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讓章皇后胡善祥:大明第一廢后,生不出兒子就保不住正宮的位置
前言:近些年流行所謂的“大女主”,此前熱播的連續劇《大明風華》就是這樣一部戲。為了捧湯姓女主,給她無中生有加戲,乃至無端拔高她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倒也罷了。但是為了襯托女主的“白蓮花”,導演和編劇硬生生塑造了一個“腹黑女”胡善祥。在劇中她貪慕虛榮,甚至還在婚後和自己夫君的二叔有染,又將自己的兒子作為權力鬥爭的籌碼。結局當然是被權力吞噬了靈魂,迷失在了偌大的紫禁城內,最終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筆者無意評論編劇和導演的水平,戲寫成這樣也許是很好看。可是被他們潑了無數污水的胡善祥,本來不過是大明後宮第一可憐人而已。她被強勢皇帝朱棣選中作為太孫妃,卻未曾想到夫君身邊早有一個青梅竹馬的初戀。她貴為皇后,卻因為生不出兒子,始終活得膽戰心驚。而最終她的最大競爭者為皇帝生下一個兒子,胡善祥作為正宮皇后只能黯然讓位,出家修行。這樣一個薄命女子,竟然被後世人編排成那個樣子,實在是令人齒冷。今天筆者就想聊一聊這位大明第一廢后。
原配變小三?尷尬的皇太孫妃
胡善祥,兗州府濟寧(今山東省濟寧市)人,錦衣衞百户胡榮之女。胡善祥的姐姐胡善圍,在明太祖洪武朝的時候被選入皇宮出任尚宮,她老爹的百户職位其實是靠着她姐姐才掙來的。
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年底,明成祖朱棣讓禮部在直隸州府,以及北京、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地進行選秀,除了年齡11到17歲,必須容德端厚、家法嚴整以外,還有一個特殊要求:“父母俱存”。至於出身到無所謂,無論是官員、軍民之家的女兒都可以。
這一波選秀的主要目的是為皇太孫朱瞻基選妃,而欽天監官員一句話:“後星值魯也”,讓太孫妃的榮譽最終落到了山東濟寧人胡善祥的頭上。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胡善祥的老爹胡榮進封為光祿寺卿,兄長鬍安被封為府軍前衞指揮僉事。胡榮是父憑女貴,拿到一個榮譽性的頭銜。而胡安不視衞事,只需要隨侍皇太孫即可。三月十三日,胡善祥被冊封為皇太孫妃,冠服、儀仗視親王妃,冊文如下:
帝王主宰天下,必重嫡長以隆萬世之本,必謹婚姻以正王化之原。此天地之常,國家之大典也。朕嫡長孫皇太孫天姿英明,孝敬仁厚。年長已冠,宜諧室家。爾胡氏,光祿寺卿胡榮之女,天作之合。茲特授金冊,立爾為皇太孫妃。爾其恪遵婦道,恭順以事上,勤儉以持身。惇柔嘉之令儀,崇雍睦之懿德。寬惠逮下,益弘麟趾之仁。嗣續維蕃,用衍螽斯之盛。永隆內助,光顯萬年,爾其敬之。—《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
而當胡善祥風光大婚之後,突然發現皇太孫身邊有一個青梅竹馬的初戀,而自己作為一個外人突然闖入這二人世界,顯得極為尷尬。
早在七年前的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皇太孫的外婆彭城伯夫人入宮面聖之時,向皇帝朱棣推薦了一個小女孩。這個小女孩是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女兒,《明史》稱其“幼有美色”。而孫氏之所以會被彭城伯夫人選中,是因為太子妃家就是永城人。
看上去朱棣似乎對這個小女孩也很滿意,大手一揮讓她留在太子宮中陪伴太孫一起成長。當時上至太子朱高熾、太子妃張氏,下至太孫朱瞻基乃至孫氏本人,無不認定她就是未來太孫妃的不二人選。但是最終的選秀結果對孫氏來説彷彿是一記晴天霹靂,這活生生的就是一出“原配變小三”的狗血劇情。雖然孫氏被冊為太孫嬪,但妃和嬪的一字之差,是正宮和側室的天壤之別。想必午夜夢迴,小孫姑娘一定是意不能平。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瞻基與胡善祥的第一個女兒順德公主出生,此後二人又誕育一女永清公主,而太孫嬪孫氏的女兒常德公主卻直到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才出生。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朱棣在世之時,皇太孫和太孫妃之間即使説不上你儂我儂吧,至少表面上還是琴瑟和諧的。
風雲突變:從太孫妃到皇后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在北征途中去世,皇太子朱高熾繼位。皇太孫朱瞻基進封皇太子,皇太孫妃胡氏進封皇太子妃。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朱高熾突然駕崩,皇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回北京登基,是為宣宗。皇太子妃胡氏冊為皇后,皇太子嬪孫氏冊為貴妃。
雖然從太孫妃一步步成為了皇后,但胡善祥慢慢發現自己的地位反而遠不如從前。在祖父朱棣的強勢之下隱忍多年的朱瞻基,在登基稱帝之後彷佛變了一個人。而原本在自己面前小心謹慎的孫氏在成為貴妃之後,也撕下了昔日的假面具,變得頤指氣使,處處和自己作對起來。
按照明朝的祖制,皇后冊封之時的冊文,是用金箔製成。而皇后所用的璽印,也是用黃金打造,稱為金冊金寶。除了皇后,其他的妃子包括貴妃,則只有金冊而無金寶。其實很好理解,皇后是中宮之主,皇后之寶是用來蓋章的。要是貴妃也有一個章,那到底該聽誰的?所以這是一個原則問題。但是朱瞻基卻在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五月悍然提出要賜予貴妃金寶,這是公然挑戰祖制,可是禮部尚書胡濙對此卻欣然接受,沒有絲毫的異議!
