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齊魯大地上的兩個冤家,齊國強大,為何沒能吞併魯國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經典

山東地區一直被稱為齊魯大地,在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曾經有兩個國家非常出名,一個是齊一個魯。這兩個國家出名的原因也有不同,齊國從春秋開始就是東方的頂級強國,一直到戰國都保持着極為強大的力量,它是靠着實力説話,而魯國更多還是依靠着自身的文化,魯是禮儀之邦,它的出名更多還是依靠着孔子的作用,後來一直被認為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能出現孔子這樣歷史級的名人,魯國想不出名都難。齊魯都是名人的封國,魯國是周公的封國,齊國一開始是姜子牙的封國,因此這兩個國家先天基礎都是非常不錯的。

齊國靠着管仲的努力,成為了東方的頂級強國,相比之下,魯國的實力確實弱了些。齊魯之間由於是緊挨着彼此,在擴張的時候都會成為對方的眼中釘,齊魯最初就頻繁爆發戰爭,雙方打得也是非常熱鬧。可讓人不解的是,齊國一直到最後都沒有吞併魯國,哪怕魯國到後面已經徹底不行了,齊國還是沒能拿下它,反而是慢慢擴張起來的楚國滅掉了它。為何齊國一直都無法滅掉魯國呢?齊國是真的沒有這個能力嗎?

顯然不是,齊魯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微妙的,齊國一直無法吃掉魯國,也是有着其他的考慮。齊國所處的地區主要在泰山以北的區域,齊的地盤是非常大的,掌握了山東絕大多數的地盤,還延伸到河北等地。魯國主要是處在泰山以南的部分,它的領地確實是比較有限,想要與齊國對抗,實在是非常困難,魯國還延續了自己保守的政策,之後國君漸漸失去了權力,國內的問題非常多,國家就這麼一直衰敗了下去。齊國靠着管仲改革,保持了強大的底子,對於齊國來説,滅掉魯國最大的障礙就是夾在它們中間的泰山了。古代不具備特別好的交通條件,行軍也是比較困難,泰山擋在那,齊國就很難正面大舉進攻魯國。

一開始齊國的策略是從泰山中間的口子進攻,可效果並不好,隨後齊國就改變了策略。它們採取從西部繞過泰山,直接攻擊鄆城等地,這塊是魯西的一片平原,從這裏直接就可以威脅到魯國的後方,它們也沒有什麼可以防守的屏障。到了這個時候,齊國已經完全具備了滅掉魯國的能力,泰山也無法阻擋齊軍,可齊國卻主動停了下來,不僅答應和魯國議和,此後也沒有對魯國採取別的處置。齊國會出現這麼大的轉變,還是與它們所面臨的威脅有關,在春秋中前期,齊國擴張的速度非常快,可魯國的實力並不差,和齊正面交鋒也不是特別吃虧,要想滅掉魯國不僅困難,還非常不划算。

後來齊國實力漸漸衰弱,春秋進入到晉楚爭霸的節奏中,對於這兩個國家來説,它們都不希望齊國崛起,一旦齊國吞併了魯國,就完全具備了稱霸的實力,在晉楚的干預下,齊國是不敢隨意吞併魯國的。後來,戰國期間齊國又具備了稱霸的實力,可此時國際的形勢已經發生改變了。齊國的地盤是比較有意思的,南部有泰山作為屏障,魯國實力又不行了,齊國就可以依靠着魯國和泰山作為自己的南部屏障,他們還修築了依託泰山為主的長城,能很好阻擋來自南部的敵人。可來自北方的敵人,實力要更加強大,對於齊國已經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晉被瓜分之後,新生的魏國迅速走上了霸主的地位,魏國的快速擴張嚴重威脅到了齊國。齊國為了保住自己的北部區域,就必須要把進攻的重點放在了魏國身上,隨後他們和魏國的戰爭讓它們自身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傷。齊國就很難再管魯國,之後魏國好不容易被磨了下去,沒想到秦,楚又開始崛起了,齊國無奈之下又不得不把目標放在了這些國家的身上。齊又受到這些強國的牽制,無法隨意吞併哪個國家,隨後齊國也到了一個擴張的黃金期,可前面齊國國君沒有輕易對魯國下手,這一代的齊閔王就忘記了自己的先輩們為何要這麼做,它滅掉了宋國,於是那些忌憚齊國力量的國家組成了聯軍,把齊打得要亡國。

齊國確實是比較倒黴的國家,它處在三面環敵的地區,齊國又是各國裏面最早稱霸的國家,它們的底子十分好,這就讓很多國家一直忌憚着齊國,齊國但凡要擴張自己的領地,都要看準了時機,否則就會像齊閔王一樣,給國家帶來極大的危難。因此,齊國後來也看開了,它們已經沒有精力去管魯國的事情了,也受到太多的牽制,打個宋國都差得被亡國,更不用説打魯國了。如果前期齊國能避免和魏國交手,可它就有可能放任魏國做大,自己國家的安全也無法保障。相比其他的強國,齊國是非常倒黴的,幾乎哪個國家崛起,都要和齊國交鋒,齊國也就一直無法騰出手來打魯國。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