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生蘇舒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下同)
“你想要成為怎樣的自己?”帶着這個思考,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生蘇舒用4年時光作出了回答:學業中,她是勤奮求實的學生;賽場上,她是唇槍舌劍的辯手;活動裏,她是傳遞知識的小老師……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重身份,擁抱每一份獨一無二的體驗,她用拼搏成就更好的自己。
就讀於英語專業的蘇舒,不但以專業第一的成績畢業,還一舉拿下哈佛大學、倫敦大學學院(UCL)、香港大學等多所世界名校的錄取offer。鋭意進取,知行合一,這位寶藏女孩即將從這“理”啓航,走向更為廣闊的世界和未來。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是什麼味道。”收到哈佛大學的錄用offer時,正是蘇舒因生病準備接受手術的前幾天。激動之餘,她也真正體會到了《阿甘正傳》中這句話的深意。提及申請季的收穫頗豐,蘇舒平靜地説:“經過前期充分的準備,我對自己的申請結果還是有信心的,大部分offer都在意料之中。”
蘇舒最終選擇前往英國,在倫敦大學學院攻讀她最感興趣的語言學相關專業。“對語言學的興趣始於大一的現代漢語課程,這門課程讓我第一次發現並思考語言背後的科學邏輯與機制,分析這套複雜而精密的系統給予我一種解密的快樂。”蘇舒表示,畢業並不是結束,而是一段新徵程的開始。
“辯論賽,在希臘文裏的意義是‘對真理的共同探討’。在各種言論充斥的時代,辯論可以很好地批判荒誕、正本清源。”沉靜的外表下,蘇舒有着一顆熱愛辯論和生活的心。
與英語辯論結緣,源於蘇舒想通過參加辯論賽鍛鍊英語表達能力,但隨着瞭解得越多越深入,她開始慢慢享受辯論帶來的樂趣。“比賽會有輸贏,但辯論沒有輸贏。辯論完之後,雙方辯友會握手,甚至會一起討論,會靜下心來思考對方觀點的合理性。我們所向往的不僅是語言藝術的至臻至密,更是思想邏輯的爭鋒交匯。通過辯論,我真正學會了換位思考。”
圖説:蘇舒在參加英語辯論
探索不息,辯論不止。每次辯論背後,從破題到蒐集資料、支撐立論,再到一點點打磨攻防,蘇舒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正是在這一道道的辯題思考中,她變得不再害怕當眾演講辯論,感覺自己與“外面的世界”產生了更深的聯結。而對於蘇舒來説,相對於比賽結果,比賽的過程更有魅力,她想做的就是不斷在辯論中學習,不斷突破自己的思維邊界。
“勇氣遠比輸贏重要!”在辯論中成長起來的蘇舒,勇於在不同平台上展示自我、挑戰自我,先後獲得了第十八屆中國日報“21世紀·華澳杯”全國大學生中澳友好英語大賽校選賽特等獎、2020“外研社杯”英語辯論冬令營·南京站優秀營員及優秀辯手等獎項。擔任學校英語演講與辯論社的副社長期間,她發揮特長,善於集中大家的智慧來備賽,通過獨立思考、頭腦風暴等方式不斷輸出高質量內容。這些經驗,也錘鍊了她處變不驚的做事態度和高效果敢的行事風格,讓她明白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勝利,而是奮鬥;不是征服,而是努力拼搏”。
“作為支教老師,帶給孩子最多的不是新知識的教授,而是為他們打開夢想世界的大門。”在給貴州銅仁松桃後硐村小學的第一次在線實時授課後,看着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蘇舒深感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
大四時,蘇舒參加了為期半年的“支教中國2.0遠程教室公益項目”,這是上海市培育助學服務中心下的運營項目,主要採用遠程視頻方式,為偏遠山區的農村小學提供在線實時課程,幫助改善學校師資匱乏現狀,豐富學生的在校活動。參加這個項目對蘇舒產生了很大觸動,那是她第一次真正教孩子學習英語,切身感受到了“學會”和“會學”、“教會”和“會教”之間的巨大區別,這段經歷對她的職業規劃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我想成為一名老師,用微光點亮生命,與學生共同奔向最美的自己。”蘇舒暢想着未來,也用行動靠近着目標。在吳碧宇教授的指導下,她作為負責人主持了國家級“大創”項目“21世紀中國圖書外譯的國家實踐”,獨立撰寫的文章也入選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聯盟年會論文集。此外,蘇舒還參與了一項線上科研項目,並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初涉科研,她體驗到了探索的樂趣,也被老師們求真求實的精神所打動。
“經歷的事情總會讓你學到點什麼。”回望精彩而充實的大學生活,蘇舒認為,這些經歷分開來看似乎都很普通,但當它們疊加在一起時,卻為自己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指引,正如喬布斯所言“所經歷的東西會在將來某一天串連起來”。律己善思,無懼挑戰,蘇舒的成長軌跡正如她給學弟學妹們的建議:保持健康、心懷遠方,珍惜當下的每分每秒,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向想要的未來。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通訊員 沈喻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