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位不折不扣的考古愛好者,一首《赤壁》流傳千古,人盡皆知。如果這還不具備絕對説服力的話,“淒涼遺蹟洛川東,浮世榮枯萬古同”更是將他的懷古思緒體現得淋漓盡致。考古的樂趣在於從遺蹟和遺物中發現更多的內涵,因此每一件考古出土的文物,都需要珍而重之地保存起來。從人類開始飼養家畜起,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雞蛋就成為人類固定的食物之一。中華菜式經過數千年發展已經是博大精深,很多菜品都會以雞蛋作為原材料之一,而且雞蛋本身也是營養極其豐富的食物,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益處。當然這也成為了很多孩子的噩夢,因為煮雞蛋並不好吃,於是千方百計想要逃避。
不過雞蛋要放在古代對平民百姓而言就是稀罕物品了。在當時,一般的百姓飯都吃不飽,即使有養母雞的,生下的雞蛋也不會自己吃,而是拿出去賣錢。所以在古代能吃上雞蛋也是一種身份的體現,如果要拿來陪葬,那一定是身份地位都很高的人才能做的事。然而,在考古的時候,專家們卻最怕在古墓見到雞蛋了,這又是為什麼呢?説到陪葬,古人的墓葬和今天可不一樣,講究比今天多很多,而且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一般都會有陪葬品,隨着身份地位的上升陪葬品也會更加豐富,如果是皇室成員的墓葬,可以説就是一座寶庫。這樣的寶庫留下的財富自然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其中的金銀可能算是最不值錢的東西,反而是那些看似做工粗糙的陶陶罐罐才是考古研究的重中之重。
考古在中國的興起比較晚。“考古學”意味着“研究古代之學”,通過尋找古人殘留於世間的遺蹟進行歷史研究。中國大地上藴藏的財富最初就是被外國人盯上的,比如敦煌,比如莫高窟。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探險家、考察隊遮遮掩掩地在我國大地上四處尋找文物遺蹟,在此期間盜走了無數寶藏。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中國才在機緣巧合之下陸陸續續發掘了周口店、殷墟等遺址,自此我國的考古學可以説已經正式誕生了,隨後考古學體系也逐漸完備起來。
考古工作是個細緻活兒,必須集中精力,小心翼翼地發掘遺蹟,需要耗費無數的時間和精力。單看考古用具就明白了,清理灰塵的物品大到鏟子,小到牙刷一應俱全。古墓畢竟已經在地下塵封了數百上千年,之所以還能保存下來就是因為隔絕了包括空氣在內的外部環境,才沒有被腐蝕殆盡。以西安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例,兵馬俑在地下兩千多年都沒有絲毫變色,依舊栩栩如生;但自從出土以後就暴露在空氣中,身上的色彩很快消失,變成了灰頭土臉的樣子。由此可見保存文物是一件很不輕鬆的事情。在前文我們有提到,雞蛋在古代是並非家家户户都能享用的奢侈品,更別説用來當陪葬品了。那麼,如果一座古墓中出現了雞蛋,這意味着什麼呢?首先可以推測墓葬主人的身份很高,不然是不能有雞蛋陪葬的。要知道這並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無論生前死後一應用度都是有規制的,如果超過了規制就是逾矩,將會遭受來自統治者的雷霆之怒。所以從此可以推測,用雞蛋當葬品的墓是大墓,裏面可能有機關重重,還可能早已被盜墓賊光顧過。
用雞蛋為葬品並非沒有講究的。古人下葬時會在身上裹上絲綢,頭部會留下一個小孔,其寓意就是破繭重生。這有些類似於埃及法老王的金字塔,其內部也有向上的通風口,也是相似的寓意。而雞蛋裏會孵出小雞,就像蟬蛹破繭而出,在古人的眼裏同樣具有重生的寓意,只是這種寓意比較少見,所以才讓考古學家們感到吃驚。
至於考古時為何最怕看到雞蛋,原因其實跟前面提到的秦兵馬俑掉色是一個道理。這些雞蛋埋在地下少説有幾百年多則上千年,雞蛋內部物質早就流盡,外殼也變成了脆弱的碳酸鈣,一接觸到空氣立即就會變脆。據悉,考古學家第一次見到出土的雞蛋時,因為好奇伸手摸了一下,結果雞蛋立即碎成了粉末,於是再一次看到的時候,就取出刷子想要清理上面的灰塵,結果一碰又變成了粉末。這下考古學家是徹底不敢動一下雞蛋了!
或許對於不懂考古的普通人來説,這兩個“破雞蛋”碎了就碎了,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對於考古專家來説,這損失的兩顆雞蛋都是難得的文物,就這樣碎了考古學家實在是痛在心裏啊!除此之外,雞蛋在墓地埋了千年百年,內部也可能成為細菌的聚集地,一旦外殼破碎可能導致細菌大爆發,對考古人員的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因此對於考古為啥害怕在古墓看到雞蛋,專家表示,不管是雞蛋碎,還是有細菌,都是摸一下都是錯,碰一下就心痛。目前中國最早出土的雞蛋,是來自西周時期的墓葬,距今已經有2800年的歷史,那一瓶雞蛋裝在“西周幾何印紋硬陶瓿”中,專家們不但不敢碰一下,連運回去都花了大力氣。小小的雞蛋,真是讓考古專家們操碎了心!參考資料:《金谷懷古》
考古為啥害怕在古墓看到雞蛋,其中有何講究?專家:摸一下都是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46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