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乾隆皇帝,是一個善於創造“記錄”的皇帝。
他活得夠久,掌權時間夠長,寫的詩夠多,身上發生的故事夠吸引人……
此外,還有人説,乾隆還是最有作為的皇帝,抱歉,這點我不敢苟同,因為清政府後來被西方列強吊打,正是在乾隆統治時期已經出現倪端了。
或許,您要説,乾隆不是和他的爺爺康熙一起締造了一個被寫進教科書的“康乾盛世”嗎,怎麼還就和清政府的衰落扯上關係呢?
還真有關係,而且不是硬扯的那種。
康乾盛世是一個虛假的盛世,是乾隆等人自詡的盛世,放眼當時的西方列強,正在轟轟烈烈進行着工業革命,而他們還在沉迷在唯我獨尊的大夢中。
也就是從乾隆時期開始,東西方的差距開始拉大,並且最終付出了百年的恥辱為代價。
算了,不説這個沉重的話題了,説點輕鬆的,聊聊乾隆的兒子們。
眾所周知,在乾隆還沒有死翹翹的時候,就把皇位傳給了嘉慶,但嘉慶的表現讓人不滿意,好似乾隆留下的江山,就是被他霍霍光的一樣。
乾隆活了那麼久,後宮嬪妃也不少,而為他生育的兒子更是有17人之多,眼光還不錯的乾隆為何要把皇位傳給嘉慶呢?
找個更為優秀的繼承人,難道不好嗎?
對於這個問題,一些精通清史的專家學者有很清楚的解釋,那就是因為乾隆找不到比嘉慶更優秀的繼承人,傳位給嘉慶這是無奈之舉。
二、
乾隆的十七位皇子從大到小分別是:
愛新覺羅·永璜、愛新覺羅·永璉、愛新覺羅·永璋、愛新覺羅·永珹、愛新覺羅·永琪、愛新覺羅·永瑢、愛新覺羅·永琮、愛新覺羅·永璇、皇九子、皇十子、愛新覺羅·永瑆、愛新覺羅·永璂、愛新覺羅·永璟,愛新覺羅·永璐、愛新覺羅·顒琰、皇十六子、愛新覺羅·永璘。
是不是眼睛都快看暈了,但是有三個皇子是不是很扎眼,因為他們早夭,還沒有活到該有名字的時候,便一命嗚呼了,所以只能稱他們為皇九子、皇十子和皇十六子。
既然他們連名字都沒有,自然也就沒有當皇帝的資本了,我們先把這三位放一邊,不討論了,讓他們安息吧。
當然,有名字的皇子,也不意味着他們都長大成人了。
其中皇二子永璉活到了八歲左右,皇七子永淙活到了兩歲左右、皇十三子永璟活到了三歲左右,皇十四子永璐也沒活到四歲。
這樣一來,17位皇子中,一下子去掉了7位,皇位競爭者中只剩下了10人,雖然概率大大增加了,但對嘉慶來説還是隻有十分之一。
即便少了七個競爭對手,嘉慶之前依然還有好幾位哥哥,我們再來看他們的情況。
三、
在我們的印象中,皇位的繼承自然長子的可能性最大,那為何皇長子永璜,沒能繼承皇位呢?
原因是,他雖然成年了,但活得還不算久,只活到了22歲,屬於英年早逝的那種。
此外,與永璜同病相憐的還有皇三子永璋和皇五子永琪,他們兩人活到了25歲,就拿皇五子來説,他是三人中去世最晚的,去世的年份在1766年,此時的乾隆55歲,而接下來他還有33年的壽命。
這幾位英年早逝的仁兄自然也無緣於皇位。
十減三。
皇位的競爭者只剩下了7位,他們各自是什麼情況呢,我們繼續來看。
在這七位皇子之中,還有三位悲催的人物,因為他們雖然活得時間長,但也沒能活過他們的老爹,他們是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和皇十二子永璂。
其中前兩位皇子,還是屬於已經過繼出去的那種,即便是他們活得夠久,也是無緣皇位的。
七又減三。
乾隆十七個兒子中,其實真正有命活着接替乾隆位子的皇子,其實只剩下了四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四、
雖然只剩下了四位皇子競爭皇位,但對於永琰來説,還不是十拿九穩,尤其是他在排行上很吃虧,他是乾隆的第十五子,排在他前面的還有兩位哥哥。
我們都知道古代皇位傳承是有一條主線制度存在的,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而嘉慶非嫡非長。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是一個被無數朝代和歷史驗證了的、還算符合封建社會發展規律的制度。
那麼究竟什麼是“嫡”,什麼又是“貴”呢?
