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生產的工業製造品,大到挖地鐵的掘進機,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訂書機,從質量上講都可以説是世界第一 。
德國的工匠精神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外國記者問西門子總裁:“為什麼區區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
對方回答:德國的工匠精神會對每個生產細節非常重視,他們承擔着生產頂級產品的職責,和良好的售後服務,所以德國湧現出奔馳,寶馬,奧迪,阿迪達斯…
那位記者反問他:“企業的最終目標不就是利潤的最大化嗎?管它什麼義務呢?”
西門子總裁回答道:
“不,那是英美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有自己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的經濟學就追求兩點:一、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二、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這才是企業生產的靈魂,而不是什麼利潤的最大化。
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事實上,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更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
別説做企業,就是解決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德國人也能用各種巧奪天工的機械玩出花樣:
農業工業化下的大規模殺傷設備
自動化穀物收割機
垛草堆是這樣製作出來的
然後是這樣被一個個帶走的
鋪個田間地是這樣子的
乾淨利索、整齊劃一
除這個草是這樣子的
道路兩側的草就這樣被收拾了
自動規避障礙物
森林中的伐木機是這樣的
不知道以為是變形金剛呢
如此高的工作效率
實在令人咋舌
植樹都用植樹機
將樹苗規整地放進裝置內
點個坑就是把樹苗植入了
樹長大了又想移走咋辦?
那也沒問題,幾分鐘搞定
第一步:
四爪手臂切開地面
將樹連根挖出
第二步:
連土帶樹
運至新樹坑中
第三步:
放好、走人
在德國自動化收割機有多種
你可以選一台去摘花
花朵都順着通道吸入儲藏桶
可以選一台去摘菜
也可以選一台摘葡萄
所到之處,根莖留下
葡萄全帶走
針對不同的水果
德國人設計了不同的機器
看看這個7人採摘小組
左右各三人,中間一人指揮
工作效率成倍增長
仔細觀察一下
每個工位都充滿了黑科技
摘回來的橙子
可放進機器中去皮
全程自動化
蔬菜去皮也沒問題
比如這台胡蘿蔔去皮機
再來説説路面工程
全自動化機械鋪設鐵路
公路隔離帶安裝、拆除、移位一體化
完全不很多人工
也不全放警示標誌
自動化修剪機
這圈畫的絕對圓
人以後都不用在室外
風吹日曬地工作了
單人插秧必備神器
一人能幹十幾人的活
還有冬季居家必備剷雪神器
防滑、高效,樂趣無窮
德國人民追求的
除了外形科幻、技術先進之外
更追求絕對高品質
看看人家1928年產的摩托車
只要堅持保養
近百年後還能打着火
騎上去一轟油門
照樣帶你尋找詩和遠方~
不變的德國
有一張關於德國建築物的照片,名叫“不變的德國”,展現的是二戰以後德國人修的房子,完全是中世紀式晚期巴洛克時代和洛可可時代的風格。
德國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會倒,但是二戰結束後,德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一片廢墟,那些古老的房子基本上都被戰火摧毀,德國人非常心疼,因為德國人就是喜歡自己的文化。
德國人把當年的照片找出來,把當年的設計圖找出來,一定要按原樣一座座地重修起來。今天你跑到德國去看,大多數城市都沒有什麼現代建築,幾乎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時代的風格。
德國有座王家歌劇院在二戰中被美國飛機全部炸燬,德國人心疼得不得了,那座歌劇院是過去建了200年才建好的,結果毀於一旦。怎麼辦?
