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班上的班長被學校選為代表,去市裏參加優秀家庭的評選。老師在班級羣號召家長們去投票。
我在手機上點開投票頁面,投完票後隨手滑了一下,猛然看到了好朋友小A家的老公和女兒也在光榮榜的行列,頓時心裏“頗不平靜”。
這個評選,每個學校只推選一個孩子的家庭作為代表,某種意義上來説,這個孩子就是“全校第一”。兒子的班長能入選,是因為那個小男孩除了各門功課的成績都名列前茅之外,其他各方面也十分優秀,確實有向大家展示的資本。
小A家代表他們的學校入選,也就意味着,小A的女兒同樣也是一個發展全面的優秀小學霸。
以前總以為那些學霸、學神般存在的“別人家孩子”,都是用錢和教育資源堆出來的,就像熱播劇《三十而已》裏的顧佳,為了兒子能上個幼兒園,都要換大房子,要低聲下氣地幫富婆王太太買小行星的命名權,每一項操作都讓我這樣的普通媽媽可望而不可及。
可這次,低調的小A和那個自己親眼看着長起來的小姑娘,讓我驚歎“原來學霸就在身邊”之餘,也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我迫不及待地採訪了一下小A,向她請教是如何把女兒培養得這麼優秀。
多年的老友,小A對我知無不言,但聊來聊去我突然發現,優秀的孩子都是相似的,而自己家的“學渣”,卻各有各的“渣”。
小A家一沒買學區房,二沒有進重點學校,三也沒有拉關係,就是在普普通通的環境和教育資源裏,悄悄地把孩子培養成了學霸。優秀的女兒我羨慕不來,但是小A家一些好的做法,還是值得寫出來分享給大家。
培養學霸千萬條,家庭和睦第一條。
小A休完產假就一直在工作,所以女兒平時的學習生活主要是她當教師的老公和小A的父母在負責。
小A的老公我也認識,是一枚性格温柔的理科男。女兒各門功課中語文最好,數學稍弱,爸爸是理科生,所以數學是強項,女兒便對爸爸十分崇拜,覺得爸爸是最聰明的人,父女二人的交情頗有點惺惺相惜的感覺。
小A的媽媽性格開朗,任勞任怨,操持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女兒由外婆一手帶大,所以性格里也有着外婆的樂觀和豁達。
所以儘管小A一直説自己家教育孩子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但是不難看出,培養孩子成為學霸的首要條件就是,有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
其實不管孩子是不是學霸,家庭和睦永遠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係因素。家庭的底色,奠定了孩子學習的氛圍與習慣,也讓孩子能夠保持穩定的情緒和健康積極的心態。
閲讀閲讀閲讀,重要的事情説三遍
小A説,對女兒的培養如果説一定要有什麼過人之處的話,那應該就是閲讀。
小A的女兒特別熱愛閲讀,什麼書都看,連理想都是從事文學方面的研究。用小A自己的話説就是“如果你和她深入聊天,甚至會有一種期待從女兒那裏獲得人生經驗的感覺”。
小A女兒閲讀的特點就是特別會舉一反三,追根溯源。比如,小姑娘最近迷上了《紅樓夢》,就立刻買了一堆關於《紅樓夢》的書。在書中有看到了一些典故和哲學的東西,自己就又攢錢買了裏面提到的哲學經典作品。
對於這個愛好,小A能做的就是支持。因為不想女兒的大部分零用錢都用來買書,所以小A經常會主動替她買。今年光疫情期間,她就為女兒買了三千多元的書。
手機和電腦女兒都有,就放在女兒的房間裏,完全沒有限制。但這些都不如書本對她的吸引力大。
我問小A,女兒閲讀的習慣是怎麼培養的,她想了半天也説不出來。
據我的瞭解,這得要歸功於小A自己愛閲讀的習慣。記得小A的朋友圈曾經曬過一張,一家三口圍坐在沙發上看書的照片,茶餘飯後他們家消遣的不是電視和遊戲,而是一本又一本的圖書,女兒耳濡目染便也愛上讀書。
敲黑板的重點——不報培訓班
小A的學霸女兒身上還有一個非常神奇的現象,就是她直到現在為止,從來沒有上過任何培訓班。
小A説,女兒上學時,每天學習的日常是隻要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就行。女兒不但不上校外的培訓班,小A和老公自己也不輔導。一年級的時候,女兒剛接觸拼音,完全不認識,開始學得很慢,但慢慢掌握了方法,很快就跟上了進度。
