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熱評|“取消中考實行10年義務教育”緩解不了教育焦慮
教育焦慮,既在教育之內也在教育之外。
全國人大代表陽海玲建議,取消中考,建議中小學生教育年段改為10年高中制義務教育,再度引發熱議。陽海玲表示,現在的孩子上學節奏緊張,休息時間不夠,導致孩子和家長都很辛苦。中考分流壓力來得過早,分流決策時孩子們的心智尚不成熟,待至成熟時已經木已成舟,無法從頭再來。
中高考改革以及學制調整,不僅是對現行教育體系的重大改革,更關係到每個孩子以及孩子背後家庭的切身利益,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這樣的話題總是能引發很高的關注度。近年來,將學前教育、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改革學制、縮短基礎教育年限等建議此起彼伏。這些建議是否具備現實可行性,能不能化解社會教育焦慮、減輕孩子學業壓力等現實問題,都需要認真分析。
學制改革必須符合青少年身心發育特點和成長規律。教育部此前就曾回應過,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和普通高中共12年的課程設置是經過長期實踐、反覆調整後逐步建立的,符合目前國際上普遍做法,基本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基本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若是將現行“六三三學制”縮短為10年高中義務教育,意味着基礎教育年限大為縮短,青少年進入大學校門年齡將提前到16歲左右,進入社會的年齡也將大大提前。這樣調整恐怕將進一步加大青少年的學業壓力,增加家長的教育焦慮,而不是減輕。
從現實來看,不管是將高中教育還是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都意味着教育經費投入的增加。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53033.87億元,比上年增長5.69%,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42908.15億元,比上年增長7.15%,佔GDP比例為4.22%。這是自2012年以來連續第九年做到“不低於4%”。但是相對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而言,教育經費還偏緊張,尤其是在保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及提高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待遇水平方面。推進公平、提升質量,是當前義務教育發展的重點,既要加大經費投入,也要優化經費投入結構,把教育經費用在緊要處,進一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改善教師待遇、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養。
義務教育擴容的建議,初衷是希望政府承擔更多的責任,更好滿足人民羣眾對教育不斷增長的需求。但教育發展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必須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超出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超出現有財政能力,可能適得其反,難以保障教育公平和質量。即便納入了義務教育,實現了免費,也可能是低水平的,而且還將擠壓用於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用於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的經費。
此外,沒有中考分流,中小學生的學業壓力就會減少嗎?家長的焦慮也會變小嗎?問題恐怕不會這麼簡單。當下的這種教育焦慮,既在教育內部,也在教育之外。家長之所以為孩子上職校而焦慮,既是因為職業教育成長成才通道狹窄,也與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充滿偏見,技術技能人才收入偏低、社會地位低有關。高等教育已經實現普及化,但是高考競爭尤其是名校競爭愈發激烈。這背後不僅是因為公眾對孩子的教育期待不斷提高,也與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優質就業崗位不足有關。
要破解這些問題,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比如落實“雙減”,減輕學業負擔,實現基礎教育的提質增效。比如,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實現職業教育的橫向貫通、縱向暢通,暢通職教的升學渠道,拓展職教學生成長成才通道,以緩解中考分流壓力。
教育之外,則是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更多的高質量就業崗位,拓展和豐富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扭轉社會觀念,樹立科學的人才評價觀,營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導向和社會氛圍。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李一陵
編輯 官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 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