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去世 年僅42歲
圖説:司佳教授生前照片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下同)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女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1日16時46分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年僅42歲。
司佳是上海人,1995年7月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在華師大二附中就學期間,她作為上海唯一的中學生代表出席全國學聯第二十二屆代表大會,並以優異成績被複旦大學第一屆文科基地班錄取。她2001年獲全額獎學金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繫留學,2006年8月獲博士學位。2006-2007年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系講師,兼任聖約瑟夫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2007年8月起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2016年11月晉升教授,博士生導師。
司佳去世的消息傳來,她的學生、同事異常悲痛。每個人都懷念這位全身心撲在學生身上的老師。
司佳的專業和研究專長是中國近現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近代城市社會史、出版史等。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工作的13年來,她一直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先後開設“西方中國學研究文獻講讀”、“近代史研究專題講座”、“專業英語”及全英文授課的“西方人在中國:1500-1900”等課程,注重在授課內容中強調中英文原始資料的解讀與運用,訓練學生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由知識接受轉向對研究問題的思考和探索。
2014年司佳教授主講的全英文課程“中國歷史:改良到革命”獲上海市高校外國留學生英語授課示範性課程”。從2015年起,她負責歷史學系英文碩士項目“中國歷史與文化”,在外國留學生招生、培養、課程安排、論文指導等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直至病發之後,還堅持完成了今年7月畢業的一位留學生的論文指導工作。
司佳的研究,着力於中西方文化交流。她承擔了“早期新教傳教士中文作品與手稿研究”“歐美視閾中的晚清上海社會文化”“旅行與影像:早期來華新教傳教士的異域文化體驗”等國家社科基金及各類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了《英語在中國的傳播:使用者、歷史文本及語言景觀》《近代中英語言接觸與文化交涉》等學術專著,編著翻譯了《近代東亞國際視閾下的基督教教育與文化認同》《中國紀行:從舊世界到新世界》等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英文著作《英語在中國的傳播:使用者、歷史文本及語言景觀》在國外出版,書中探討英語的引入和流傳對中國近代社會文化的影響,在中國近代語言的社會文化史研究方面作出了開拓性貢獻。2016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了她的專著《近代中英語言接觸與文化交涉》,大量使用第一手外語檔案和史料,結合運用《清代籌辦夷務始末》等中文檔案、報紙等資料,以全球化理論以及後殖民理論為關照,提出中國本位見解,是一部極具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司佳教授還在《東亞歷史與文化評論》《宗教與科學》《近代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學術研究》《史林》《復旦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十九世紀上海的通商口岸英語:使用者、聲音與形象》一文,發表於美國東亞研究領域權威刊物《東亞歷史與文化評論》,探討外來語言文化在中國近代通商口岸社會變遷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早期來華新教傳教士的中文作品與翻譯策略》一文,探討傳教士在華佈道策略,視角新穎。
近年來,司佳在《近代史研究》和《世界宗教》刊發了兩篇關於《梁發日記》研究,在其日記整理與研究方面有着新的開拓性貢獻。她的研究成果史料紮實,視野開闊,理論嚴謹,研究領域涉及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宗教學,通過跨學科研究,取得了開拓性進展。此外,司佳教授在上海史、外來語言文化在中國近代通商口岸社會變遷等領域,也取得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