嫡指的是皇帝的正妻(即皇后)的兒子中裏最大的那一位,無論皇后生了多少兒子,第一個出生的就是太子,不管第其他的兒子多麼出色賢良,只要老大在,其他兒子就無緣太子。
除非嫡長子早夭或者被廢,那麼第二位出生的皇子才有機會當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他為何在得位上總受詬病,就是因為他不是嫡長子,如果他不發動玄武門之變硬搶,他根本沒有機會當皇帝。
貴指的是立太子以出身的高貴為準,不以出生的先後為準,皇后的身份比嬪妃地位高,即便嬪妃先生了兒子(庶子),那也無緣皇位,除非皇后沒有兒子,那麼庶子才有機會。
漢高祖劉邦娶呂雉之前,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名叫劉肥,後來劉邦當了皇帝之後,還是把呂雉的兒子劉盈立為了太子,年長的劉肥只被封了王,其道理就是如此。
但到了清朝時期,這些皇帝們開始不按照套路出牌,這一制度的約束力直線下滑,乾隆皇帝的祖輩們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等皇帝,其實都不是嫡長子。
也正是由於這種家族遺傳在,讓乾隆的十五子永琰才有了即位的可能,如果他們一直堅持嫡長子繼承製,那麼想必就沒嘉慶的事情了。
五、
既然嫡長子制度在乾隆這裏也不是一定要遵守,這樣一來剩下的四位皇子中,機會也就平等了。
為何永琰成為了最後的贏家呢?
這是因為其他的三位皇子也都不給力。
按理來説,皇八子永璇是最接近皇位的人,但是他舉止輕浮,很不討乾隆的喜歡,曾被乾隆當眾訓斥過,這樣一來就失去了皇位繼承的資格,畢竟他老爹乾隆是主考官,主考官都不滿意了,當皇帝也就成了一場夢。
皇十一子永瑆其實也不被乾隆喜歡,因為這位皇子不喜歡騎馬射箭,本來他們愛新覺羅家族在馬背上可是一把好手,永瑆卻拋棄了先人的長處,自然也被無情的否決了。
皇十七子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兒子,和十五子永琰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他們都是令妃所生,畢竟年紀很小,自然有些頑劣和驕縱,自然也不被乾隆所考慮。
所以,乾隆選擇皇十五子永琰當繼承人,確實夠無奈的,誰讓乾隆那麼能活呢,把自己的繼承人都熬死了一大半,這在歷史上也是一件比較奇葩的事情了。
六、
由此可見,乾隆雖有17個兒子,相比較其他皇子來説,嘉慶也算是最合適的了,這似乎有些矮子裏拔將軍的意味,當然也是無奈之舉。
不過嘉慶本身其實也是有些能耐的,不然矮子裏就要拔皇八子等人為將軍了。
那麼嘉慶究竟有哪些長處呢?
首先,他的母親是乾隆最喜歡的妃子令妃,愛屋及烏的情況下,乾隆自然對這個兒子也比較有好感。
其次,嘉慶還算成熟穩重,永璇輕浮、永瑆文氣、永璘驕縱,嘉慶身上皆沒有這些明顯的缺點。
最後,嘉慶頗有志氣,這點乾隆也看在了眼裏,嘉慶上台之後,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只是勵精圖治下未能挽回清朝的頹敗,尤其鎮壓四處而起的農民起義,更讓嘉慶焦頭爛額,最終他只有看着自己的王朝日漸衰敗。
其實,清政府衰敗這個鍋,嘉慶也不能全背,至少乾隆也有責任,如果不是他活了那麼久,歷史或許也會改寫,只是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參考文獻:《清史稿》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