上嘗謂行在禮部臣曰:“貴妃恭肅小心,動循禮則。祗事皇太后盡孝敬,又能輔朕及奉順皇后,後屢請褒異之。”禮部尚書胡濙對曰:“貴妃,後之副貳。賢淑如此,當受以寶,以昭其德。”—《明宣宗實錄卷十七》
到了宣德二年,朱瞻基當皇帝已經兩年了,卻始終飽受膝下無子的苦悶。他自永樂十五年成婚,迄今已近十年,卻只有三個女兒,其中永清公主還不幸早夭。就因為這一點,皇帝的幾個弟弟始終不敢就藩。生怕朱瞻基哪天突然駕崩,大明皇位無人繼承,會讓早就存着覬覦之心的漢王朱高煦鑽個空子。筆者有時候在想,宣宗在平定漢王之亂後,為何會從漢府罪人之中選了一個吳氏,即後來的吳賢妃。如此飢不擇食,是不是也是病急亂投醫的一種表現?好在到了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宣宗終於迎來了皇長子朱祁鎮的出生。這位姍姍來遲的皇子,讓整個宮中都充滿了喜慶的氣氛,除了皇后胡善祥。
根據《明實錄》的説法,朱祁鎮是孫貴妃的兒子。但據《明史》,他其實只是一個宮女的兒子。而孫貴妃之所以“陰取宮人子為己子”,目的就是為了爭皇后的位子。十一月十五日,宣宗下詔大赦天下。又過了三天,三朝老臣、靖難元勳、太師、英國公張輔率文武百官上表請立皇太子。對於皇帝本人和在朝文武大臣來説,皇長子的出生真可謂是“久旱逢甘雨”,他們盼這一天已經太久了。
但是問題來了,不管朱祁鎮的生母是孫貴妃還是某位宮女,他是身份都是皇帝的庶長子。胡皇后為朱瞻基生了兩個女兒,説明她是有生育能力的。如果立朱祁鎮為皇太子,萬一皇后再生下一位皇子怎麼辦?皇后的兒子,當然是皇帝的嫡長子。皇帝的嫡長子,當然必須一定是皇太子。要解決這個死節,只有一個辦法,讓朱祁鎮變成嫡長子。換句話説,廢掉胡善祥的皇后身份,讓孫貴妃成為皇后。
被逼出家:太后、皇帝、貴妃聯合逼宮
朱高熾繼位時,太子妃張氏進封皇后。等到朱瞻基繼位,她又進位皇太后。這位張太后可不是吃白飯的,她對於宣宗有着極大的影響力。自朱祁鎮出生後,張太后、宣宗和孫貴妃就達成了一致意見。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先把朱祁鎮冊封為皇太子,然後再把孫貴妃推上皇后寶座。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二月初六日,出生還不滿百天的朱祁鎮被冊為皇太子。在冊封詔書中,宣宗先向文武羣臣和天下臣民吹風,宣稱“惟帝王統理之道,建儲副以為先”。意思就是對於皇帝,乃至大明王朝來説,皇太子是頭號重要的大事。言下之意,皇太子的生母地位,也是必須要重新考慮的。
對於胡善祥來説,她很無奈。雖然她沒有做錯任何事,但沒有兒子,就是她的原罪。現在她的婆婆、夫君都已經站到了她的對立面,她還能做什麼呢?識時務的做法,無非就是主動退位。早在冊立皇太子之前,胡皇后先給自己安了一個久病的人設。意思就是自己身體不好,上不能祭祀宗廟,下不能奉養太后,向皇帝提出辭職。
妾久病,致宗廟之祀、聖母之養皆皇上獨任其勞。中壼之事,又無所統。妾夙夜心不自安,自忖薄福,不可以忝斯位。惟大恩賜之閒居,別選賢德以位中宮。妾餘生庶延永久。—《明宣宗實錄卷三十九》
為了雙方的體面,胡皇后第一次辭職,當然不能立刻批准。宣宗表示皇后不要多想,生病就好好養病。一次不成,還有第二次,這一次出馬的是張太后。胡皇后向婆婆表示皇帝此前沒有兒子,都是媳婦的錯。現在既然有了太子,自己自當退位讓賢。張太后表示“媳婦何至出此言?”讓她“慎勿妄思”,胡皇后第二次辭職再次宣告失敗。
但是事不過三,當朱祁鎮被冊封為皇太子之後,胡善祥再次慎重提出辭職。這一次婆婆張太后首先表態:“其順輿情”,意思就是讓大臣們一起來幫腔。果然文武羣臣,以及誥命夫人們一起合詞啓請。
聖子之生,是天命有在。天命不可違,皇太后之命不可違,皇上之命不可違。宜抑私己之謙,早正中宮之位。此國家大事也!—《明宣宗實錄卷三十九》
幾番退讓之後,終於在當年三月初一日,宣宗命姑父駙馬都尉、西寧侯宋瑛為正使,太子少傅、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楊榮為副使,冊孫貴妃為皇后。胡皇后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胡皇后無過被廢,不但當時之人都為她抱不平。數百年之後,《明史》編修官也對當時以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為首的當朝大臣提出了強烈批評,認為他們“不能爭”。
