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他用尊王攘夷的口號,確立了自己武林盟主的地位。從此以後,有誰敢不尊敬周天子,齊國就會替天行道,以天子的名義進行討伐。但是總有人不買齊國的賬,頭號搗亂分子便是楚國。
楚國的歷史比周朝還要長,商朝時已經是一方諸侯。楚國和周朝的關係,更像是一種合作,而不是臣屬。周朝時,除了周天子,敢自稱為王的只有南方的楚國和東方的徐國。徐國後來衰落了,楚國卻一直保持着強大的存在。
齊桓公想要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一定要把楚國給擺平,否則只能算半個霸主,依附楚國的小諸侯國都不會理睬齊國。不過,齊桓公對戰爭的興趣不是很濃,他更喜歡用經濟手段來解決問題,因為他有個出色的相國,名字叫管仲。
管仲出自周朝王室,可這個貴族對禮樂伐戎都沒有興趣,一生鑽研經濟問題,揣摩人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牛的經濟學家。在他的主導下,齊國從一個二流國家,變成最強大的霸主,齊桓公的號令比周天子還要管用。
管仲不但能賺錢,還會把經濟當成武器,用來削弱鄰國,然後再動用軍力,輕輕鬆鬆迫使對方投降。用現在話説,管仲擅長使陰招,先想辦法給對手斷糧,再出兵攻打。這種策略最早的受害者是魯國。
齊魯兩國都是山東的大國,又挨在一起,齊國想擴大地盤,必然會損害到魯國的利益。可直接動手沒太大把握,齊國便採用貿易戰來對付魯國。
齊桓公帶頭穿上魯縞製成的衣服,並且大力宣揚魯縞的好處。齊國上下很快就以穿魯縞為榮,使魯縞的價格猛漲。聽名字就知道,魯縞是魯國產的。為了趕上這波行情賺大錢,魯國上下玩了命般地種桑養蠶織縞,糧食都沒人種了。
等到第二年,齊國突然停止收購魯縞,與此同時還興兵來犯。魯國想抵抗時才發現,糧食庫存不夠了,根本無法召集大軍作戰。原來,大家都不願種糧食,收成本來就少,齊國又趁糧價走低,買去了很多。沒有軍糧,還打什麼仗?魯國只好乖乖地臣服。
有了勝利的經驗,齊國對付楚國更加得心應手。這回,齊國瞄上的是野鹿。楚國地處南方,盛產野鹿,一頭鹿賣不了幾文錢。於是,齊國派人到楚國收購野鹿,有多少收多少,價格也越來越高。
楚國人把野鹿抓光後,開始自己養鹿,掙的錢比種糧食還要多。養鹿的人越來越多,佔用了大量耕地。等到楚國鹿多糧少,又碰上自然災害,糧食歉收的時候,齊國突然停止收購鹿,並且禁止各國賣糧食給楚國。
楚國就這樣陷入了饑荒,把鹿全部吃光也無法緩解,百姓不得不逃到其他國家,以求活命。齊國這才向楚國發出威脅,要求楚成王承認齊桓王的霸主地位,否則就要開戰。
還有什麼可説的,楚國只能屈服,齊國霸業終於徹底完成,在青史上留下不朽的美名。類似的手段,齊國還用過多次。那時候的經濟比較簡單,只要找到合適的目標,對方又缺乏防備意識,搞垮一個國家很容易。
管仲的思想超越時代上千年,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同樣的策略依然十分有效,可以被當作武器的經濟工具更加繁多,令弱小國家更加防不勝防。美國對智利的銅價攻勢,便是齊國買鹿的現代版。
智利最大的特產是銅,而銅又是重要的戰略金屬,工業和軍事都對銅有着巨大的需求,同等重量的銅和鐵,價格差了好多倍。世界最大的產銅國是智利,銅礦收入佔到國民經濟很大的比例。
但是,巨大的銅礦收入並沒有給智利人民帶來富裕的生活,因為大部分銅礦都掌握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家手中。阿連德政府上台後,開始實行國有化進程,把幾個主要的銅礦收歸國有。這下子,阿連德便成了西方資本家的眼中釘。
想把阿連德搞下台,首先要破壞他在智利民眾心中的威望,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摧毀智利經濟,把罪責歸咎於阿連德。既然銅礦是智利的經濟命脈,那麼從銅價下手是最直接的。
拜現代金融所賜,美國已經不用像齊國那樣,買一大堆銅礦石放在家裏,才能拉高銅價。他們只要在期貨市場放出風聲,不斷投入資金做多,便可以使銅價竄得老高。
銅價高漲,銅礦的收入越來越多,智利的經濟很快繁榮起來,民眾享受到的社會福利也越來越高。由儉入奢易,等到民眾習慣於高保障、高消費時,國際銅價迎來了大反轉。
西方資本早已把原先做多的資金收回來,先賺一波後,再反手做空,不僅又能大賺一筆,還把銅價壓得非常低。智利的外匯收入急劇降低,國民經濟一落千丈,無法滿足各項開支,不得不大幅度削減福利。
由奢入儉難,民眾對阿連德政府的不滿迅速激化。在美國的支持下,智利陸軍司令皮諾切特發動政變,推翻了阿連德政府。那些銅礦重新回到美國資本家手中,銅價重新開始上升,一切又回到了起點。
貿易戰不是新鮮事,連基本的手段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管仲如果活到今天,同樣可以把貿易戰玩得很好。凡是國民經濟對某項經濟因素依賴性比較大的國家,如石油出口國之類,都是潛在的貿易戰攻擊對象。
很多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這種風險,大宗商品的進出口,尤其是對大客户,往往採用長期合同價,約定好的價格將維持一年或更長時間,以排除金融市場對現貨價格的干擾。
有一點需要指出,管仲打貿易戰的終極目標是糧食,減少對方的糧食儲備,就是削弱對方的國力,這樣才能趁機發動進攻。所以,糧食是所有貿易戰的重中之重,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參考資料:《史記》、《薩爾瓦多·阿連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