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世界讓人流連忘返,所以自古以來人類便有長生的追求。
很多人在追求長生的道路上誤入歧途,煉丹求藥以至身敗名裂,落得迷信的身後名;亦有不少人領略到長生的真諦,延年益壽,活得瀟灑自如。
“良庖歲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所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莊子的《養生住》,道盡了養生一途之真髓。
倘若莊子能在不同的時空下遇見孫思邈,這位道家思想家一定會與藥王有説不完的共同話題。畢竟,二者的養生之道極度貼合。
莊子短短几句話,便道盡了養生之真諦。想要活得長久,只需按照莊子的“基本方針”照做即可。人只能活一生,來世不可期,生命也只有一次,若作踐自己的身體,這一生便虛度了。正所謂“殺雞不用宰牛刀”,每一把刀子都有自己的價值,用牛刀去宰雞殺豬,無疑會讓刀子磨損得更快。牛刀就像人的生命一樣,唯有愛惜使用,才能使用得更加長久。
為什麼庖丁解牛時“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呢?
假設他拎着一把刀專門挑筋骨多的地方下手,甚至,直接用刀去劈牛的大腿骨,除非這把牛刀是越王勾踐劍,否則,肯定用不長久。有些人活着,就是在做拿刀砍牛骨一樣的事,糟蹋自己的生命,所以他的壽命亦會像崩刃的牛刀一樣變短。
孫思邈深諳其理,所以他才希望人能活得“以無厚入有間”。孫藥王這輩子做過的最值得稱頌的事,便是阻止人們作踐自己的身體。
據記載,孫思邈生於公元541年,足足活了141歲。可以説,藥王以親身經歷向大家展現了什麼叫長生,什麼叫養生。他的出身並不尊貴,早年為了求生曾遁入道門,四處雲遊。孫思邈十分崇尚老莊的學説,以此為做人處事的準繩。
在《本草綱目》誕生的一千年前,孫思邈就有心將天下草藥收錄進自己的醫書之中,為後人做些什麼。當時的他雲遊於秦嶺一帶,為貧苦的百姓免費行醫。在此期間,他積累了大量行醫用藥的經驗。在他行醫的這十幾年裏,孫思邈逐漸成為了一名家喻户曉的神醫。
隨着孫思邈的醫術越來越精湛,他的經驗也愈發豐富。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和創新,他逐漸摸索出一條前人未曾踏足的醫道,《千金要方》應運而生。在這部收錄了數百個良方的傳世之作中,孫思邈向世人傳授了阻止疾病復發的養生之道,並分析了疾病復發的原因:
“不減滋味,不戒嗜慾,不節喜怒,病已而可復作。”
不減滋味,説的就是口味重,吃飯時喜歡下猛料。這樣雖然可以讓食物有滋有味,但辛辣的口味對人的身體並無好處,且豐富的滋味容易讓人貪食。正所謂“病從口入”,不注重嘴上的養生,疾病便會不請自來。除此之外,不節喜怒同樣是導致疾病復發的重要因素,人是一種情緒豐富的高級動物,若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肆意喜怒哀樂,則會使身體紊亂。
《唐新本草》的問世,將孫思邈徹底捧上神壇。
當時的孫思邈在秦嶺出了名,朝廷聽聞有這樣一位傳奇的神醫,立即派人將他請到皇宮中擔任御醫,並讓他主持編撰一部醫書,為後世醫者帶來參考。值此之際,孫思邈將自己對奇異藥材的藥性分析、見聞均收錄進《唐新本草》裏。可以説,孫思邈就是跨時代的神農氏,他為當時的醫學界提供了數百種未普及的中草藥及應用範圍。
來到朝堂上的孫思邈,並沒有被陡然拔高的地位迷失心智,而是仍保持着一副濟世救人的熱心腸。他看到同朝為官的大臣有不少都已是古稀老人,他們上朝時腿腳不利落,連走上台階都很困難。一些大臣患有風濕、腰椎病等關節疾病,在朝拜時往往會痛的齜牙咧嘴。孫思邈以《唐新本草》中的太乙山黑膏,治好了那些患有關節頑疾的大臣,讓他們變得輕手利腳,彷彿年輕了幾十歲。
時人以此為佳話,這部《唐新本草》亦被皇宮刊印出版。
或許是因為朝堂上的生活不利於養生,孫思邈在完成了國家藥典的編撰後,便請辭回到大自然中,繼續從事醫學研究。在孫思邈的晚年,又收集了八百多種醫書中未曾收錄的藥物,將它們編入《千金翼方》中,進一步完善了這部醫學經典。
現代人口中的《千金方》,實則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並稱。很多人認為,之所以這部醫書被稱作“千金方”,是因為這裏收錄的每一份藥方都價值千金,實則不然。孫思邈認為,人的生命比金錢更加貴重,千金難買,所以拯救生命的藥方自然是“千金方”。
實際上,除了醫學領域的建樹之外,孫思邈的人格魅力同樣可圈可點。
李世民當政期間,孫思邈已是年過古稀的老人了。當時的孫思邈遊歷到長安附近,正好趕上長孫皇后身染重疾。平日裏孫思邈行醫救人,拯救了無數苦難百姓,他聽説長孫皇后不但有着母儀天下的儀態,還是千載難逢的賢惠女人,所以他二話沒説來到皇宮,幫長孫皇后看病。
李唐宗室向來尊崇道教,以老莊之學為經典,且奉老子為先祖,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李世民與孫思邈算是“師出同門”。李世民見到孫思邈的那一刻,不由得被眼前老人的儀態震驚了。只見當時的孫思邈雖穿着簡單的布衣,但他的身體康健,頭髮烏黑,臉上一點皺紋都沒有,就像二十多歲的青年人一樣。李世民頗為感慨,説道:
“所以説道教才是值得尊崇的,誰能想到這世間竟真的有廣成子一般的神仙人物呢?”