胡善祥從被冊封為太孫妃起就“天性貞一,舉止莊重”,根本就沒有電視劇中渲染的種種劣跡。張太后雖然偏愛孫貴妃,但在胡氏退位之後,出於憐憫,還是給予了她極大的尊重。
張太后憫後賢,常召居清寧宮。內廷朝宴,命居孫後上。孫後常怏怏。—《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胡善祥身後事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朱瞻基去世,皇太子朱祁鎮繼位,是為英宗。張太后升格為太皇太后,孫皇后升格為皇太后。孫氏心眼極小,太皇太后在世之時她不敢發作。但是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去世後,孫太后立刻對靜慈仙師展開報復,甚至不許胡氏為婆婆守靈。三個月後,胡氏僅存的女兒順德公主去世,年僅24歲。失去最後的精神支柱之後,胡氏終於一病不起,於當年十一月五日去世,享年42歲。當時內閣大學士楊士奇以為應以皇后禮安葬胡氏,孫太后則堅決不同意。最終胡氏僅以妃嬪禮別葬於金山,與其女永清公主墳園相連。
對於胡氏的遭遇,當時無論是朝堂還是民間,都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孫太后活着的時候固然一手遮天,無人敢提出異議。但是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孫太后剛剛去世,英宗皇后錢氏就請求皇帝恢復胡氏的皇后封號。
天順六年,孫太后崩,錢皇后為英宗言:“後賢而無罪,廢為仙師。其沒也,人畏太后,殮葬皆不如禮。”因勸復其位號。—《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當然錢皇后此舉也並非沒有私心,她和胡皇后一樣沒有兒子。而朱祁鎮的長子、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生母是周貴妃。周貴妃一心以婆婆孫太后為榜樣,時時刻刻想着把錢皇后趕下台,自己升格為周皇后。而朱祁鎮當年因為土木堡之變喪師辱國,威望大減。他既不敢學父皇朱瞻基廢去皇后,改立貴妃。又擔心自己死後貴妃仗着兒子囂張跋扈,損及自己身後的名聲,因此決定恢復胡善祥皇后的尊號。他口口聲聲尊稱胡氏為母后,其實就是在警告周貴妃。
母后胡氏遺榮慕道,益尚清虛,優遊有年,以至令終。朕於時幼衝不敢固違其志,已尊諡為靜慈仙師。而凡祭葬之儀,亦惟是稱,皆所以成其志也。朕今思之母后之志雖成,而為子之心終有未盡。爾禮部宜會羣臣,仍議上皇后尊諡,令所司修葺陵寢如制。—《明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五》
當然鑑於孫太后畢竟是自己“生母”,且是先帝欽封的皇后,在和內閣商議之後,胡氏的“陵寢、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也就是不合葬,不祔廟,只恢復皇后身份,不影響孫太后地位。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閏七月初七日,英宗為胡氏上尊諡為“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次日下詔修恭讓章皇后陵寢及永清公主享堂。閏七月十七日,順德公主夫君,胡氏的女婿駙馬都尉石璟奉旨詣陵寢上皇后冊寶。冊文之中,英宗對胡善祥做出了極高的評價,稱其“懿德有光,純誠不爽”,“心存貞靜,志尚謙恭”。
結語:雖然沒能祔享太廟,但每年十一月初五日恭讓章皇后忌辰,以及正旦、清明、中元、冬至等節日,朝廷都會派中官去祭祀胡氏陵寢。宣宗以皇嗣為由,廢黜了賢德的皇后,開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當然宣宗是因為在朝中根基深厚,外加上掌握軍權,因此才可以為所欲為。而英宗因為土木堡之敗,基本喪失了對兵權的實際掌控,當然不敢也沒有能力向父皇一樣廢錢皇后而立周貴妃。至於後世的明神宗,空守着自己的知心愛人鄭貴妃和最疼愛的福王,卻不敢向先祖宣宗學習。導致二十多年的國本之爭,大大地損耗了明朝的元氣。只可惜做出如此大犧牲的胡善祥,由於電視劇的影響,一頂“腹黑女”的帽子恐怕是摘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