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夥同僕從國匈牙利王國、芬蘭、羅馬尼亞王國,集結190個師550多萬兵力,配合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3艘軍艦向蘇聯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開戰後僅三個星期,德國最遠推進蘇聯境內達600公里,蘇軍損失慘重,僅西部邊境軍區170個師中,就有28個師被殲滅,70個師兵員損失過半。
同年10月上旬,德軍已經深入蘇聯境內800到1200公里,佔領蘇聯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7457萬,佔全國總人口的40?
此外,根據德國戰史中的記載,在開戰的第一日,蘇軍就損失飛機多達1800餘架;截止到7月底,損失一路飆升至7560餘架,接近蘇軍西部五個邊境軍區爆發時裝備的飛機總數。
此外,根據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德國一級陸軍上將哈爾德在《戰時日記》中的記載:截至到7月8日,蘇軍被消滅的步兵師89個,坦克師20個,總計109個。在戰爭的五個多月時間裏,蘇軍損失人員約700萬,其中被俘300餘萬,坦克損失2.4萬餘輛,飛機1.6萬餘架。
在整個蘇德戰爭初期,德國取得了重大勝利,而蘇聯方面則遭到了重大的損失。
實際上,蘇聯政府當時對德國的入侵,無論是從外交上、戰略上還是物質上,都做了相應的準備。
比如在英法蘇三國以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努力失敗之後,在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還簽訂了有效期為10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此舉雖然不能完全避免戰爭的爆發,但至少可以在政治上起到一定的延緩作用。
此外,在二戰後,蘇聯在軍事上也做了相應的準備。
比如為了防止戰火向東方蔓延,以鞏固西部邊境的安全,蘇聯還特地從波羅的海到黑海構築起了一條“東方戰線”,這不僅使蘇聯的領土增加了4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多了2200多萬,最重要的是將其邊界向西部推進了約300到400公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防禦的空間。
至於戰略外交上,蘇聯方面則與日本在1941年4月13日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之所以要簽訂這一條約,主要是因為在1940年6月法國敗降後,蘇聯的戰略地位嚴重惡化,而又得集中力量對付德國,因此為避免蘇軍兩線作戰帶來的不利因素,蘇聯便抓住日本“南下”之機,與其簽訂了這一條約。
當然,這一條約也嚴重損害了我國的主權,使我國的抗戰轉入到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
除此之外,蘇聯為了應付可能與德軍的戰爭,還在物質上做了充足的準備,比如大幅增加軍事撥款、加強國防工業、加速重工業的建設、調整國家機關和工業領導部門等等。
那既然這樣,蘇聯紅軍為何還會被德軍一路“吊打”呢?我們本文就從軍事、政治等角度出發,來探討一下蘇軍在蘇德戰爭初期失利的原因。
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集中了中西歐國家的經濟和軍事資源,其鋼材年生產量達3180多萬噸、煤產量達4040多萬噸,石油資源更是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為6389萬噸。
而也正是在這些強大資源的支持下,使得德國在短期內便建成了三百多個大型的軍工廠,軍事生產能力大大增強。據記載,1941年德國生產的飛機就達1.1萬餘架、坦克和裝甲車5200多輛、火炮7000多門、槍支17餘萬支。
而這些還只是生產的,加上從其他國家和地區大量掠奪來的武器,以及從僕從國和被佔領國得來的軍工企業,其軍事生產能力相較於蘇聯來説,還是要強得多。
此外,在戰前兩國的總兵力裝備和前線兵力的裝備上,德軍也佔有明顯的優勢。
德軍當時總兵力為723萬人,作戰坦克6000餘輛、飛機1萬多架、火炮萬餘門。而蘇聯軍隊的總數只有500萬人、坦克5500餘輛、飛機一萬餘架。