不過,雖説孫思邈被李世民譽為老神仙,但在那個男女大防的年代,即便是老神仙也沒權利碰長孫皇后的身體。行醫的關鍵在於“望聞問切”,若不進行診脈,長孫皇后的病情便無法確診,自然不能下藥。這該怎麼辦?於是,孫思邈便像《西遊記》裏的孫猴子一樣,用三根紅線為長孫皇后懸絲診脈,及時判斷了長孫皇后的病情。
孫思邈果真是在世華佗,他僅下了幾劑藥,便將令太醫束手無措的長孫皇后治好。李世民大喜過望,想留孫思邈在宮裏擔任醫官。然而,孫思邈志不在此,他連賞賜都沒有收下,便離開皇宮繼續做他的閒雲野鶴了。再後來,他雖然幾次來到皇宮擔任御醫,還主持編撰了《唐新本草》,但他的志向卻仍不在仕途上。
孫思邈認為,權力場上的物慾、權欲,是養生之道的大忌。唯有遠離這些外來干擾,安然正靜,才能活得更加長久。説起來,孫思邈倘若出仕,估計也能成為顯赫一時的養生學家。不過,若他在塵世中逗留得太久,本身的養生之道就無法堅持下去,多半會像時人一樣,活出個“平均壽命”。若藥王無法長壽,他的學説亦不會得到重視,今天的我們便很難看到《千金方》和《唐新本草》了。
除了超脱物外的志向之外,孫思邈還曾行走于禁毒的最前沿。
魏晉時期,曾出現一種用於治癒傷寒症的“五石散”。這種藥是由五種礦石提煉而成的,它能讓人的身體迅速發熱,有助於治療傷寒。不過,這種藥物的副作用是相當明顯的,它在讓人感覺到温暖的同時,還會讓人的多巴胺分泌旺盛,變得亢奮,甚至還會引發幻覺。魏晉南北朝的狂士們以服用五石散為樂,沉湎於幻境之中。據説竹林七賢,便是五石散成癮者,每個都是嗑藥的“癮君子”。
毒品的危害顯而易見,雖然,五石散控制了傷寒症的蔓延,但五石散成癮亦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就像前文中莊子所説的那樣,服用五石散,便是在用牛刀砍骨頭,以消耗生命潛能的方式換取一時間的快樂。這種做法無疑對身體有巨大的危害,可時人卻不以為然,甚至,將它當成羽化登仙的仙丹來服用。
五石散究竟會不會造成毒品一樣的危害,我們不得而知。但從“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的藥方中我們就能看出此物絕非可常食之藥。或許孫思邈目睹了太多因五石散而導致的人生悲劇,所以他在臨終前囑託弟子,希望他們能幫自己刪改醫書中五石散的配方,防止它繼續遺禍人間。可惜的是,五石散的藥方雖然被銷燬,但與之類似的丹砂之方仍在。
到了明朝,泰昌帝因紅丸而暴斃;
清末鴉片流毒人間,這些都印證了孫思邈的先見之明。
孫思邈早期曾經在今陝西耀州區城東的北五台山隱居,後世人為紀念他,便改稱此山為“藥王山”,並在此處修建了藥王祠,迄今尚存藥王大殿,殿前有碑亭和碑石多通,其中一通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始刻,元憲宗五年(1255年)另刻的碑石。
參考資料:
【《韓城縣續志·方技傳》、《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一十八·醫一·孫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