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天高皇帝遠”。形容某地偏遠,不受權力組織所掌控,所以可以為所欲為,不受約束。
這裏面所指的“皇帝”,到底是哪一位呢?
查閲資料,我們會發現“天高皇帝遠”這句話,最早來源於明朝時由黃溥編訂的《閒中今古錄摘抄》,它的原文是:“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元朝至正八年,在當時的浙江台州、温州,人們用這句話為旗號,首義反元,而這句話裏的“皇帝”,指的正是元順帝。
元順帝是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可以稱得上“亡國之君”。不過,在元朝不足百年的歷史裏,元順帝在位的時間就長達35年,佔了元朝歷史的三分之一。
作為元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又是如何造成了“天高皇帝遠”的局面呢?
元順帝的生父是元明宗,他被其弟元文宗所殺。而元明宗4歲的幼子,因為受元文宗喜愛,所以被養在了宮中。而10歲的元順帝則先後被流放到了高麗和廣西。
不久,元文宗病死,元順帝的這個弟弟就被立為了皇帝,但他在位僅僅1個月就莫名其妙死去。於是,元順帝被“天上掉餡餅”砸中,在14歲時繼位,成為元朝最後一位皇帝。
元順帝繼位時,其殺父仇人元文宗的皇后和親信仍然掌握大權。於是,元順帝扶持右丞相伯顏,將元文宗的舊勢力全部去除。而伯顏在此過程中實力迅速擴張,大有專權之勢。元順帝於是又當機立斷,大敢啓用名相脱脱,將伯顏剷除,從此正式掌握了朝政。
在脱脱的輔佐下,元順帝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如恢復中斷了幾十年的科舉制度,一定程度上緩解當時尖鋭的社會矛盾。推行“文治”與“漢化”,將長期未完成的宋、遼、金三朝的歷史,在兩年之內迅速編纂完成。他還治理水患,開啓了史上罕見的黃河治理工程,並命人編寫了《至正河防記》,對後世水利學的發展與進步起了重大作用。
除了勵精圖治以外,元順帝本人也是一個科技奇才。他擅長機械製作,設計的“宮漏”是一種精準的自動報時器。他還擅長建築,並且親自設計了宮殿的模型和藍圖。
然而,元朝統治者在過去幾十年的種種過失,已經使得元朝積重難返,這種情勢,已經不是一個元順帝能夠顛覆的。有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元朝舉行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時,元末農民起義已經蔓延到了江南、四川等廣大地區,元朝的統治也已經搖搖欲墜。
不過,因為元順帝是亡國之君,所以後人將他精於機械、建築,也武斷的認為是醉心於聲色犬馬、技巧機械,彷彿“天高皇帝遠”這種事情,全是元順帝一個人造成的。
一個朝代的衰落,是各種矛盾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遠非一人所為。元順帝其實很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