在蘇德戰爭爆發時,德軍入侵蘇聯的軍隊為460萬人,加上僕從國出動的90萬人,總計550萬人。其裝備的有4.7萬餘門火炮、3700多輛坦克、4900多架飛機。而蘇聯在西部邊境部署的軍隊只有290萬人和1500多架飛機、3.4萬門火炮,以及1800輛坦克。
所以,僅從戰爭初期兩國的兵力、軍備上的對比上來看,德軍佔有明顯的優勢。
但千萬別以為德軍的武器裝備只是在數量上壓過蘇聯,即便是在質量上,也絲毫不遜色。比如當時德國就率先研製出了大量新型的坦克裝甲車,其威力巨大,防禦力極強。此外,德軍坦克的電台和光學儀器在整個二戰中的表現,始終都是位居榜首的。
不僅如此,德國還首先研製出了噴氣式飛機,其空軍裝備有性能極其優越的“梅塞施米特”飛機。這種飛機,速度快,機動性高,具有很強的空中打擊能力。
還有德國的“容克-88轟炸機”,堪稱二戰期間的“全才”型戰機,其載重量大,速度快,轟炸範圍廣。
而反觀蘇聯則不然,蘇軍的重型武器大部分已經陳舊,當時已經研製並生產出的現代化T-34坦克,其數量並不多,且裝備到部隊的也相對比較少。
此外,雖然當時的蘇軍已經組建起了裝甲師,但他們並沒有得到較好的訓練,且還缺少例如電台、有效的空中保障等最基本卻非常重要的武器裝備。
當時蘇聯在西部邊境雖然佈置了1500餘架飛機,但新式飛機很少,大多數都是舊式飛機,其他地方大多如此。因此在蘇德交戰後的第一天,蘇聯空軍就損失了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德軍炸燬。
而除了兵力、軍備上的差距外,蘇聯的軍事運輸能力也要小於德國。
比如在《朱可夫元帥戰爭回憶錄》中就曾記載道:蘇聯各邊境的鐵路很難適應運載大量部隊及軍備的要求。德國人通往立陶宛邊境的鐵路,通行能力每晝夜可達220列火車,而蘇聯通往東普魯士邊境的鐵路,每晝夜只能通84列火車。其差距之大,一目瞭然。
還有兩國的通訊裝備對比,蘇軍也呈明顯的劣勢,其供戰爭使用的地下電纜基本沒有,主要依靠民用電話和電報系統進行聯繫。戰爭爆發後,就常常出現聯繫中斷的情況,致使命令傳達不及時,部隊情況瞭解不到位,延誤了戰機。
總的來説,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聯在軍備力量和兵力數量上都要低於德國。
蘇聯紅軍的戰鬥力很強,這是世界上公認的,但德國官兵的各方面素質也同樣不低。德軍中的大多數軍官,基本都經歷過一戰,作戰經驗豐富,軍事素質極高。
更為重要的是,德軍在此前的西歐戰場上還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現代化作戰經驗。
蘇德戰爭期間,德軍兵分三路入侵蘇聯,其中負責北方戰線的是德軍中著名的威廉·裏特爾·馮·勒布元帥,此人曾參加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來又參加一戰等諸多戰役,可以説,德軍所涉及到的戰爭,他基本沒有缺席的,其作戰經驗豐富,指揮能力也很強。
在蘇德戰爭中,他指揮北方集團軍羣負責進攻,兩週內便將蘇軍擊退四百多公里,蘇軍二十四個師被徹底擊潰,致使德軍北方集團軍羣很快就進抵列寧格勒城下。
負責中部戰線的是德軍中著名的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此人出身軍人世家,是一個典型的具有普魯士傳統的軍官,雖然他一直沒有參加納粹黨,也從不關心納粹的內外政策,甚至對1938年希特勒在國防軍的大清洗中也無動於衷,但他卻竭誠擁護希特勒的各項軍事政策,因為這對於從小就想從軍立功的他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
從一戰,到攻佔奧國,再到攻佔波蘭,最後到蘇德戰爭,博克皆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在蘇德戰爭中,他率領中央集團軍羣從格羅德諾和佈列斯特要塞方向發起進攻,一舉將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攻佔,擊退蘇軍350多公里,殲滅30個師,70個師損失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員。
後來在斯摩稜斯克地區作戰時,雖然遭到了蘇軍的頑強抵抗,德軍進展很慢,但戰役進行兩個月後,德軍還是完成了合圍,殲滅蘇軍30多萬人。
而負責南方戰線的則是堪稱德軍中最能幹的指揮官——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元帥。他也是出生于軍人世家,據説其家族的軍人生涯已經延續了8.5個世紀之久,其父還是位少將軍官。
