踐”等課程。
這些課程的開設,再輔以相關教師的產教合作項目的培養,學校人工智能相關學科走出了一批批優秀的本、碩、博學生,並進入產業界、學術界繼續發揮才幹。該校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姜勝明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專業的設立,可以較好地滿足臨港新片區相關高新技術產業在產學研合作、高端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需求。
上海海事大學黨委書記宋寶儒表示,學校積極響應國家和地方政府號召,主動融入產教融合區域佈局,推動航運科技發展和支持現代航運新業態,滿足臨港新片區人工智能支柱產業對科技和人才的需求,基於學校長期以來在航運、物流、海洋等領域積澱的學科專業、行業背景等特色優勢,於兩年前着手大力引進和培養相關師資,成立人工智能教研室,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課程,研究人工智能課題,並於一年前申報建設具有港航物流特色的人工智能本科專業,設立人工智能專業碩士點。
上海海事大學校長陸靖表示,要加強戰略思維,提高全局意識,人工智能專業的課程體系和任課教師不應囿於信息工程學院,要努力實現校內教育資源互聯互通、共享共贏;要着力構建人才培養體系,以需求為導向,培養符合社會需求、具有行業特色的高素質人才。學校在人工智能專業建設過程中,將重點關注臨港新片區人工智能產業相關的項目申請與合作,將人工智能與航運物流、生物安全、交通出行等融合創新,同時着力提升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為新片區人工智能產業輸送對口人才。
目前上海海事大學建設有 “智能信息系統實驗室”“數字影像與智能計算實驗室” “航運大數據研究實驗室“‘’航運物流物聯網技術實驗室””智能信息處理與量子智能計算研究中心“等多個實驗中心,為研究有效開發和利用海洋的關鍵技術和解決方案提供了堅實基礎,為人工智能專業及相關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提供了產學研實驗基地。信息工程學院姜勝明教授多年來致力於海洋互聯網方面的研究,提出多項創新性成果,為海洋互聯網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鋪墊了堅實的基礎。人工智能專業王曉峯教授在海洋信息技術、港航信息工程等領域已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主持及參與交通建設、港航物流、數字海洋與海洋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科研項目30餘項。
近期,上海海事大學週日貴教授團隊的“人工智能支持產教深度融合”專題獲得了臨港新片區200萬元的專項經費支持。該項目充分深耕人工智能這一利器的重要性和作用,擬將人工智能方面積累的研究成果和未來在人工智能方面(包括智能信息處理、圖像處理、模式識別和量子信息處理)的創新研究成果,用於加強與臨港新片區內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的科研合作、聯合研發、共創獨有知識產權的產品,提升新片區內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的科研創新能力。同時,在與企業科研合作過程中,培養真正有實踐經驗的本、碩、博學生,進一步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學校與企業雙贏。
臨港新片區掛牌已經一週年,越來越多的海事大學畢業生選擇留在臨港,這一數據是以往的一倍。“我希望能在海事大學度過愉快而又充實的四年,在這四年裏不斷提高和充實自己,將來為臨港新片區的建設和祖國的繁榮富強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上海海事大學2020級新生馮南昊同樣希望將來能夠留在新片區發展。
當談到為什麼選擇人工智能專業時,上海海事大學計算機類2020級新生高嘉茜説,她對人工智能一直有着比較大的興趣,隨着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人工智能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也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成為了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她認為人工智能這個行業發展的非常迅速,所以我認為它需要更多人力以及人才的投入,“我希望在將來我能為臨港新片區服務,為海洋強國服務,成為國家的棟樑。”
作者:文匯報駐臨港記者祝越
編輯:朱偉
責任編輯:戎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