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南征北伐,北伐次數比較多,南征就一次,最為大家熟悉的是''七擒孟獲''。在《三國演義》中記載這麼一段:
孔明班師回國,孟獲率引大小洞主酋長,及諸部落,羅拜相送。
孔明留王伉、呂凱守四郡;發付孟獲領眾自回,囑其勤政馭下,善撫居民,勿失農務。孟獲涕泣拜別而去。
這句話説明當時南中大小洞主和部落對諸葛亮是完全心服口服,''七擒孟獲''的效果是很好的,這是一起很典型的以德服人的典範。
歷史真的是這樣嗎?
當知常容打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只記載了這麼一句話: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孟獲這個人名沒有出現。孟獲這個人真的存在嗎?
在歷史上的記載也是前後有些矛盾的。
《資治通鑑·魏紀》中有記載孟獲。
闓不能進,使郡人孟獲誘扇諸夷,諸夷皆從之
這個闓就是雍闓,他是西漢什邡侯雍齒之後,雍齒就是劉邦最討厭的那個人。他殺了太守正昂投降了東吳,在諸葛亮南征之時就被部下高定殺害。
這裏的孟獲的身份就是一個郡人,而不是諸夷之首領。
到了《太平御覽》的引用就變成了夷人之首領了。
《蜀志》曰:諸葛孔明率眾定南夷,擒夷帥孟獲,七縱七擒。
《蜀志》就是《華陽國志》,其中“南中志”篇中記載了孟獲先是郡人,在高定殺害了雍闓之後,他就取代了雍闓的位置成了夷帥。
高定的名字記載有差別。
《三國志》中記載是高定,《華陽國志》記載是高定元。
顯然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鑑》的時候吸收了《華陽國志》中的一些説法。
孟獲的出處搞清楚了,那麼諸葛亮南征的真實戰果真的和《三國演義》中描繪的那樣得夷人之心嗎?
我們重新來看《三國志》中的這一句話: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這裏提到國以富饒,本來蜀漢已經是很窮的,荊州敗了一次,入蜀之時被劉備手下搶了一次,爭漢中之中又消耗了一次,劉備伐吳之時大敗了一次。
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吳書·陸遜傳》
諸葛亮短短三年閉關怎麼會馬上就富裕了呢?這顯然不符合常識。那這錢財來的這麼快,肯定不是正財而是偏財。
《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中找到了這筆錢的來歷。
李恢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出現過,很多人對他有些印象,為什麼有些印象呢?因為他和馬超關係不錯,是他勸馬超投降了劉備,最後使得劉璋不戰而降。
後來他被劉備任命為庲降都督。當時南中反叛,李恢困守昆明。諸葛亮南征時他主動出擊,很快就與諸葛亮形成遙相呼應。
很多人覺得南征是諸葛亮的功勞,實際上李恢的功勞才是最大的。
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
在這一段記載下面記載了當時蜀漢為什麼突然變富的原因。
恢身往撲討,鋤盡惡類,徙其豪帥於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
原來這些錢是來自當地的豪帥,將他們抓到成都,沒收他們的錢財,這的確是一筆橫財,所以諸葛亮北伐的資金就足夠了。
既然蜀漢對南中是這樣的態度,南中的豪帥能服嗎?
稍一想想就知道肯定不服。
不服會有什麼反應呢?自然會復叛。
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公元233年,短短的8年時間,南中就復叛了。夷人首領劉胄就起兵造反了,此時諸葛亮還正在準備再一次北伐。
反叛的原因是當時管理的張翼不懂方法,最後導致激反。僅僅是這樣嗎?我們等一下再説。不過打臉打的還是很快,不過幸好當時劉備在夷陵兵敗之後發掘了一個人才,這個人才就是馬忠。
先主已還永安,見忠與語,謂尚書令劉巴曰:''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
劉備對馬忠的評價很高,將他與黃權相提並論。諸葛亮讓馬忠去平定了這一次這一次叛亂,就此鎮守南中。
張翼是接李恢的班,李恢就是那個鎮壓南中很厲害的人,他死了,諸葛亮才選了張翼接任,不到二年就亂了。張翼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將軍,曾經跟着趙雲參加過漢中之戰,從政後從縣令開始一步一步做到庲降都督。治理地方很有官聲,這不是一個庸人,為什麼二年就反了?
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諸葛亮南征的效果並不像《三國演義》中説的一樣,以德服人永不復叛,相反南中之人對蜀漢的控制還是十分不滿的。
諸葛亮死後,劉禪親政之後,南中的情況又如何呢?
鄧艾已入陰平,這個時候劉禪把滿朝文武召集起來商議該怎麼辦?
當時大家想不出更好的辦法,逃命的選擇有二種。一種是逃到吳國去,還有一種是逃到南中七郡去。
此時離諸葛亮去世已經幾十年了。
經過幾十年之後,南中與蜀漢融合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當時主張投降的只有譙周,譙周在開會時提出這樣的觀點:如果南逃,應該早做準備,現在南逃準備不充分。
為什麼譙周説出這樣的話呢?同是蜀漢的地盤,還需要準備什麼呢?除非就是南中與當時的蜀漢並不是同心。
但是劉禪想來想去,覺得還是逃到南中去比較合適,因為那邊地勢險要。這個時候譙周提出這樣的觀點:
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逼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譙周明確指出南中並不服我們,只是迫於壓力才選擇認同,我們現在去自然不合適。
如果譙周説的不現實,劉禪肯定還會選擇南逃,但最終劉禪選擇了投降,顯然他也認同去南中不合適,只能證明到蜀漢滅亡之時,南中與蜀漢依舊並沒有融合,並沒有同心。
所以不管''七擒孟獲''是不是真實存在,至少可以證明諸葛亮南征的實際效果遠不如《三國演義》中的效果。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涉侵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