在蘇德戰爭中,倫德斯泰特率領的南方集團軍羣主要目的是攻佔蘇聯在烏克蘭的農業和工業基地,並獲得黑海港口作為德軍的補給站。
在戰爭初期,蘇聯在這一地區部署的西南方面軍(基輔特別軍區)和南方面軍(敖德薩軍區),其中西南方面軍無論在兵力,還是軍備上都要優於德軍,因此在作戰之初,德軍的進展並不是太順利。
但由於德軍官兵的素質在此時要遠在蘇軍之上,因此德軍依然還是能長驅直入抵達第聶伯河。後來,由於蘇聯西方面軍損失嚴重,致使西南方面軍的右翼暴露而未能及時轉移,因此遭到了德軍的猛烈打擊。
1941年9月15日,德軍中央、南方兩個集團軍羣聯合,在基輔戰役中將蘇聯的西南方面軍主力包圍。
蘇軍70個師血戰十餘天,最終除了少數突圍之外,六十六萬人被德軍殲滅,其中還有六萬餘名的軍官,包括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上將、參謀長圖皮科夫中將等。以至於希特勒在戰後説:此次圍殲戰堪稱是“史上最大的圍殲戰”。
當然了,蘇聯方面的官兵素質其實也不差,且很多指揮官也都是些身經百戰的傑出將領,但是在1934年蘇聯的“大肅反”運動中,蘇聯的5名元帥,有3名遭到了鎮壓,即圖哈切夫斯基、葉戈羅夫和布留赫爾;
此外,5個一級軍團司令有三個被殺、10個二級軍團司令全部被殺、157個軍長有50個被殺、186個師長有154個被殺;16個一級和二級集團軍政委全部被殺、28個軍政委中有25個被殺、64個師政委中有58個被殺、456個上校中有40個被殺。
其中海陸空三軍還有3.5萬餘名官兵遭到嚴重迫害,這種自我消耗的運動,無疑給予德軍侵蘇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但這僅僅只是軍隊中的清洗,在其他領域,也有一大批人遭到了迫害。
在1991年6月蘇聯解體前夕,蘇聯方面就公佈了一組驚人的數字:從1920年到1953年,蘇聯約有420萬人遭到鎮壓,其中有超過200萬人是在30年代的“大清洗”中受到鎮壓的。
因此,在“大清洗”之後,蘇軍中的高中級指揮系統幾乎陷入癱瘓狀態。而為了彌補軍官的缺失,蘇聯政府不得不採用提拔下級軍官和加速軍校培養的方法。
但這無異於是“揠苗助長”,在沒有一定戰爭指揮經驗就被火線提拔為指揮官,其指揮能力的高低可見一斑。而這一點,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軍的指揮混亂就是很好的佐證。
除了軍官的素質差距之外,德國普通士兵的整體素質也要高於蘇軍。比如就飛行員的訓練時長而言,德軍飛行員投入戰鬥的時間不少於450個小時,而蘇軍飛行員試飛的時間最多不到20個小時,總飛行時間也不超過30個小時。
因此從兩軍的官兵素質上來看,德軍明顯要優於蘇軍。
不過,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之所以會失利,軍備實力、兵力多寡及官兵素質,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蘇軍失敗的核心原因,筆者認為還是:蘇聯領導人對此次戰爭的認知不夠。
在蘇聯最高決策層看來,德軍並不會向蘇聯發動進攻,至少在近幾年不會。尤其是在1940年初莫洛托夫訪問德國,在探明英德兩國並未達成妥協協議之後,則更加確信了德國在打敗英國之前,是不會進攻蘇聯的。
而也正是由於這樣的樂觀態度,使得斯大林和蘇聯政府都將備戰的時刻表給推遲了,斯大林甚至還害怕過早的準備會激怒德國,從而導致戰爭的列車快速駛來。
對於斯大林本人來説,他是希望和平的,哪怕是晚幾年再戰也好,因為按照目前蘇聯的狀況來看,雖然有能力和德軍一戰,但真要打起來,勝負難定,而且蘇聯也必定會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斯大林認為,目前處於嚴重軍事形勢下的英國及其他西歐國家,為了避免本國遭到德軍的打擊,非常希望德國進攻蘇聯,以此將戰爭的目光從他們身上移開。而也這使得斯大林對於西方國家提供的,包括本國情報機關獲取的關於德國準備進攻蘇聯的消息,均置若罔聞,沒有真正放在心上。
比如,1941年6月12日,即蘇德戰爭爆發的前一週,蘇聯紅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元帥根據各方面提供的情報分析後,認為德國將會入侵蘇聯,於是便要求斯大林下令邊境軍區部隊進入戰鬥準備,並根據掩護計劃展開第一梯隊。
但斯大林仍然害怕此舉會刺激德國,以致於提前發動入侵蘇聯的戰爭,於是猶豫不決,錯過了最佳時機。
6月21日晚,蘇聯基輔特別軍區報告所説:有兩名德軍投奔蘇軍,他們帶來了重要的情報,即德軍將於22日凌晨4時發起進攻。