因為不用上培訓班,女兒每天做完學校作業,剩下的時間全都自己安排,可以任意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每到週末,小A和老公會安排各種活動帶女兒出去玩,寒暑假也一樣。
女兒很小的時候,小A就帶她去過音樂節,所以雖然小小年紀,女兒就已經有自己喜歡的搖滾歌手,還會唱汪峯的《飛得更高》,甚至連歌手們的小八卦都如數家珍。
升入中學之後,學習比小學緊張,但小A家還是一個班都沒給女兒報過。有段時間數學成績下滑,連老師都看不下去,勸他們給孩子報個班補一下,別讓數學拉低了女兒的平均分,影響最後的中考。
小A和老公徵詢女兒意見,女兒覺得自己再努力啃一啃,如果實在拿不下,再去報班。後來小A的老公帶着女兒,努力了一個月,順利把知識點拿下,還是沒有報班。現在小A女兒的成績穩定保持在年級第一,數學沒下過145分,早已經拿到重點高中指標生的名額。
看了看朋友家的學霸,我默默停掉了孩子所有的培訓班
不得不説,跟小A聊過之後,對我的觸動很大。
雖然跟一線城市興趣班、輔導班六個起步的那種不能比,但身邊的很多爸爸媽媽也是恨不得把所有的時間都拿來“雞娃”。但是培養出來的孩子不一定比小A家女兒優秀, 這是為什麼呢?
父母給孩子報興趣班、輔導班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夠全面發展,將來在升學、擇業的時候可以有更強的競爭力。特別是中考的新政將體育也以百分制納入中考成績之後,家長們就更焦慮了,恨不得把孩子課後的一分鐘掰成兩分鐘來報班。
但現實的情況是,每給孩子多報一門課,就會有多一門課的作業。就連報個籃球足球,也要回家練練體能,複習複習動作。平時自覺自律的孩子還好,如果平時學習習慣、基礎就不好孩子,課內的作業都是老大難,還要再去寫課外的作業,時間根本來不及。不但每天作業都要寫到很晚,還嚴重缺少運動的時間。
作業寫得晚,睡得自然也晚,第二天上課精神又不好,這樣惡性循環週而復始,報班白花了錢又不落好。
兒子就屬於這種“學渣”型的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難的不想聽,會的多聽一遍都不耐煩,每堂課的效率都要打折扣。以前報班,是想給他上個“保險”,拾漏補缺。但沒想到,培訓班的老師覺得校內會講,學校的老師又覺得反正培訓班會講,反而造成了孩子“兩不靠”的習慣。
真正需要培訓班的還是那些學有餘力的孩子,至於我家這樣的孩子,還是應該先培養習慣和夯實基礎。到了初中階段,經過六年的培養,在保證掌握課內知識點的前提下,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市面上的課外練習和輔導書又那麼多,完全可以買回來給孩子用。
説一千到一萬,想要孩子成績好,最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激發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得把“要他學”變成“他要學”,否則報再多的班,做再多的卷子也沒用。
給孩子報班,把課餘時間排得滴水不漏,是典型的“要他學”,是父母單方面推着孩子去學,至少我們家的孩子並不能夠通過這種方式達到家長想要的預期。
兒子停掉培訓班之後,空出來的課餘時間,基本都花在鍛鍊身體和自己培養興趣上,雖然成績提高暫時沒有看出來,但至少我和他的情緒都穩定了很多,每天不再為完不成作業產生矛盾。
當然,無論是小A家的學霸女兒,還是我家的“學渣”兒子,他們都是單獨的個體,不能代表所有的孩子,這種不上培訓班的方式,也不見得適合所有的孩子。
這裏想提醒家長們的是,在給孩子報班的時候,需要慎重,需要給孩子一點留白的時間,並結合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挖掘出孩子學習的內驅動力,這樣才能讓孩子獲益終生,學什麼都又快又好,還能讓家長一勞永逸,不必再為陪孩子寫作業生氣着急。
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介紹:陳妍,各類電影愛好者,親子關係旁觀者,育兒內容提供者。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