二戰後德國人就把這片廢墟圈起來,搞了一批科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技術工人,大約上百號人,花了35年時間,把這堆破磚爛瓦又重新裝回去了。
你現在再看這座王家歌劇院,怎麼也看不出來是炸彈炸爛了以後又重新裝回來的,這座建築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人説,“這個行動本身就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正是由於德國熱愛、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變的德國”。
德國的經濟發展不靠房地產市場,所以一位德國建築師很難拿到一個建築項目,好不容易中了標,就一定會精心設計,一定要把它搞成一個藝術精品,一定要讓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國,你永遠也看不到有兩座建築物會是一樣的。
德國製造
全球範圍內,“德國製造”優勢並不在價格上。你跟日本人可以談價格,但你跟德國人談價格,一刀都砍不下來。
德國人甚至不承認有“物美價廉”這回事。
“德國製造”的優勢在於它的質量,它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它優秀的售後服務。德國企業發展的一般產品都是具有世界領先水平、高難度,別國一時無法制造出來 的產品。
德國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都是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
德國人生產的工業製造品,大到挖地鐵的掘進機,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訂書機,從質量上講都是世界第一。
德國所有供3歲以下兒童食用的產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劑,必須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為藥品監管;所有母嬰產品只允許在藥店出售,不允許在超市出售;所 有巧克力都被規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為原料加工生產;所有保健護膚品牌都必須要有自己的實驗室和植物種植園,以保證取材於天然有機品質。
德國人生產的非工業用途的化學產品,例如清潔劑、洗手液、洗潔精,除了有清潔殺菌的功效以外,絕大多數採用了生物降解技術,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學成份,來將化學對人體的傷害減少到最小程度。
德國人生產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也能過濾有機有害物,並富含鎂元素。經過德國濾水壺過濾後的水,是 微微帶甜味的。
德國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温性質,既能節能環保,導熱效果又極佳,以至人們説,“使用這種德國鍋具,一根蠟燭就能弄一頓美味佳餚。”
德國人生產的煨湯用的鍋,完全是鋼鐵鑄造的,沉重得連男人都有點端不動,那鍋蓋內側有奇特的花紋,我問一位德國的銷售商:“搞這些花紋幹嘛?”
他説:“它蓋上去後,水蒸氣就能上下自然循環,不易燒乾,這是一種技術。”德國的鍋具,蓋上去個個嚴絲合縫,説三分鐘開鍋就三分鐘開鍋,能為你省下不少煤氣費。
德國人生產的一口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國人用的都是奶奶傳下來的鍋。對德國人來説,任何一樣廚具,一輩子只需要買一次,不需要買第二次,因為你一輩子也用不壞它。
我也曾問過一位德國的企業家,為什麼德國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呢?
他這樣回答道:
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沒有資源,幾乎所有重要的工業原材料都是靠國外進口來的,所以必須物盡其用,儘量延長使用期,這才是對原材料最大的節約。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人認為,產品質量的好壞,主要體現在是否‘經久耐用’上。
這種精神同樣體現在工作態度上,同樣是機房排線,國人和德國人工作環境呈現差異巨大:
同樣是機房排線,國內和德國人工作對比
德國人排線永遠都那麼整齊
所有電纜都該看起來如這般美妙
隱形冠軍
今天,德國人一般只在柏林、漢堡、法蘭克福建高樓,那也是世界級的大高樓,但有一個條件,這種高樓從任何方向倒下來時,不能壓到另一棟樓。
所以越高的樓房, 周邊留有的空地就越大。這就叫“探求事物的本質,確定長期的戰略”。德國人建房子時,是一定要考慮到當它倒下來時會發生什麼事情的。
絕大多數的德國人都生活在5萬人、10萬人、15萬人、20萬人的中小城市裏,連50萬人口的城市,德國人都覺得太大了。
在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迅速成為全球焦點的。他們專注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絕沒有“假公司”。
它們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經歷、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之為“隱形冠軍”。
德國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二戰中很偶然留下來的,很幸運沒被美國飛機炸到;德國的馬牌輪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現在我國幾乎每個地級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國的阿迪達斯公司是1920年創辦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歷史了。
但是,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不與同行競爭。一是由於有行業保護,二是由於價格並非決定一切,打價格戰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
德國企業是要追求利潤,但是隻要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德國人並不是那麼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德國人寧願“在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
我曾在柏林與一家菲仕樂鍋具店的經理聊過天,我説:“你們德國人造的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賣出一口,實際上也就丟失了一位顧客,以後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鍋,用20年就到頭了,顧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細想一想,你們划得來嗎?你們為什麼要把東西搞得那麼結實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點,你們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嗎?”
這位經理這樣回答我:“哪裏的話,所有買了我們鍋的人都不用再買第二次,這就會有口皆碑,就會招來更多的人來買我們的鍋,我們現在忙都忙不過來呢!我們這家廚具廠,是二戰後從過去的兵工廠轉產過來的,前後也不過幾十年時間,就賣出1億多口鍋了,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口嗎?快80億了,還有70多億人口的大市場在等着我們呢!”
你看,德國人的想法不一樣,他們營銷戰略的路數也與眾不同,一筆生意,在你身上一輩子就做一次,讓你説他的東西好,這就會感染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再去做他的顧客,然後再感染第三個人,人家乾的是這個事。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