直到這個時候,斯大林才同意命令邊境軍區所有部隊進入一級戰鬥準備,但為時已晚。
當然,斯大林之所以會如此猶豫不決,除了對德軍入侵蘇聯持樂觀態度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蘇聯在戰前雖然獲取了多個情報,指明德軍入侵蘇聯的計劃,但由於很多情報之間是相互矛盾的,具體的入侵時間相差又很大,這讓斯大林並不清楚德國入侵的具體時間,甚至都不知道德國是否真的就會入侵蘇聯。
而從這裏我們也不難看出蘇軍對情報的處理能力之不足,以及德軍情報的保密程度之高。
最後,由於蘇聯最高決策層,特別是斯大林對德國會不會進攻蘇聯,什麼時候進攻蘇聯,以及具體以多大的規模進攻蘇聯等等嚴重估計不足,特別是對於希特勒擅長的“閃電戰”模式缺乏足夠的認知,致使蘇聯沒有做好充足而有效的防禦準備。
在斯大林看來,像蘇德這樣大國間的戰爭,一般都是在邊境先打幾天,然後雙方主力再進入交戰。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在一戰中積累下來的經驗,但畢竟今時不同往日,況且戰爭從來都是瞬息萬變的,身為一國之領袖,怎能固守前面的舊經驗,而忽略今日之變化呢!
而這恰好就是斯大林軍事戰略思想落後的表現!按照他的設想,蘇軍的一線部隊能夠在邊境地區阻擋住敵人的進攻,然後再將預備部隊開往前線,以增援一線作戰部隊,從而將敵人徹底趕出國境。
此外,斯大林和蘇聯紅軍總參謀部還將戰爭勝利的希望寄託在進攻中,他們始終相信只有進攻才能徹底粉碎侵略者。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對於其他作戰形式的方案,例如遭遇戰、撤退、被包圍的戰鬥等,都沒有作認真的研究。
當然,“進攻”可以説是蘇軍的一大特點,因為平時他們訓練的時候也是重進攻,而輕防守。
不過戰爭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任何一方在戰爭中都能保證持續的進攻,而不會面臨其他形式的作戰。所以,過分地強調進攻,而忽略其他形式的戰鬥,其危險性是很大的。
除此之外,斯大林本人和蘇軍中的很多高級將領都對新式武器、新兵種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估計不足。
斯大林過分強調炮兵在戰爭中的作用,而鐵木辛哥元帥則更加青睞於步兵的作用,以致於對新武器、新兵種的研製和組建、部署等都造成了極其不好的影響。
舉個例子,蘇軍的庫利克元帥分管軍械,但他對機械化軍並不感興趣,反而主張發展步騎兵,到1941年的時候,蘇聯就已經組建起了八十多個騎兵師。
當然,我們自然不能忽視騎兵在戰爭中的作用,但是在那個機械化戰爭時期,騎兵相較於坦克裝甲來説,還是要稍遜一籌。在1939年原本該是蘇軍大量生產坦克的時候,卻拖到1941年才入手。這些行為,都嚴重影響到了蘇軍的戰鬥力。
以致於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軍才被德軍一路“吊打”!
當然了,除了以上這些之外,造成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失利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前文提到的那條所謂的“東方戰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其西部領土的安全,獲得了更大的戰略縱深,但在獲得這些之後,並沒有使蘇聯變得更加地安全。
這條戰線的存在,一來讓蘇聯人在心理上出現了鬆動;二來則極大傷害了周邊國家的民族感情。要知道,為了建立這條所謂的戰線,蘇聯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比如什麼“最後通牒”、“武力威脅”、“出兵佔領”等。
在其他國家領土上建立戰線,試問,有哪一個國家會心甘情願呢?這不僅傷害了周邊國家的民族感情,甚至還將其推向了法西斯一邊。
此外,蘇聯為了給蘇軍戰備爭取時間,一度放棄了建立蘇英法反德集體安全體系的主張,轉而與德國簽訂了所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此舉雖然確實為蘇軍爭取了一些時間,但其消極影響更甚,因為這不僅模糊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關於敵我友的界限,還導致蘇聯失去了制止法西斯侵略的最後機會。
所以,正是由於綜上這幾個原因,才致使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